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优秀议论文

高一优秀议论文

高一优秀议论文:成功总在挫折后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澎湃的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炎狂的壮观;人生,如果仅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人生是一条布满荆棘的崎岖之路。

面对布满荆棘的人生,面对人生的挫折与失败,应该毫不畏惧,知难而上,因为挫折也是人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不希望在人生的旅途中出现磨难,每个人都希望生活之路没有丛生的荆棘,也没有挫折与失败,可是,挫折可以磨砺人的意志,使人坚强爬起来,通向喜悦的成功。

途中的风浪,不要埋怨,因为它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翻开历史画卷,古今中外有哪位伟人不是饱经风霜的?司马迁,身受酷刑,毫无畏惧,用大半人生坚持写出了《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华罗庚,家境贫寒,用马类纸在墙角计算研究,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数学家;贝多芬,两耳俱聋,却没有丧失信心,“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谱写出气势磅礴的《命运交响曲》;比尔·盖茨,富有天赋,自主研制,越过无数澎湃的风浪,走上了微软之路。

“滴水穿石”,启迪我们要克服风浪的束缚,追求成功要锲而不舍;“千条江河归大海”启迪我们要有一往直前的勇气和坚定执着的精神,攀登挫折之路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水遇寒而结为冰,启迪我们在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增强自信心永不退缩,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今天跌倒了,并不意味着明天也会跌倒;今天失败了,明天的成功可能正向你招手,昨天的挫折,其实是迈向成功的阶梯。

失败一次,离成功就更近一步。

只要永不放弃,永远拼搏,早晚会夺得成功的桂冠。

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

应把每一次的失败归结为一次尝试,不去自卑;把每一次的成功都想象作一种幸运,不去自豪。

就这样,微笑着弹奏生活的乐章,去面对挫折,战胜忧伤。

没有波涛的海洋,绝不是真正的海洋;舞沙的沙漠,绝不是真正的沙漠;没有波折的生活;也绝不是真正的生活。

只有敢于面对挫折,用于迎接挑战,才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鼓起勇气去撞击成功的大门。

议论文写作专题讲练(430300)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教育局黄琼一、知识归纳初中阶段对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要求并不高,依照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上的说法,初中生“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就行了。

或许正是因为这些,中考大作文直接要求写议论文的极其少见,以2002年为例,仅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这一个考区是这么做的(要求以“环保,从我做起”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议论文)。

倒是这种作法较为常见:出示一则材料,让学生据此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微型议论文。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绝大多数考区的大作文写作“文体不限”,在众多考生不约而同地选择记叙文文体时,有意选择议论文文体写作,倒也不失为一种创新出奇的作法。

因此,我们说,无论是着眼于为将来的高中学习打好基础,还是从中考应试的角度来看,初中生有练好议论文写作的必要。

议论文的性质是用议论或说理的方式直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这个性质决定了议论文写作的特点:一是具有针对性。

这是指作者应当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现象、具体问题,有的放矢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切实帮助读者提高思想认识;二是具有理论性。

它以议论和说理为主,其内容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可以直接阐明理论,也可以以某种理论为指导来论述某一个问题。

对于初中生来说,应以后一种情况为主;三是具有逻辑性。

只有把文章写得有条有理,道理讲得头头是道,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才能够说服读者,才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

这里所谈的条理清晰、文理通顺,就是讲究一定的逻辑性;四是语言具有概括性。

议论文需要对具体事物作理论上的分析,其语言往往是抽象而概括的。

一般而言,理论性越强,语言的概括性也就越强。

这与议论文强调以理服人的要求是一致的。

二、思路点拨(一)拟出一个好题目题目不仅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还被视作文章的“眼睛”——读者从这里能窥探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获取是否可读一类的信息。

因此,要高度重视拟题问题。

一般来说,议论文题目带有很强的文体色彩,表现在用词上,常常含有“论”、“谈”、“评”、“议”、“析”、“有感”、“启示”、“之我见”等。

其拟题方法主要有:1、概括中心论点的要点作为文题,如“要学会宽容”、“理解需要双方努力”等;2、揭示出论题作为文题,如“小议中学生交友”、“论奉献精神”等;3、把对立的两个概念或相关联的多个概念并举起来作为文题,如“利人与利己”、“人•树木•环境”等。

(二)提出一个好论点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

它代表你的主张、见解和观点,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符合人类社会的公理;必须要旗帜鲜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主张什么,都要明确地提出来,而不能含含糊糊,似是而非。

因此,我们说,正确和鲜明是对论点的基本要求。

对于初中生来说,更多接触的是一事一议类议论文的写作。

它要求我们针对某一事件提出见解,发表议论。

表现在考题上,常常是由命题者提供一个材料,然后要求考生据此写作。

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一定要透过具体事物的表象,由表及里,抓住本质,努力通过事件的个性寻找存在于个性之中的共性,从而达到鞭辟入里,就事论理,以小见大,而不是肤浅地就事论事。

比如有这样一则材料:小刚痴迷于上网,经常不做家庭作业。

从中提炼观点,可以是“要认真完成家庭作业”、“沉溺网中要不得”,还可以从该同学的行为说到他没有树立远大的理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由此提炼出“要从思想上帮助痴迷于上网的少年”的观点。

前面两个观点只看到表面现象,只能说是就事论事;最后一种写法,是透过表象指出其思想实质,这样,站得高,看得准,文章就有了深度。

(三)努力把“为什么”说清楚写议论文,就是表明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主张,让读者信赖、接受你的观点。

