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态与城市设计当前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面临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那就是要强调城市设计工作。
首先,我们已有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宏观控制(指对城市建设和发展),但不少建筑单项设计缺少一个中间环节,即城市设计工作' 致使单项修建与城市总图有脱节现象。
虽有详细规划阶段(相当于城市设计工作),但不够完整。
其二,城市建设的经济渠道、投资方式,因条块分割,加上城市历史形成的土地、建筑和设施现状,造成土地、建筑和功能使用上的零乱而不合理,难以整体化。
其三,城市开发片面强调了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没有做好土地评价,又未和城市设计相结合,造成一种比旧区改造更难改造的新“旧区” 。
其四,现有的城市设计观念、手法比较陈旧,忽视城市交通组织,存在着只强调个体造型,忽视城市艺术景观、人流、车流及人们在城市生活中的心理、行为特征。
其五,缺乏对城市土地使用性质的研究及多因子的分析,致使有什么建什么,难以形成建设中的序列、系统和整体。
其六,缺乏对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现状或即将建设的)的分析研究,往往忽视古城(包括遗迹)、古建筑及已形成的历史城市形象,不考虑历史文化的延续,以致破坏景观环境。
其七,具体从事城市规划和城市单体设计的规划师和建筑师,对城市设计漠不关心。
有时各自为政,相互脱节,忽视环境和群体。
其八,城市市政设施建设上的未先行或不同步,影响实际使用,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及影响城市设计工作。
其九,城市设计工作深度不够。
不注重外部空间的研究,相关的设计人员相互配合不够,各单项建筑设计不相协调。
其十,管理者缺乏对城市设计(包括分区规划)这一中间环节重要性的认识。
往往以自己的意志和偏好来具体“指导”设计。
城市设计需要有领导和群众参与。
由此,我们提出:要十分重视城市设计工作;要做好为城市设计前的可行性研究和调查研究工作;要提高我们城市设计的水平,做好群众参与和领导参与的工作;要使我们的城市设计建立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基础上,成为切实可行并具有较高的城市艺术景观。
什么是城市设计?为什么又要从城市形态的角度来研究城市设计这一课题?城市设计,是研究城镇基地上物质要素在相对空间关系上的设计。
它包括城市的总体艺术,城市群体设计,城市干道,城市广场(交通的、公共的、文化的),城市中心(包括市区中心),城市居住区规划,小区规划,城市绿地设计,以及古建筑、古迹的环境设计等。
可以认为,一切建筑设计涉及到外部环境的研究设计都属于城市设计的范围。
它涉及到城市总图的深化,单体设计考虑相关的因素及其综合。
城市形态,是指社会多系统作用于城市所表现的物质和精神的形态的概念。
它不只是城市规划的形式、风格、布局等有型的表现,而且是含有更深和更广泛的内涵。
具体研究一座城市,人们很自然会想到那些有型的物质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 ,如城市的建筑、街道、工厂、公共建筑、住宅⋯⋯等,这是人口聚居、社会需要所必然产生的。
这种物质环境,它相对的凝固,相对的稳定;它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而其本身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是一个有形的过程。
再有,社会人口聚居后,长期社会形成和发展也给城市社会人口的活动、生活方式、行为心理、情趣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凝聚,产生城市社会精神文明的一面;它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着,这是似无形而又有形,它参与到城市的物质建设,又从人的社会文明素质得到表现。
城市形态指的是这两方面的综合,它有形、无形、凝聚、可变动态的发展。
物质和精神都有它们自己相对应的制约条件和自身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影响的系统和背景,而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
它们的进程并不在两根同速度、同进程的平行线上,而是需要相互适应,它们有先后,有时交叉,有时分离,甚至相斥。
形态是社会经济多棱的反射。
我们研究城市形态的目的,就是要能动地将两者的关系摆正,调整、互补、疏导,建设这两个文明,使城市的形态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有了这种认识,多学科的研究城市就会产生一种整体、系统、综合的观念,一种时空观念,使城市科学研究深化。
为了使研究相对的科学化,对城市形态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
可认为城市形态是研究一定时期城市所表现的在物质、精神方面所表现的特征。
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总是第一性的。
经济基础透过社会的需要必然表现在城市的物质建设;而上层建筑所要求、所反映的意识形态,又反映了社会一定物质基础上精神建设的一面一城市文化上来,精神文明同样是城市文明建设、更新中总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城市建设必然要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
城市形态的研究(The research of urban Morphology) ,要先了解、捉住它影响形态变化直接、间接影响的系统和背景。
然后对城市物质和精神文化又采取不同的方法。
