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音乐校本课程教材合唱团

小学音乐校本课程教材合唱团

童真课程之个性化课程主编:第一小学梦 之 声 合唱团前言合唱艺术是音乐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欧洲,可追溯到距今千年的中世纪宗教音乐。

合唱音乐在我国的兴起,和欧洲相比,起步较晚,至今只有近百年的历史。

在中国,当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际,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西方宗教的传播,以及学堂乐歌的流行,为我国合唱音乐的发展准备了必要条件。

合唱艺术现已被各阶层的广大群众所认识和喜爱,在学校,近几年的教育实践和研究工作,我们感到“合唱艺术”是一个鲜活的承载体,具有极大的普及性和很高的审美价值,因此开展合唱艺术教育对推进艺术教育和德育教育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在欣赏合唱作品时,让学生能深切的感受的合唱艺术的神韵。

在了解合唱,学唱合唱的过程中,有助于青少年美化心灵、扩大知识视野、陶冶情操和身心健康发展。

在慢慢完成一部合唱作品的过程中,它有益于学生的自身修养的提高,能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德。

焕发青少年的自豪感、责任感。

目录一、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和——————4二、统一的发声练习—————————5三、声音的协调———————————8四、咬、吐字规律——————————10五、视唱能力的训练—————————12六、歌唱技能的训练—————————13七、培养学生歌唱中的“生命状态”——15八、合唱训练应注意的一般事项————16九、《小纸船的梦》—————————18十、《虫儿飞》———————————21 十一、《让世界充满爱》———————25 十二、《七色光之歌》————————29 十三、《低碳贝贝》—————————32 十四、《小牛牛放小牛》———————35 后记————————————————37第一章: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没有正确的姿势也就谈不到合唱训练的各项要求。

因此训练一开始首先强调要有一个正确的姿势:1坐姿:坐着排练时规定坐椅子的前半部不靠背、上身垂直、双脚平放地上,两肩下垂、眼睛正视、双颊微笑向上、提眉。

头略向后,面部肌肉生动自然、思想高度集中、精神振奋。

2站姿:站立时与上述要求完全相同,双脚略分开、身体重心要落在一虚一实的双腿上、脚跟虚而脚尖实。

这样一种姿势有助于获得良好的呼吸支持,是最好的合唱发声状态。

呼吸是唱歌的基础,发声活动的原动力,只有在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时才有可能产生良好的歌唱声音。

用扩大器官来吸气,而不是用吸气来扩大器官,即在吸气时先将口腔内部稍稍打开,提眉,下肋扩大,空气自然吸入,始终保持吸气的感觉和状态是合唱队员始终不可忘怀的守则,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就注意培养这种专业习惯。

第二章:统一发声获得弹性的声音是很有益处的。

好的“起声”必须从所发音的具体音高,音量、韵母、情绪四个方面作好准备,只有当所有参与发声的有关器官具有正确而灵活的协调配合动作时,才能产生有一定音质、音高、音量和音色的声音。

为了统一合唱的发声,必须重视“起声”和“共鸣”的训练。

歌唱时要求合唱队员随着指挥的手势扩大器官吸气(不要太饱满),横隔膜下降,肋骨扩张,喉结稳定,然后利用横隔膜收缩的弹力以恰如其分的气流冲击声带发出一个中声区的音量不太强的“a”韵母,该音发出后便保持住,要求发得整齐,收得干净,断截分明,韵母音质必须明亮、圆润、富有单性,不能有任何晦暗,沙哑、僵硬、尖直或有声母“h”的声音。

在短音发得比较正确时就可接着发一个长音,发长音前不可重新吸气,一切都保持发短音的状态,每次长音之后,可依指挥的手势使合唱队员暂时屏住气息,保持不吸也不呼的状态,但注意不可放松和改变发长音时有关器官的一切状态,稍停之后,吸气练习,这对锻炼气息的控制和声带并拢,忽视其中任何一点都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人体的喉腔、咽腔、鼻腔、口腔、胸腔和前额及两颊都起着共鸣作用,发声时由声带所产生的基音通过上面的器官的反响得到共鸣。

