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2.3《城市化》教案5(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2.3《城市化》教案5(人教版必修2)

2.3城市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讨论法。

2.案例教学法。

3.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

2.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盛与衰的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为国家富强而学习。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一.什么是城市化1.城市化概念: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标志(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推力因素: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②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③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2)拉力因素:①城市就业机会多;②城市社会福利保障制度高;③文化设施齐全;④城市交通便捷。

4.城市化的意义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教材图表P31 图2。

17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中反映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从1985年到2000年城市发展状况,它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分析一个地区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应主要从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入手:(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P31 读图思考从图中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图2。

18 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城市化的一个很重要标志就是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不外乎推力和拉力。

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在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推力和拉力的具体内容可能很不相同,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不一样。

从图中可以看出主要的推力来自农村,如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等。

主要的拉力因素来自城市,如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等。

但是也要看到对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来说,农村也有拉力,如人们的乡情、故土难离等,城市也有推力,如陌生的城市环境、生活方式、住房、教育、政策等也会阻碍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

世界城市化进程曲线:随时间的变化可用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表示。

即分为三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教材图表P32 图2。

19 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

从1800——2000年,世界人口增长了5倍多,其中世界城市人口增长了56倍,城市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从图中三条曲线看,无论是从起步时间、城市化水平,还是从城市化速度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教材图表 P33 图2。

20 城市化进程示意该图的纵坐标是城市人口比重,横坐标是时间,图中的呈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表示世界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

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城市化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后期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特征,不同国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

P33 阅读材料世界城市化浪潮世界城市化发展大约从18世纪中叶开始,到现在席卷全球。

不同时间阶段,城市化发展的重心不同。

基本内容整理如下:P34 活动图中共列举了三个发达国家和两个发展中国家,其中英国是城市化发展最早的国家,美国和日本是当今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国家具有“虚假城市化”的特点:印度是亚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表现为“滞后城市化”的特点。

这些国家是世界城市化的典型代表。

1.城市化的开始时间英国最早,开始于18世纪中叶,其次是美国,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在20世纪初期,再次是日本,印度开始时间要比巴西早一点。

2.从城市化水平上看,目前三个发达国家均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巴西很明显地处在中期地加速阶段,印度由于城市化具有“滞后城市化”的特点,所以可以判断处于初期阶段。

3.三个发达国家由于处在城市化后期的成熟阶段,所以城市化将减速,并会随着大城市的过渡扩张,市中心的居住环境逐渐恶化,城市居民陆续外迁,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初衰落的迹象。

一部分商业和制造业由市中心向边缘区迁移,城市外围地带的人口显著增加,出现了比较多的卫星和工业区。

两个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基础设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造成很大压力。

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结果导致城市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

同时也会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P34 案例英国的城市化现象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说是世界城市化发展历程的典型代表,它的发展过程可以用下表P35 活动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的原因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地域日益扩大,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地表现(1)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改变了生物原有的栖息环境,使部分生物因生存环境的改变二灭绝霍减少。

(2)土地质量的下降:城市产生大量的生产、生活固体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堆弃于土地之上,污染了土地,使城市土地质量下降。

(3)对水循环的影响:城市中工业企业,住宅、交通干线的建设,以及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的水循环,影响了各种水体的再分配,也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4)对气候的影响:城市工业各种气体的排放和各项建设改变着太阳辐射强度和地面的热容量,导致气温的变化,产生城市“热岛”现象,也使城市中降水发生变化,以及日照、风等。

P36 图2。

2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是人类居住和经济活动聚集的中心。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地域日益扩大,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地变化。

课本以图解地形式列出了城市对地理环境地影响,分别从四个方面叙述:一是对生物圈地影响,主要是影响生物地多样性;二是对水圈地影响,主要是对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地影响;三是对岩石圈地影响,特别是对土壤层次的影响;四是对大气圈的影响,改变大气成分,影响大气水热状况。

图2。

26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

城市环境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P37 活动参与1.本题的计算需要两个数据,一是要知道各年的总人口数,二是要知道每年城市人口比重。

计算办法:城市人口=中国总人口(亿)×城市人口比重新增城市人口数=次年得城市人口数-前一年得城市人口数2.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增多,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最能亲身体验到的是看到城市在一天天变大,一天天长高,城市里的人越来越多,交通变得更拥挤,城市里的空气变污浊,城市用水紧张,河水变黑变臭,噪声污染严重,城市绿地减少,垃圾却在增多,这些都给城市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有:(1)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各种功能分区的关系。

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人们在城市化中引入了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目标。

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P38 活动P38 案例合肥市环城公园本案例主要介绍了合肥市环城公园地功能、组成、生态效益和对我们地启示:(1)功能环城公园是一个优美地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园林风貌和综合游览功能地开敞式公园。

(2)组成环城公园分四部分,每部分各具特点。

①东环风景雄浑壮丽“九狮衔环”“鲲鹏展翅”等巨型雕塑巍然屹立。

②南环景点清秀典雅,以水景为主,造型别致地廊桥亭阁,错落相间,呈现一派江南园林特色。

③西环生机勃发,在松枫密布的峰峦坡谷之中,天造地设地雕塑着神态万千地野生动物群。

④北环则古朴粗犷,苍松挺拔,古柏参天,绿草如茵,藤萝攀援,俨然北国风光。

(3)生态效益环城绿地一年可滞尘1400——2800吨,每天吸收二氧化碳及有害气体20吨,产生氧气30吨,又由于绿地布置依山就势,夏季将东南风引入市区,利于形成更舒适的环境。

(4)启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使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协调统一起来,保护自然环境并不断开拓城市自然景观,已经成为城市化过程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合肥市的环城公园把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向建设生态城市迈出了先进地一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