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质量管理条例

质量管理条例

3.2.7 因订单错误或包装错误、产品发错、标签错误引起的客户投诉或索赔,跟单员和包装负责人或包装人员处50至200元处罚。
3.3内部质量管理规定:
3.3.1 公司内部引起大批量报废,损失金额超过5000元,属内部重大事故,按3.2.4条进行赔偿。
3.3.2 公司内部引起批量报废,损失金额超过2000~5000元,属内部中等事故,按3.2.3条进行赔偿。
3.2.6 因交货引起的客户投诉或索赔,外购件引起的,由外协厂家负全责,同时物控部门责任人处50至200元处罚,批量问题质保部SQE
相关责任人处50至200元处罚。由内部生产引起的,相关车间责任人和调度各处50至200元处罚。由技术工艺或模具进度原因引起,技术部相关项目工程师或模具师傅处50至200元处罚。由于检验无法及时完成的(检验时间不低于4小时),相关质量主管处50至200元处罚。
5.3 检验责任原则
5.3.1批量不良,质保部负有责任。
5.3.2内部超过10%产品不良,质保过程巡检负有责任。
5.3.3外部超过5%产品不良,质保部过程巡检及成品检验有责任。
5.3.4全检产品出现不良,质保部成品全检负有责任。
5.3.5所有生产的不良品,生产部负有责任。
5.3.6客户加严公差检验或一直按老工艺生产,造成客户投诉,经公司报批后可酌情减免处罚。
生效日期:2020-03-01
文件名称:
质量管理条例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版本记录
版本
新增/修改内容
发布者
发行日期
A/0 首次发行李XX2020-03-01
部门会签:
部门
销售部
技术部
项目部
生产部
工程部
计划物流部
会签
部门
质量部
综合管理部
财务部
采购部
总经理室
会签
受控印章:
一、 目的:
为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提升公司产品品质,明确个人管理责任;落实质量管理责任,强化质量控制措施;杜绝批量质量事故的发生,减少质量事故带来的风险;满足顾客的要求和期望,降低不合格产品流入下序,预防不合格品流出,减少客户投诉和抱怨,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
4.3生产部责任
4.31违反技术资料和工艺图纸;不按照技术工艺参数操作
4.32违反生产指令导致产品积压;不按照生产计划和调度安排生产。
4.33因个人疏忽导致漏工序;产品混料;质量舞弊
4.34设备保养不当导致加工误差责任;设备精度误差
4.35出货检验不仔细、漏检、未检、包装方式、数量、标示,质保书放置错误;
3.3.3 公司内部引起批量报废,损失金额超过500~2000元,属内部一般质量事故,按3.2.3条进行赔偿。
3.3.4对采购不合格物料、在正常采购周期内未采购到位导致生产停工、停产的,给予相关责任人50~200元处罚。
3.3.5对不按规定,私自变更工艺到外协加工或者擅自变更供应商,对调度员或相关责任人处50~200元处罚。
4.24检验规范和量具检具错误;量具检具设计不合理,检验规范和作业程序错误导致质量事故;
4.25检验不到位,检具使用不当、漏检、检验疏忽、导致质量问题留置客户;
4.26 检验时图纸看错,造成产品批量生产;
4.27 检验责任心不强,没有按照正常检验,造成批量产品出来时;
4.28发现问题没有及时的制止生产的,造成批量产品生产出来;
4.14 跟单卡没按规定填写、放置,引起的质量事故不能追溯责任;
4.15 没有填写发运单直接将毛坯出去加工,生产出不合格的产品;4.16 材料发错造成生产线上停工的;
4.2质保部责任
4.21材质检验报告错误导致生产现场批量质量事故责任;
4.22来料检验判定错误;检具使用不当、判定失误;
4.23外购出货检验错误;出货检验不到位、漏检;
3.3.6因加工产品不符合工艺要求导致内部批量返工、返修、挑选、报废,除免费返工外,给予20~50元行政处罚;
3.3.6公司员工出现以下行为时,公司有权给予10~50元的行政管理处罚:
a 漏加工引起下工序报怨或影响下工序加工;
b 原材料发放错误的;
c 违反工艺和操作规程;
d 违反产品流转规定;
e 质量舞弊、调换跟单卡或合格证;
请输入贵公司的名称
Please input your company name
质量管理条例
文件编号:GS/XZ-PD02-16-SC
受控状态:
分 发 号:
年月 日发布年 月日实施
请输入贵公司的名称
Please input your company name
文件修订与会签记录表
文件编号:GS/WD-PD02-16-SC
3.1.2质量事故引起客户客户投诉、退货、索赔金额2000-5000元,属中等外部质量事故。
3.1.3量事故引起客户客户投诉、退货、索赔金额500-2000元,属一般外部质量事故。
3.1.4量事故引起客户客户投诉、客户特采、顾客处全检索赔金额小于500元以下,属轻微外部质量事故。
