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跟踪训练: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2019届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测试)下图为我国某湖泊示意图,其沉积物一年中由粗和细两层组成,据材料及图示完成1—3题。
1.形成该湖泊沉积物的主要外力作用可能是A.冰川作用、风化作用 B.冰川作用、流水作用C.流水作用、风力作用 D.风化作用、风力作用2.该湖湖滨湿地广布,其中规模最大的湖滨湿地位于湖泊的A.西北部 B.东北部 C.东南部 D.西南部3.湖泊沉积层可还原古代气候环境,若湖底细颗粒层较厚,可推测该年比往年A.冬季风力偏大 B.夏季气温偏高 C.夏季降水偏多 D.冬季光照较强【答案】1.C 2.D 3.B【解析】1.根据经纬度位置可判断出该湖泊位于青藏高原,夏季冰川融水多,河流水量较大,以流水堆积为主;冬季该地气候干燥,风力强,冬季风将颗粒物吹到冰面堆积,春季冰面融化后,颗粒物沉入湖底形成粗颗粒层,因此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
故选C。
2.结合图中等深线可看出,湖泊西南部等深线稀疏,湖水较浅,且有河流注入,最容易形成大面积湿地,规模最大的湖滨湿地位于湖泊西南部。
故选D。
3.根据经纬度位置可判断出该湖泊位于青藏高原,湖底细颗粒为夏季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若湖底细颗粒层较厚,说明流水沉积用强;青藏高原河流主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可推测该年比往年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多,河流径流量大。
故选B。
(2019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第二次练习)石河一般多发育在0℃海拔高度附近,高大山地冻土层发育,其山坡上崩解的巨大块砾顺着湿润的碎屑垫面发生整体运动,大量砾石充填凹槽或沟谷形成石河景观。
读新疆天山地形剖面示意图和天山石河景观图,完成4—6题。
4.天山上的石河最可能分布在A.500米以下 B.1500—2000米 C.2500—3000米 D.3500—4000米5.天山石河景观的形成原因主要是A.冻融堆积 B.冻融侵蚀 C.流水堆积 D.流水侵蚀6.天山石河景观分布明显的地带主要在A.南坡沟谷 B.北坡沟谷 C.南坡高地 D.北坡高地【答案】4.D 5.A 6.B【解析】4.由材料可知石河多发育在0℃海拔附近,即雪线附近,吐鲁番的海拔为34米,夏季的日最低气温为23—25℃。
根据气温随海拔的递减规律,海拔每上升1千米,气温下降6℃,因此可以算出气温0℃处的海拔为3800—4100米之间,只有D选项最接近。
故选D。
5.由材料可知高大的山地冻土层发育,山坡上崩塌的砾石顺着下垫面往地势较低的地方移动,遇到沟谷或凹槽便沉积下来对其进行填充,这就是石河景观,因此它的形成是由于冻土层融化物堆积,;注意是砾石土块进行移动,因此与河流无关。
故选A。
6.由材料可知,高大山地冻土层发育,其山坡上崩解的巨大块砾顺着湿润的碎屑垫面进行移动;天山北坡受大西洋水汽的影响,降水较多,因此相对南坡比较湿润,大量砾石在凹槽或沟谷进行沉积。
故选B。
(2019届福建省龙岩市高三5月教学质量检查)我国南方花岗岩区分布着许多“崩岗”地貌(下图),深厚的风化壳是崩岗形成的基础。
下表示意福建省不同高程的土地面积所占比例与崩岗面积。
据此完成7—9题。
7.南方花岗岩区风化壳厚度大的主要原因是A.风力强劲 B.气候暖湿 C.太阳辐射强 D.昼夜温差大8.形成崩岗的主要作用是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断裂下陷 D.地壳上升9.福建省最易发育形成崩岗地貌的高程范围是A.100—250米 B.250—500米 C.500—800米 D.800—1200米【答案】7.B 8.A 9.A【解析】7.南方花岗岩区风化壳厚度大是因为风化作用强烈,风化的影响因素有温度、水、光照以及生物等因素,和风力关系不大。
南方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气候暖湿,容易使花岗岩遭受风化,降水多,相对来说太阳辐射较弱;南方地区昼夜温差并不如北方西北和东北等地区大,南方多低山丘陵,风力也并不强,它也不是影响风化的主要因素。
故选B。
8.由材料可知,深厚的风化壳是崩岗形成的基础,外力作用是影响深厚的风化壳形成的主要原因,南方地区降水较多,高温多雨,岩石容易遭受风化以及流水侵蚀作用,因此容易形成崩岗,A正确;风力侵蚀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南方是湿润地区,B错误;外力作用是根本原因,跟内力作用如断裂下陷以及地壳运动无关,花岗岩最典型是外力作用形成的球状风化壳,CD错误。
故选A。
9.最易发育形成崩岗地貌的高程范围是单位土地面积所发育的崩岗面积,可以进行大体的估算。
由材料可知,100—250米单位土地面积所发育的崩岗面积是54hm2,250—500米单位土地面积所发育的崩岗面积是44hm2,500—800米单位土地面积所发育的崩岗面积是11hm2,800—1200米单位土地面积所发育的崩岗面积是5hm2。
故选A。
(2019年广东省揭阳市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川西北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地势起伏和缓,高原面海拔4000米左右,多季节性冻土。
高原面上河谷浅切,谷底宽阔平坦,河谷内阶地组成为基本无分选的砂砾层,而高原面以下河谷深切,谷底狭窄,谷坡陡峻。