声母“m”是练习共鸣最好的声母,训练时可依照前面起声的练习进行,只是把“a”改为“m”,开始音量不宜过强,舌头平放,舌尖轻抵下齿龈,牙齿微张,咀唇轻轻合拢,面带微笑,双颊上提,下巴和颈部放松,口腔内保持一定的空隙,使气流通过鼻腔直向头腔,以获得最好的共鸣位置。

A:慢吸慢吐练习要点:吸气时小腹两侧向外扩张,气要尽量吸满,发s时要均匀,保持时间越长越好。

‖:X–––︱X–––︱X–––︱X–––:‖S………………………………………B:慢吸慢吐练习(也可用快吸慢吐来练习)‖:X–––:‖u…………a…………C:快吸慢吐练习‖:XXXX……︱X–––:‖u…………………… ua…………………… a重视锻炼合唱队员对指挥的要求和手势的灵敏反应。

培养他们的内在听觉能力和歌唱表现上的主动积极性,善于倾听邻近各成员的声音和集体的音响,随时调整自己的声音。

第三章:协调——均衡与谐和如何使组成合唱的各个声部产生的效果相互取得应有的关系便是协调的要求。

从物质条件来看协调包含音量、音色和音准三个因索,音量和音色关系密切,他们的形成是由物体振动时的振幅和共鸣泛音所产生。

而音准(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所形成。

各声部在音量和音色上的相互关系叫做均衡。

音准(音高)的相互关系叫做谐和。

均衡不是各声部在音量音色上的绝对平衡,而是随着作品内容有所变化。

这里要提出的是均衡指的是音量、音色,一般人理解所用的平衡包括音高的要求,这样的平衡和协调相类似。

在音色上合唱有别于独唱,不能各唱各的,鉴于各成员的发声概念有前有后,水平不齐,要求一般统一在发“he”字音的部位上,让气息沿着上颚垂直向上,不前不后,不过份暗也不过份亮。

音准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既要依据和弦中各音振动频率上比例的关系而产生谐和,又要照顾某些特性音的倾向性和转调时的明确性,同时也要照顾和弦与旋律之间的关系。

一个合唱指挥对声乐应当有一定程度的熟悉,比如气息支持不足容易偏高;共鸣位置不高容易偏低;换声点及提位没有及早准备或换气的地方安排不当都会造成音准上的困难;又比如指挥的手势过高容易引起偏高;指挥的头部过低或锁眉容易引起偏低等等。

指挥的情绪消沉或过分紧张都会破坏谐和,尤其在演出时影响更大。

在训练或演出前如果发现合唱队员情绪不佳,总是用一些轻松愉快的语调使大家精神振奋起来,以保证训练和演出收到预期的效果。

第四章:咬、吐字规律世界上所有的声乐学派都和本国的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合唱艺术中清晰的咬字吐字与优美和谐的发声是一致的。

训练初期要求每个成员弄清楚“五音”和“四呼”的概念,发音时是通过“喉、舌,齿、牙、唇”这五个部位的正确的声母形态用“开、齐、撮、合”四呼的着力把字的韵母吐出来,所以咬字是指字的声母形成,而吐字是指韵母送出来的着力处,但二者联系极为密切。

根据发声的要求,把二十一个声母分为音前声母和音上声母。

其中b、d、g、z、zh、j六个声母是音上声母,它们不送气,在拍点上发出,其余的声母都送气,在音的前面产生,声母必须按五音的着力部位咬正确,发得有力而敏捷。

韵母有三十五个,按音素之间的结合可分为单韵母、复韵母、三合韵母三大类。

此外还有空韵母,即在zh、ch、shr、z、c、s后面以“i”作它们的韵母。

以及字尾的卷舌音“er”(做字尾时只写“r”)。

声母只有一个音素,而韵母却是一个、两个及三个音素的不同结合,在歌唱的时值上每个音素应如何分配,音索与音素之间如何结合,这些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安排与处理。