那么,作者已有“观点”(比如“勤能补拙”),该怎样撰文阐述呢?初学议论文写作者常对此感到一筹莫展,无从下笔。

笔者认为,围绕你已确立的基本观点,着重说说为什么你的观点是对的,这便是你落笔的重点内容。

因为议论文必须“以理服人”,回答“为什么”,正是言之成理之所为。

具体说来,主要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从道理上说“为什么”。

为什么我的观点是对的?因为它符合科学原理,遵循客观规律。

作者若能揭示出其中的必然性和因果联系,从道理上说明白,读者当然信服。

比如针对“勤能补出”这个观点,你可以略说一下人先天有笨拙和聪明之分,先天条件本身是不可改变的,然后着重说说笨人如果后天勤奋努力,进步渐增,日积月累,慢慢地就会像乌龟在赛跑中一样最终成为胜利者。

先天的笨拙并没有成为其成功的拦路虎,皆因“勤”已补“拙”。

这样展开论证,入情入理,有根有据,使读者不得不信服。

二是用事实说明“为什么”。

为什么我的观点是对的?因为许多人的亲身经历证明了这一点。

“事实胜于雄辩”,从众多的事实中选出一两个或更多一些最有代表性的,无疑能有力地支持自己的观点。

只要我们选的是真人真事,而他们的经历与本文观点暗合神契,不愁读者不信文章的观点。

比如“勤能补拙”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举出很多事例来证明:牛顿小时候考试常常不及格(扣“拙”),后来经过几十年废寝忘食的学习、工作(扣“勤”),终成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扣“补”);等等。

像这样的名人,曾由一个极端(“拙”)走向另一个极端(伟大的科学家),极具说服力,能从事实上说明“为什么…勤能补拙‟这个观点是对的”。

值得一提的是,若能按照典型性的标准精选一下事例,表达效果会更佳。

(四)从容应对微型议论文的写作首先要明确的是,微型议论文必须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古人云:“麻雀虽小,肝胆俱全。

”从这一点上看,微型议论文要求论证过程完整,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文结构缺一不可。

在极其有限的篇幅里,要写出结构很完整、内容有分量的文章,必须做到入题快捷、角度准确、论据精要、收束明快。

起笔不绕圈子,紧扣论题或揭示论点,做到一语中的,谓之“入题快捷”;文章的主体部分,围绕中心论点选取一二个侧面作精要阐述,有条不紊地分布分论点(2个为宜),将它们摆在醒目位置,并展开严密的论证推理,谓之“角度准确”;或直接引述经过精选的名人名言作论据,或廖廖数语概括历史事实和典故作论据(即运用点例法和概例法),谓之“论据精要”;结尾处三言两语回扣论点或文章开头内容,不展开,无蛇足,谓之“收束明快”。

三、优秀例文及点评[题目](一)阅读下面的故事,按要求作文。

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笑林》一书中记述了这样一个笑话:从前,有一个人偶然摔倒了,爬起来后不慎又跌了一跤。

他懊悔地叹道:“唉,早知道还要跌一次,真不如不起来啊。

”故事里,这个人对待失败的态度给予你什么样的思考?你对失败又怎么看?请以“失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角度自选;(2)文体不限,题目自拟;(3)全不少于600字。

[例文及点评]给失败做个B超冯家河失败为人之母,孕子未知若何,B超观之可知——朋友,你相信吗?笔者村里有一居民,先前投资养鸡,由于生性好玩,对他所养之鸡是三月难得两回见,结果一夜间鸡近死光。

后改行办厂,玩性依旧,疏于管理,不几年厂子倒闭。

某日易地办个舞厅,自言“要让赚钱与玩乐兼取”,怎料钱越“赚”越少,玩得越来越乐不起来,最后舞厅也偃旗息鼓了。

该人叹道:“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可我怎么一败再败呢?唉,都怪我的运气不好!”读者诸君明鉴,此君失败失败再失败,非为运气使然,实因自食苦果。

有道是:“失败是成功之母。

”此话的确不假,你去查毛泽东,查李时珍,查爱迪生,查巴尔扎克,君不见历史上伟人有几个不是站在失败肩头上而成其伟业的?但“失败也是失败之母”。

失败者,若能勇敢地面对失败,分析其中经验教训,找出相应对策再干,那么他的这次失败很可能就会成为“成功之母”——生个孩子名叫“成功”。

你再看毛泽东、李时珍、爱迪生、巴尔扎克,他们的人生路上常遇失败,但他们的成功宝典里写有重要一条:分析失败原因,寻求新的对策。

而许多人不以失败为然,不曾认真分析其中经验教训,只是一味地强调不怕失败而贸然蛮干,那么他的这次失败很可能不幸地成为“失败之母”——生个孩子还是叫“失败”。

上述村民不畏失败精神可嘉,但他在失败之后不反思失败原因,不改嗜玩抛业习惯,这样蛮干下去,自是失败永随。

拿破仑说过:“不会从失败中寻找教训的人,他们的成功之路是遥远的。

”因此,从这一点上说,透过失败者对待失败的态度,便可以窥测出他们下一次努力有着怎样的结果了。

当然,他若没有下一次努力,则只能终生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之下。

这正如走路跌跤者,若害怕再一次跌跤而长坐不起,那他永远也不能堂堂正正地站立于人前了。

人生之路难免失败,失败者不可轻信“失败是成功之母”,须知失败孕子有可能是“成功”,也可能是“失败”。

你想知道你经历的失败是孕育成功还是孕育又一次失败吗?请常用B超照照吧——那B超机就是你对待失败的态度![简评]本文立意深刻,具有独特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