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2、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来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必须以货 币流通素的不变为前提。 货币政策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先在货币市场上影响利率水平,其次在产品市 场上引起一系列的变化。但这是有前提的,即货币流通速度不变。货币流通 速度加快,意味着货币需求增加,反之,货币需求减少。例如如果央行货币 供给增加一倍,但流通速度也增加一倍的话,政策就是无效的。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的局限性
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1、“挤出效应” 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政府支出增加所引 起的私人支出减少,以政府的公共支出代替了私人支出,从而总需求仍然不 变。这样,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作用就被削弱。 在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了价格水平的上升,这种 价格水平的上升也会减少私人消费与投资,引起挤出效应。在没有实现充分 就业时,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在中长期,这些政策只会引起 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3、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 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这段过程。主要由客观 经济和金融条件决定,不论货币供应量抑或利率,它们的变动都不会立即影响到 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4、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的流动而受到影响。 例如,一国实行紧的货币政策时,利率上升,,国外资金会流入,若汇率浮 动,本币升值,出口会抑制,而会刺激进口,从而使本国总需求比在封闭经 济情况下有更大的下降。若实行固定汇率,央行行为使本币不升值,必会抛 出本币,按固定汇率收购外币,于是本国货币市场上本国货币增加,使原来 实行的紧的货币政策大打折扣。
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3、长期使用财政政策会抑制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在长期的财政政策中,“挤出效应”使民间投资持续处于低水平且难以上升。 利率高时,人们更倾向与存钱而不是投资。这样的观念会形成一种惯性,导 致人民对投资的积极性受到抑制。长此以往,反而限制了经济的发展,会导 致恶性循环。
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1、货币政策在通胀下效果显著,但 在通货紧缩时由于流动性陷阱的影响, 效果有限。 在经济萧条时,人们对经济前景比 较悲观,会减少投资与消费。而银行 为了安全起见,也不肯轻易贷款。特 别是由于存在流动偏好陷阱,不论银 根如何松动,利息率都不会降低。这 样,货币政策作为反衰退政策,其效 果就相当微弱。 进一步说,即使从反通货膨胀的角度 看,货币政策的作用也主要表现在反 对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而对成本推 进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效果就很小。 因为物价上升若是由于工资上涨幅度 超过了劳动生产率上升幅度引起或由 垄断厂商为获取高额利润引起的,则 中央银行想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来一直 通货膨胀就比较困难了。
4、滞后性 (1)主要是时间差的问题,即政策的制定到全面实施再到最后产生效果需要 时间,如果在这段时间里,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使得原先的政策意图产 生的效果加速了经济的波动,也即产生相反的效应。比如,经济萧条时,经 济各方面的问题反馈给政府。政府花了时间制定相应的政策,然后开始实施。 当实施的效果出现时,经济又可能处于另一种状态了。这样可能又对经济造 成负面影响反而对经济萧条雪上加霜。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滞后性存在差异。出售政府债券来为其支出筹资。在这种 情况下,由于货币供给不变,政府出售债券相当于收回流通中的部分 资金,则市场上资金减少,从而利率升高,贷款利率上升减少了私人 投资
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2、在竞争性部门中,政府投资效率不如民间投资,影响社会总投资效率。 由于政府投资权利过于集中、政府参与经济过度、政府参与经济过度、监督 和问责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造成了政府投资效率低于民间投资。而财政政策 造成的“挤出效应”降低了民间投资增加了政府投资,所以导致了社会总投资效 率的降低。
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1、“挤出效应” 当政府支出增加时,个人投资会减少。
(1)由于政府支出增加,物价就会上涨,商品市场上购买产品和劳 务的竞争会加剧,在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条件下,实际货币供给量 会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进而使投机需求的货币量减少。结果,债券就 会下跌,利率上升,从而私人投资减少。 (2)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价格上升削弱了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 力,从而出口减少,私人投资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