3.2外部质量事故的管理规定
4.36 没有资料和工艺图纸私自操作的;
4.37 检验员发现产品不好,操作员私自生产的;
4.38 没有按照公司的正常流程操作检验的,生产出来的产品;
4.4技术部责任:
4.41技术图纸错误;图纸参数错误、图纸发放错误;
4.42工艺错误;工艺标准、工艺文件、工艺布置设计
4.43夹具、工装夹具、模具错误;材料设计错误;
f 违反现场产品摆放规定造成混料、漏加工;
g 未按规定做现场5S、未使用规定的产品放置箱或工位器具。
h、产品箱中不得混有其它规格型号的产品,手套,铁屑等杂物。
i 检验、试验判定失误;
3.3.7操作人员首件未确认合格者或首件提交后,检验员确认不合格且继续生产的,发现一次罚款10元,告知后不停止生产的罚款50元,报车间主任。经不合格评审产品不能生产,生产部门没有立即停机的,作业员、车间主任各处罚100元。
3.4.2每个车间(班组)可提名不超过5%质量好、效能高的员工成为公司的每月优秀员工,每名优秀员工,公司将给予每月50元奖励。
3.4.3质保部可提名不超过30%检验业绩好、效能高的员工(按班组分)成为公司的每月优秀员工,每名优秀员工,公司将给予每月100元奖励。
3.4.4每个部门部长可提名不超过30%工作业绩好、客户投诉少的主任(主管)、班组长,成为公司优秀管理干部,公司将给予每月200元奖励。
3.2.1轻微外部质量事故
a 产品经发往客户后,若客户特采,未造成经济损失的;给予相关责任人警告处分。并写书面检讨。
b、若造成退货,但可以返工使用的,加工者免费返工并给予相关责任人各50元的罚款,并教育写书面检讨。
c、退货(不能返工)或顾客处全检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损失在500元以下的,给予相关责任人100元罚款;
3.4公司质量管理奖励规定
3.4.1产品流入下工序后,下工序操作人员发现上工序(含外协产品)的质量问题(如漏工序、尺寸不对等)时,及时汇报向车间主任或检验员汇报并采取措施,经事实确认后,给予发现的操作员工奖励10元/次。批量产品奖励20~50元。同时给予出现不良的工序操作员奖励额度相同的处罚。(备注:5个以上按批量计算)
2.11违反现场产品摆放规定造成混料、漏加工;
2.12违反检验规定,不严格执行“三检”(首检、自检、巡检)制度;
2.13出现产品不良现象时不制止,对制止指令不执行者。
三、质量事故等级评定:
3.1外部质量事故
3.1.1质量事故引起主机厂配套停工、引起重大纠纷或索赔金额超过5000元,属重大外部质量事故。
二 、 质量事故的认定:
2.1人为质量控制方法的错误和控制工程的失误;
2.2产品加工的工艺错误;
2.3违反工艺和操作规程;
2.4不符合客户订单要求、包装标签错误;
2.5材料选择错误;
2.6检验、试验判定失误;
2.7图纸、工艺错误;
2.8技术资料认知错误;
2.9违反产品流转规定;
2.10质量舞弊、调换跟单卡或合格证;
3.2.3中等外部质量事故
客户投诉索赔金额损失在2000元至5000元的,有检验责任的:按损失价值的40%索赔;生产承担25%(其中部长承担6%,车间主任或班组长6%、操作人员各承担13%);质保部承担15%(其中部长承担5%,相关责任质量主管或班长承担5%, 检验员承担5%)。没有检验责任的:损失价值的30%索赔,其中部长承担8%,车间主任或班组长8%、操作人员各承担14%。
3.2.4重大外部质量事故
客户投诉索赔金额损失在5000元以上的,有检验责任的:按损失价值的40%索赔;其中副总承担5%,生产系统承担20%(其中部长承担5%,车间主任或班组长5%、操作人员各承担10%);质保部承担15%(其中部长承担5%,相关责任质量主管或班长承担5%, 检验员承担5%)。
3.2.5在所有的外部质量事故中,如因技术或工艺出现以上投诉或索赔,责任承担比例和分配按质量系统一样。
3.4.5公司副总(总工)或总经理可提名不超过30%工作业绩好、客户
投诉少的部门部长(含副部长)成为公司优秀管理干部,公司将给予每月300元奖励。
四、质量事故责任:
4.1物控部责任
4.11采购不合格品,毛坯原材料不合格延误生产投入责任
4.12采购不及时影响生产,导致工序衔接失调,停工待料责任;
4.13采购不及时导致生产停滞,影响交货、订单延误责任;
d、如出现上述情况是批量产品,成品检验员和过程检验员也需各承担相当于责任人50%罚款(不包含相关责任人部分),如不是批量问题,有执行全检的,全检员承担相当于责任人30%罚款。
3.2.2一般外部质量事故
e﹑客户投诉索赔金额损失在500元至2000元的,有检验责任的:按损失价值的40%索赔;生产承担25%(其中车间主任或班组长7%、操作人员各承担18%);质保部承担15%(其中相关责任质量主管或班长承担5%, 检验员承担10%);没有检验责任的:损失价值的30%索赔,其中车间主任或班组长10%、操作人员各承担2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