对有韵尾的字,要求必须在音符时值的最后才“收声”,这种收声越晚越好,越短越好,否则将影响发声的位置和气息的支持。

非常强调的是当一个字吐出来以后,口形的大小一定要保持到底,不可中途改变,因为稍稍松动,字就会模糊走样,尤其有韵尾需要收声的字也不过稍稍一带即可,另外吐字时嘴的动作不可过分夸张,要自然灵活、敏捷利索,否则吐字会感到笨拙累赘。

咬字吐字的规律不过是表达作品思想内容的手段之一,借以更完美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内容。

第五章:视唱能力的训练合唱不能急于求成,首先要加强单旋律的音准训练和节奏训练,为合唱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1.单旋律的音准训练:演唱歌曲的先决条件是音要准,因此音准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在音准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学唱音阶,同时必须重视练耳,耳朵听不准音,就谈不上唱准音。

因此,在唱音阶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弹奏简单的乐句片段,让学生辨别唱名,可以从接近音阶的乐句听起,逐步发展分解和弦,直至较难的旋律音程。

在让学生听唱的基础上,可进行听记练习,通过听音视谱、视唱来提高辨别音高的能力,在音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多做示范性唱奏,只有通过示范唱奏,让学生对音准有了认识之后才能少用琴或者不用琴。

2.节奏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是合唱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可加强平稳节奏的训练,不同时值的符点音符节奏训练、切分音节奏训练、三连音节奏训练、变化节奏训练及两部交错节奏训练等,以提高学生节奏变化的反应灵敏性。

第六章:歌唱技能的训练1.姿势:良好的姿势是学习歌唱的第一步,也是学生歌唱技能的基础。

教学中,教师要随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歌唱姿势,如翘下巴、挺肚子、牙关紧闭、嘴张不开、眼睛乱看等毛病,要让学生一参加合唱就养成正确的歌唱姿势,良好的歌唱状态:身体自然直立,全身保持松弛,双脚稍微分开(可一前一后),重心站稳,头部端正,双眼平视,上胸畅开,小腹微微收拢面部表情自然,积极的微笑状态等。

在实际的训练中,教会学生尽量把牙关张大,提倡“夸张”训练。

口形轻微的“竖立”感,适当的调整口形,口形不适宜的关拢,将失去脆嫩的、甜美的声音,导致成人化。

相反,口形太开放,声音太靠前,又会发出不悦耳的“白声”。

2.呼吸:正确的呼吸,清晰的咬字对唱好一首歌曲也起着非常重要人作用。

呼吸训练时可进行一些纯呼吸练习,如闻花、抽泣、呵气、咳嗽、高音喊叫等,体会吸气、呼气的动作和位置。

在纯呼吸训练的基础上,可进行呼吸控制练习,如吸气→控制→吐气→……使学生逐步学会有节制地控制气息的能力。

当中包括慢吸慢呼、快吸慢呼、快吸快呼,当然最重要的是循环呼吸,它只有在合唱艺术中存在。

目的是以避免把换气、偷气和其它换气方法暴露,以影响整体效果。

3.发声:少年儿童歌唱时的发声必须是高位置的头声发声,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教学原则。

在训练歌唱发声时,先要考虑的是少年儿童具有优美动听的音质,而不是音量。

在实际教学中应特别强调“微声唱法”,它有助于放松下巴,面部肌肉,建立正确的发声方法,调节发声器官处于松弛状态,克服紧张情绪。

有助于集中精力培养听觉能力,形成相互配合,调节音量、音色的内在感觉。

咬不准字头,归不好字韵,这是少年儿童声音训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可指导学生用普通话大声朗读歌词,结合发声,训练不同声母韵母的口形,使学生学会自然圆润的发声,逐步养成习惯,以保证合唱时声音协调统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