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城市物质建设和城市反映物质的精神文化的具体化,它本身既指导建筑设计及其实施,又是建筑设计扩大的一个组成部分。
城市规划师、风景师、建筑师、工程师在从事城市体型环境规划设计时,如果有了一个城市形态研究的宏观、中观知识,就将有利于指导具体的工作,也有利于了解城市发展、未来的规律性的变化。
南京市的城市总体规划正在继续深入。
它着重于城市的地位、作用、工业发展布局、农业发展布局、交通运输、通讯发展布局、高等教育和科研发展布局,并对促使城市化进程因素作出了考虑。
预测2000 年城镇化的水平,南京城镇人口为368.5 万,占总人口的64.2%,根据世界城市化进程,这是个高速度发展的数字。
它将导致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城市的形态变化及生态系统的变化。
这种变化,从大范围讲,其外部促使城镇体系的变化,而城市自身变化的合理与否,对城市工业、交通、居住、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京是特大城市,江苏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是历史名城,是开放的内河港口城市,是南北铁路、东西水运的交通枢纽,是长江下游的中心城市,是上海经济区仅次于上海的工业基地。
沿江的开发,腹地的联系,城市自身的发展和更新,及对历史、自然的分析,都对城市的形态产生重大影响。
一般地说,城市形态的变化有如下特征:一、城市由内向外,由低容量向高容量发展南京城市的发展,受到长江及紫金出、玄武湖、秦淮河自然条件的限制,加上历史上明代建城的城市基座和国民政府时期建都的干道系统,城市呈扇形。
由于城市的急剧发展,表现为:——中心地区急剧变动。
原有城市边区利用改造,城市中心区随着地区的变化,也在偏心地向北移动;——城市发展突破历史成框,今日的城区,昔日的城郊,城市交接地区由于规划不周带来了二次拆迁和调整。
——城市内部交通的增加和拥挤,促使城市骨架的改造、拓宽、更新。
城西干道的建设疏通了南北,尔后又拓宽水西门外东西干道,使城区又向西边区发展,可以看出沿四周发展的序列。
——城市向外的发展,由于自然条件及土地的价值,先是向薄弱地区发展,而又反回来逐步改造旧城中心,这是物质基础价值在城市发展中规律性的反映。
——城市用地使用性质在不同地段在动态的变化着。
这受产业结构的影响与原有用地发展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城市政策的影响。
内部机体的发展产生了原有基础设施的不适应和应变能力差。
城市机体的变化,还包括着各单位之间,单位本身的合并、调整、分化、吸引等等因素产生的变化。
——城市由内向外,带来了居住、交通等等用地性质上的变迁。
产生了城市功能上新的矛盾和新的不平衡。
这都是城市发展规律在形态变化上的表现。
二、城市发展和新陈代谢单位专用土地内自身的发展,如市府大院、南工、南大,都是在相对限定的土地上由低向高,增加密度(即所谓“见缝插针” ),蚕食居住用地、绿化用地,使市区居住用地相对的减少。
而专用土地内(指每一大院),沿边布置了许多杂乱的后勤设施。
这都是由于体制上的分割、城市社会化程度低及封闭观念小私有的“小而全” 思想造成的。
这种工厂企业办社会、学校办社会,带来了公建分布上的不合理,使单位人为的与城市社会分割。
它有碍于城市向现代化、社会化发展。
市政设施超负荷的运用,带来了城市效率的降低,减弱了城市交通运输能力,增加了能源、水源的消耗,使现代化城市向着“新”的畸形发展,城市得了“低效率综合症” ,急需调整。
城市居住密度的过密,特别是城南和市中心区。
带来了生态上的变化,社区社会状态的变异如环境、社会行为、心理等均需作出调查。
由于交通管理不善,对综合治理城市交通缺乏规划,特别是通行能力的降低,出城、进城能力的低效率,直接影响城市生产生活效率;城市建筑忽视从性质、规模与城市交通、(沿街、沿交叉口布置)道路协调设计;重要公共建筑有足够的停车面积;没有做好机动车、自行车、人流的分流的线形规划设计。
都需要在更新的调整中得到相对合理的状态。
城市改造和更新活动中,面临着只抓建设的薄弱地段(边区或易拆迁地区),满足现状而忽略远期的需要。
对城市历史面貌在建筑文化上的发展和延续中的重要性常被忽略,要提高对景象意义的认识,有组织的强调景观,丰富城市景象,考虑社会的心理特征。
目前,对城市的社区生活缺乏调查。
常用单一的模式从事建设,缺乏地区社区生活、心理所需求的特殊要求,因此,新的小区在一座城市里几乎是一种模样,这就要求外部空间设计的手法多样化。
针对改造更新中种种结症的研究,必将极大丰富城市设计的内容。
三、城市的形态变化是线型发展的这个特征,从最小的村落到特大的城市,从古代的城镇到现代化的城市,从城市自然的或有规划的发展都在程度、性质不同的情况下反映到城市形态中来。
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要能动地利用基础设施的布置来控制城市用地及性质的合理性,并开展城市设计工作。
建设中的点、线、面的交替关系,在城市设计中需要进行充分的把握。
线型,实际上是城市的干道、道路交通系统和基础设施,它往往是城市的高价值地带。
因这里的设施相对的比较完整、齐全,运输便捷,信息灵通,社会交往密切。
同一街区中,一般地说,沿线的价值观要高一些。
它往往是城市文化、城市面貌之所在。
以新街口为例,在沿街50 米范围的价值必将大大超出地段内其他用地的价值。
因此,这种由街道边区向内沿伸的,或者说,由衡区内自内向外的规划,常常可以认为城市设计观念的分界线。
城市设计中,沿线规划必须与区内的用地统筹设计,组织好用地的性质、容积率、人、车流量,达到交通便捷,达到一个有生气、舒展的城市生活和美丽的城市景观。
使用地的效益提高,特别是用地空间的重复率,使空间的使用富有弹性。
线形的设计要求在城市设计中强调建设的序列,使之与人在地区活动序列相吻合。
从而使城市的更新活动科学化。
我们的城市设计一定要反映城市形态变化的规律性,并能动的掌握。
四、城市形态变化的特征城市形态的变化,其机体的重要特征是城市内各类设施,特别是公共建筑设施布置的磁性相吸及异性相斥;以及公建所要求的“磁性”的连锁反应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