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比较文学视野看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中的选材和教学

从比较文学视野看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中的选材和教学

Theory Studies・Intemet fortune・网络财富从比较文学视野看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中的选材和教学伍娟娟(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 200241)【摘要】比较文学学科在“全球化”浪潮中,以其广延性的学科外延,及强的包容性,密切注视着文化全球化多元文化的碰撞,沟通和交流。

而2000年,新的中学语文大纲亦在此时代背景下颁布发行。

与往相比,新大纲和教材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因为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我们选择用它来分析中学语文外国作品的选材特点、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学语文在“全球化”浪潮中,比较文学被放置在一个更加开放的多元化语境下。

而比较文学的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和跨国家的特质使它能够在流动开放的全球化语境中沟通不同的文化体系。

而文化全球化使得大众文化携同现代传播媒介和网络异军突起。

在这种社会现实情况下,本着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世纪之交被推出。

“新大纲”中学语文教材,尤其是外国文学教材的入选与传统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经过了近八年时间的考证,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材和教学研究怎样,有着那些新意和问题。

本文立足于新大纲中“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等方面,运用比较文学中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以及中国学派的“跨文化”研究,来分析选材的特点,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同时站在比较文学的视角,用“视域”观点提倡新尝试新的切入点,加强教师自身的“比较文学”素养来加强教学中教师的“专业化”和“不可替代性”。

1.选择比较文学视角来看中学语文外国作品的原因在全球化浪潮下,有经济全球化而引起的文化全球化已经是波及和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

安东尼.吉登斯对全球化所下的定义是:“世界范围内社会关系的强化,这些关系以一种方式将不同的地方性联系起来,以地方性事变的形态受到远距离以外的事变的影响,反之亦然。

”[1]以及地球村的概念“globalvillage”和空间上世界的压缩“compression”的提出,使得大众文化携带着现代传播媒介和网络异军突起。

各种新的现象纷纷出现。

“couchpatato”(伴随着电视长大的一代)“mall rate”(新生超市一族),网络大军等等。

这些在中学生中十分普遍地存在着。

而其他国家文化也随着现代科技手段不断的冲击我们。

如“双麦文化”,尤其是“Hollywood”文化。

对中国社会的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部在世纪之交发出了全日制中学新的语文大纲。

首先,我们来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学语文大纲的特色。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篇首即提到了“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初中版相同)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由此,我们看到,语文学科强调的是既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又要“吸收人类进步文化。

”在初中版语文大纲中提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可见其眼光就是立足于国内而放眼观世界。

同时要采取一种兼容并包,批判地吸收全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了一种“跨文化”“跨国家”的指导思想。

在高中版的教学大纲的第一部分教学目的中提到“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初中版相似)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新大纲对当代文化生活,充斥的多样文化,提出了明确的“尊重”态度。

对于在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下,大众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的争斗,对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被大纲重视。

纳入了中学语文教学范畴,中学语文新大纲使语文学科与时俱进,在其后注明“试用修订版”,本身也体现了大纲的制定的灵活性和实效性。

使语文成为关注社会现实的开放性学科,而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闭门造车。

其次,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比较文学学科所具有的特色。

曾经印度人民党的领导人认为“全球化是对印度的传教进攻,信息进攻和文化进攻。

”将外来文化视为本土文化和价值的敌人。

在此,我们说他们没有看到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频繁的时代,任何固定不变﹑静止绝对的文化是难以想象的。

与单一的封闭的国别文化相比,比较文学的研究框架内纳入而了异质的文化修养。

可用置换的视角和态度来重新审视和阐释本土文学。

比较文学的学科特点: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和跨国家,使它沟通了在开放流动的全球化语境下的各个文化体系。

使东西方文学文化进行了建设性的对话。

可将,比较文学本身的包容性﹑广延性和“四跨”特征对于我们用它来看中学语文的选材和教学提供了新颖的视角与教学的科学性。

那么用比较文学视野来看新大纲,中学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选材具有什么意义?我们认为其意义一:比较文学全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了解外国文化和文学,打破了“中国单一文化”的瓶颈,发展了思维。

运用比较文学视野使学生明白中国传统文学文化。

如儒家思想“齐家﹑治国﹑平天下”,两希文化传承下强调“命运与人”的观点,造就了几大文化体系。

道家的“无为”思想与基督教的“原罪”说,亦是不同的人生态度。

同为东方国家,中国与日本印度的文学差异及相互影响,中国古典文学的浪漫主义与西方的浪漫主义,等等。

启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培养探究的科学精神。

意义二:利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论感受作品魅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例如通过对课文《陌上桑》的学习和《荷马史诗》(语文版入选文)的学习,对于罗敷之美和海伦之美,使用了相同的写作技巧,给人呈现出惊世之美。

