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
众所周知,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物理本质是一种意外释放的能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工艺的改进,不少单位在实现物的本质安全化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
据工伤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工伤事故产生的原因有50%~85%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
把物的客观因素与人的主观因素相比,人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人的行为受多方面因素,诸如政治、经济、技术水平、安全素质、身体精神状态、家庭社会环境等的影响,变化很大,具有相当大的偶然性。
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比物的不安全状态更难预测,更难空制,因此研究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性,有针对性地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安全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日益紧迫的重要课题。
一、行为科学的定义。
它是人的行为规律,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改善对人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胜,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门科学。
行为科学对人行为产生原因的解释。
它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而人的动机又是需要引起的,要激发人的工作动机,就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人的需要,只有不断地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才能有效地激发人的内在动机,引起自觉行动。
二、人希望不受到工伤和职业病的危害,是一种“安全需要”,以此为目的产生的行为是由需要为动机而进行的一种正常的,符合规范的正常动作。
据此,我们在分析工伤事故,特别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时候,不能简单地以“违章作业”,“责任心不强”作为结论,而应深
入调查和分析,找出产生这一不安全行为的主要的需要因素。
事先满足这一需要,使其上升为更高一级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要贯穿于职工从“需要→动机→行为→满足→新的需要”的行为全过程中,从而使职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性转变。
导致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①对危险源认识不足,从而进行危险作业;
②作业程序不当,监督不力,致使违章作业得以泛滥;
③图省事,走捷径,忽略了安全程序;
④因身体疲劳,精神不佳,导致动作变形;
⑤安全意识差,接近危险场所无护具或未按规定着装等等。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职工能否实现安全行为,关键取决于两个因素:
①员工本身具备的工作能力;
②是否有持续、正确、高水准的工作动机。
另外,与工作环境中的危险因素是否得到有效的控制也有一定的关系。
三、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对策
职工的工作能力取决于人员选择,以及教育、培训情况。
工作动机来源于人员个性,工作中的日常压力,企业的激励机制及职工所从事的工作本身。
因此,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应该有下列对策:
1、推行用工制度改革,加大安全教育力度及岗位技能培训工作,努力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这样才能使其自觉遵章守纪,把不安全行为减少至最低限度。
2、在内部建立运行良好的安全激励机制。
员工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获得来自上级或公司的奖励,既有利于培养职工树立良好的工作动机,自觉控制不安全行为,又有利于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真正做到有“章”可循。
3、重视公司内部事故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统计工作,建立快捷、准确的信息反馈网络。
依靠信息反馈网络及时了解企业内部事故动态,及早发现事故隐患和人的不安全行为,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有效的杜绝伤害事故的发生,保障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总之,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在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物的本质安全化的同时,要借鉴和利用一切可行的管理科学及办法,规范人的行为,保证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
(P2标戴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