如下图,川西北高原的地貌垂直地带性明显。
请完成10—12题。
10.推测图中甲、乙、丙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 B.流水侵蚀、冻融侵蚀、冰川侵蚀C.流水堆积、冰川侵蚀、冻融侵蚀 D.冻融侵蚀、流水堆积、风力侵蚀11.川西北高原面上的植被类型是A.常绿阔叶林 B.针阔混交林 C.针叶林 D.灌丛草甸12.岩石性质对川西北高原地貌的形成演化带来的影响是A.花岗岩强度高,抗寒冻风化能力强,形成冰斗角峰B.砂板岩风化岩土含土量较高,易富水,强度高,形成冻融土流C.砂板岩构造破碎较强烈,抗寒冻风化能力强D.花岗岩风化岩土含土量低,透水性差,易被侵蚀【答案】10.B 11.D 12.A【解析】10.甲、乙、丙分别位于流水地貌带、冰缘地貌带和冰川地貌带,且甲处海拔较高,坡度较大,以流水侵蚀为主;乙处相对较平缓,应为冻融侵蚀;丙海拔较高,冰川侵蚀明显。
故选B。
11.川西北高原面海拔4000米左右,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川西北高原面夏季最高温在10℃以内,不适合高大的乔木生长,应为灌丛草甸。
故选D。
12.由图可知,海拔较高处为冰川地貌带,是因花岗岩强度高,抗寒冻风化能力强,形成冰斗角峰,A正确、D错误;砂板岩构造破碎较强烈,强度低,抗寒冻风化能力弱,BC错误。
故选A。
土林是一种土状堆积物塑造的、成群的柱状地貌,因远望如林而得名。
土林柱体高大挺拔,每棵“林柱”均有独特的造型,形成了风姿各异的土林奇观。
下图示意我国云南某地土林地貌。
据此完成13—15题。
13.土林一般形成于A.高原塬面 B.石灰岩台地 C.谷地或盆地 D.山顶14.塑造该地土林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流水侵蚀作用 B.物理风化作用 C.重力崩塌作用 D.风力沉积作用15.该地土林柱体植被稀疏,是因为土林柱体A.旱季沙尘暴危害大,土壤遭受严重风蚀 B.雨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冲刷作用强C.物理风化严重,岩石裸露,土层浅薄 D.地势陡峻,蓄水保肥性差,土壤贫瘠【答案】13.C 14.A 15.D【解析】13.土林是一种土状堆积物塑造的、成群的柱状地貌。
厚厚的土层是在低洼处沉积作用形成,再被流水侵蚀形成土林,所以土林一般形成于谷地或盆地,C对。
高原塬面流水侵蚀弱,A错;石灰岩台地形成的是石林,B错;山顶流水侵蚀作用弱,D错。
故选C。
14.结合上题分析,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一个个土柱,塑造该地土林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A对。
位于湿润地区,风力不是主要外力,B、D错;重力崩塌作用影响小,C错。
故选A。
15.该地土林柱体植被稀疏,是因为土林象柱子一样直立,地势陡峻,蓄水保肥性差,土壤贫瘠,D对。
风力作用影响小,不是主要外力,A错;雨季降水集中,不是植被少的主要原因,B错;土状堆积物,不是岩石裸露,C错。
故选D。
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
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
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
据此完成16—18题。
16.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17.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18.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A.水土流失 B.沼泽化 C.土地沙化 D.盐碱化【答案】16.B 17.C 18.C【解析】16.霍林河上游流经大兴安岭,流速快、泥沙搬运能力强,在出山口位置因地势变得低平、水流速度减慢,从上游携带的泥沙、碎石在此堆积形成山前平原(冲积扇),因此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流水,B对。
山前平原地势平坦,构造运动常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A错;该地纬度较低且大兴安岭海拔较低,山前地带没有大规模的冰川活动,C错;修建水库前,山前地区因有河流流经,水资源较丰富,气候较湿润,受风力侵蚀、沉积等作用影响小,D错。
故选B。
17.山前平原属半干旱、半湿润地带,因河流断流使气候逐渐变得干旱,风力作用增强,风力的侵蚀作用使在山前堆积的泥沙不断被吹蚀、搬运,形成风蚀洼地,随着风力的不断侵蚀,洼地不断增多、增大,C对。
地面沉降通常规模较大、发生的速度快,并且塌陷是从地下向地面传播,与该地洼地慢慢由地表向地下不断侵蚀、加深的特征不符,A错;此时河流断流,流水侵蚀作用极微弱,B错;地下冻土冻融塌陷应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夏季气温高,地面冻融塌陷,冬季气温低土壤结冰则不再冻融塌陷,并不会使洼地一直变大、变深,D错。
故选C。
18.洼地增多增大,反映了该地受风力侵蚀作用加剧,被风力吹蚀、搬运的泥沙在周边地区沉积,使周边地区土地更容易沙化,C对。
河流断流,地面径流短缺,水流难以搬运泥沙,即水土流失问题少,A错;河流断流,水资源短缺,形成沼泽需有稳定、丰富的水源条件,B错;周边地区泥沙不断沉积,使其地势抬高,造成地下水埋藏深度增大、地下水水位下降,不容易出现土地盐碱化,D错。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