就如莱辛在评价了荷马笔下的海伦之美后感叹:“诗人啊,替我们吧美所引起的欢乐133网络财富・Intemet fortune・Theory Studies﹑喜爱和迷恋描绘出来吧,做到这一点,你就已经把美本身描绘出来了。

”使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来实现其审美情趣和能力的培养。

意义三: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学会比较文学的眼光来理性思考社会现实及文化生活。

正如新大纲提出那样“引导学生关心文化生活。

”例如影视文化的“韩流”,香港的“暴力美学”;美国的商业文化﹑速食文化流行于世的各种亚文化等等,良莠不齐。

学生要学会用比较文学的眼光去理解,筛选。

面对充满诱惑的世界如何自处。

如何实现大纲提出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

”比较文学提出了一种手段,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视野。

2.用比较文学视野来看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材特点及问题现在中学语文课本的流行版本很多。

姑且从人教版﹑苏教版和语文版三个流行版本来看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材。

首先,新大纲对课文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全日制的高中语文大纲就提出“课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应丰富多样,体现教学目的,难易适度,适合教学。

”同时提出“课文应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注意联系当代社会和科技文化发展,联系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激发兴趣。

”根据这种纲领要求,通过三个版本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人教版初高中外国文学作品各20篇,苏教版初中教材入选25篇,高中35篇,语文版初中入选27篇。

这些入选的外国文学作品占课文总数来看,人教版初中篇幅约占11%,高中版约占15%;苏教版初中版约占16%,高中版约占29%;语文版约占15%。

从入选类型看,除了传统经典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外,还扩展了论述文﹑演讲﹑科技小品文﹑说明文﹑人物传记,几乎涵盖了语文学科的所有文类,体现了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文类研究。

其次,从比较文学研究来分析入选三个版本教材的外国文学作品。

首先,我们从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法国学派,以及它所倡导的“影响研究”来看。

法国学派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形成的,它受到了19世纪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对它的影响。

该学派基亚于1951年出版的《比较文学》中定义比较文化是:“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比较学者跨越语境或民族的界限,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情感方面彼此渗透着。

”因此,法国学派所提倡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

后来则成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针对入选的外国文学作品,我们通过“影响研究”来看。

人教版的初中第一册第四单元选了《伊索寓言》中的两篇文章,《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与《蚊子和狮子》两篇课文。

在其高中版第四单元入选钱钟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可见其前后相承影响之所在,也体现了法国学派倡导的誊舆学的影响研究。

我们再来看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四单元所选的深刻体现现代主义之下的各个流派的经典之作:弗兰茨.卡夫卡《变形记》,弗吉尼亚.伍尔夫《墙上的斑点》,萨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从影响研究看,现代主义无疑对四位作家产生了深刻影响。

他们的作品分别是在现代主义影响下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

在外国文学史上卡夫卡被认为是“对尼采的思想很感兴趣,尼采‘永恒循环论’﹑‘权力意志论’﹑‘价值重估’论等对他产生多影响”。

[2]而弗吉尼亚.伍尔夫不仅是意识流代表作家,同时她亦是女权运动的先驱者。

透过她可以学习到更多的西方流行性主义。

对贝克特的说法是“20世纪20年代,正是意识流文学在欧洲博兴的时代,这一文学新潮流深深吸引了贝克特,他阅读它,翻译它.......是研究他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献。

”[3]那么马尔克斯“曾受乔伊斯﹑福克纳﹑卡夫卡等西方现代主义作家的影响,但更多的是继承了拉丁美洲本土文学传统,同时也从阿拉伯东方神话故事准哦中汲取养料,从而形成他的特定的审美心理品格与艺术思维方式,以‘魔幻’的方式观察生活,把神奇的事物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来描写。

”[4]卡夫卡对马尔克斯的影响,伍尔夫对贝克特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可见人教版的这一单元的现代主义作品选的是别具匠心。

他们即是一体的,又是分散的。

既相互影响,又个具有特色。

他们不仅是一位位优秀的作家,一篇篇传世名作,也是一个时代的经典。

对他们的学习,即是对一篇上作的审美,亦是对现代主义西方哲学思潮的认识。

其次,我们来看比较文学的另一大学派,美国学派及其提倡的“平衡研究”。

美国因为其短暂的历史,使他们更注重“平行研究”。

美国学派学者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说到“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平行研究可以是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文体风格﹑艺术手法及其他形式问题的比较研究,也可以是作家作品﹑文学类型﹑思潮﹑流派的比较研究。

因此,我们带着美国 学派的“平行研究”来看中学语文的课文选材。

中学语文教材选了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高中第四册第四单元,与中国的《孔雀东南飞》﹑《红楼梦》体现爱情与义务的冲突,个体与群体的冲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