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坪县鲜食豌豆产业现状及发展措施
作者:丁红华
来源:《云南农业》 2019年第4期
丁红华
近年来,华坪县利用冬季光照充足、水源丰富、土质肥沃的自然资源和丽攀高速华坪段通
车的便利条件,着力发展种植周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的鲜食豌豆。
鲜食豌豆产业发展迅速,
种植技术不断提高,已成为促进全县山区农民增收脱贫的一项新兴产业,为实施乡村振兴产业
兴旺奠定基础。
一、发展现状
(一)种植面积扩大,标准化种植提高华坪县2002 年由农业科技部门通过试验示范的方
式开始在坝区种植鲜食豌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鉴于豌豆种植周期短、见效快、效益好,农户种植积极性高涨,随后逐年不断从坝区向山区发展。
2018 年全县鲜食豌豆种植面积
2866.72hm2,其中新庄乡、通达乡种植面积达1400 hm2。
种植品种选择优质抗病高产品种,如
中豌9 号、中豌13 号、甜脆长寿仁等,优质抗病高产品种占全县豌豆种植面积的95%以上,
种植模式不断改进,标准化种植不断提高。
新庄乡利用玉米秆或烤烟秆作支架进行早播套种;
通达乡加大投入建设大棚设施,利用水窖水源,以滴灌的方式实施水肥一体化种植。
全县实施
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使用生物农药,防冻害等综合技术措施,示范推广新种植模式提高
产量,保证鲜食豌豆绿色、安全。
(二)市场供应链延长、销售渠道拓宽
选择种植市场需求适销对路品种,形成了不同区域优势互补的区域布局,在海拔1500 m
以下低海拔河谷区,重点发展早秋种植,播种期在9 月下旬到10 月上旬,12 月底霜冻前收获,豌豆收获后种植早春西瓜、早春鲜食玉米等作物,实现一年三熟;中海拔半山区在10 月上中
旬播种,充分利用半山区霜冻较轻、豌豆能够耐受一定轻霜的特点,在春节前后上市,利用春
节菜价较高的有利时期增加收入,提高效益。
海拔1800 m 以上高寒山区在10 月下旬到11 月
上旬播种,次年3-4月收获,充分发挥晚熟优势,延长市场供应期,使华坪县从12 月到次年5 月都有鲜食豌豆供应,市场销路由县内到县外,省内到省外,现今主要销往成都、重庆等地,
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二、存在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发展规划
全县鲜食豌豆种植大多分布在山区或半山区,道路未进行硬化的泥土路,交通不便运输困
难且成本高;水利设施薄弱,灌水大多数依靠自然雨水,无稳定的灌溉水源,影响鲜食豌豆的
产量。
对鲜食豌豆新品种的引进,新技术的示范推广,豆农技术培训资金投入不足,项目争取
和扶持力度不够。
产业无规划,各自为政,没有规模效应,未形成拳头产业,缺乏发展后劲,
严重阻碍鲜食豌豆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二)劳动力不足,标准化种植水平低
据调查,留守农村多数为老人、妇女、孩子,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外出务工,种植鲜食豌豆
劳动力缺乏,特别是偏远山区尤为突出。
在科技培训上忽视豆农实际需求,培训重次数轻成效,
方式方法单一,培训缺乏针对性。
科技示范户带动力不强,重种植轻管理,收多收少一个样,
存在广种薄收现象。
众多豆农农业科技意识不强,标准化种植水平低。
(三)市场销售渠道单一,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
豌豆销售市场变化莫测,价格涨跌起伏不定。
豌豆销售中间环节较多,豆农自主销售能力弱,大多数是通过中间商收购转售。
鲜食豌豆未进行分类及加工包装,遇到市价格波动时,豆
农无话语权,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增加经济收入困难。
三、发展对策
(一)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争取产业扶持政策,用项目推动鲜食豌豆产业发展。
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采取
财政补贴、贴息、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调动和鼓励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积极性。
加快土地流
转规模,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利用腊姑河水库水源修建灌溉水渠,无水源的种植区积极动员豆农修建水窖、水塘,保证豌豆灌溉用水。
抓好以新庄乡、通达乡为
重点的鲜食豌豆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豌豆产区道路硬化建设,打造便利的交通条件。
(二)强化科技支撑,提升机械化耕作水平
通过农技人员的现场示范,加强对豆农种植技术的培训,把种植技术输送到田间地头,增
强豆农学科技用技术意识,打通技术运用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
随着鲜食豌豆种植面
积的不断扩大,解决劳动力不足的出路在于加快推广运用农业机械化。
要通过农机补贴政策宣传、培训豆农农业机械操作知识,着力推进农业机械入户,降低耕种劳动力成本,解决劳动力
不足问题。
(三)培养农村经纪人,拓展市场销售渠道
科学种植鲜食豌豆是提高产量的基础,卖得好是增加收入、实现经济效益的关键。
培育一
批农村土地流转种植大户,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村经纪人,让他们带动豆农科学种植,打造品牌,提高鲜食豌豆的知名度,使鲜食豌豆成为消费者青睐的“金豆豆”,成为华坪
县豆农脱贫奔小康及乡村振兴的朝阳产业。
收稿日期:2019-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