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河小学环境教育教案
构建绿色生态校园,培养小学生的的环境素养
一、活动目的:
1、将环境教育与整体育人融为一体,品德德育与环保教育相得益彰,从而深入开展各项环境素质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环境素养,美化和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全面营造一个富有生气的、深入人心的有利环境教育氛围。
2、通过探索实践,让小学生全身的投入到绿色生态校园的构建中,积极的参与到环境保护的活动中,更好地教育小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自觉爱护生态环境。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活动,充分地培养小学生的环境素养。
3、不仅锻炼学生动手动脑动手和应用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丰富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激发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热情,形成重视、关心、爱护、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风尚。
二、活动方法和策略:
以校园绿化为突破口,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课外活动为延伸,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地加强环境教育工作。
为了拓展环境教育课外和校外活动,课题组将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知识,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体现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的促进学生环境道德和环保行为养成的研究策略。
1、坚持整体发展原则。
学校在现有管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保持和完善已有的环境教
育,进一步在学校管理的各个领域纳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借助创建“绿色学校”的东风,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采用目前国际上正在积极推行和倡导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理念,即通过制定计划、采取措施、检查纠正和总结提高的管理模式,以及通过建立机构、组织培训、完善教学资源、建立档案、交流信息等环节,使各个实验小组之间互相协调,并通过有效地持续不断的改进,全面构建绿色生态校园,优化人文环境。
2、坚持共同参与原则。
在整个实践活动中,组内成员分工不分家,既强调每个人应各司其职,又强调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沟通,共商良策,使每一个人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工作中来,不断推动活动的开展和深入。
同时加强家校联系。
“一切为了孩子”,我们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组织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参与到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活动中来。
如围绕一些重要节日组织开展的各类环保知识比赛、环保现状调查、环保制作展示等,体现师生和家长的有效参与,特别是全校性的环境保护的重大决策能听取各方意见,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3、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绿色学校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保持并发展的过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我们将紧紧结合创建绿色学校的整个过程,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出谋划策,在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方面步步深入。
围绕活动目标,我们将依据本地本校的现实条件和基础,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充分而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扬长避短,突出特
色,发挥师生智慧,循序渐进地全面提高我校学生的环保素养。
4、坚持实践性和创新性原则。
环境保护的教育贵在创新,重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引领儿童体验环境、追求“绿色”。
我们提倡“五个解放”:解放脑袋,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解放双手,培养动手能力;解放嘴巴,让学生动口讨论、辩论、演讲,提高思维品质;解放时间,让学生有余暇去调查;解放空间,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去社会实践。
我们最终落脚点是让学生们把环保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如定期组织义务环保小分队走出校园进行环保宣传,队员们将道路两旁和电杆、墙壁上的“白色垃圾”的“牛皮癣”清除干净,清扫周边楼道、清洁小区绿化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
同时结合校园艺术节和各种节日,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幻想画、制作环保小报、利用废弃物制作小制作进行环保公益广告设计、设计环保金点子、环保小发明等,使学生身体力行于保护环境实践活动。
三、活动的地点:
校园内,周围楼道、操场周围。
四、参加人员:
李河小学二年级到六年级5个班的学生。
五、活动实践步骤:
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近几年来,在“校在林中,人在花中”的生态理念下,我校积极建设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努力优化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力求构建一个绿色生
态校园:绿色生态校园不仅仅是“绿化校园”,更主张环境教育:从课堂渗透扩展到全校整体性的教育和管理,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环境教育活动,并加强学校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和联系,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发展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即提高小学生的环境素养,落实环保行动。
我们的目标是实现“春有百花、夏有绿荫、秋有硕果、冬有常青”的生态式学校,将环境教育与整体育人融为一体,品德德育与环保教育相得益彰,从而深入开展各项环境素质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环境素养。
美化和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全面营造一个富有生气的、深入人心的有利环境教育氛围,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学校可持续发展之路——绿色生态学校。
1、开辟红领巾种植园
在校园内开辟红领巾种植园,并对红领巾种植园进行分片包干。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生活劳动课、种植兴趣课、常识课、科学课上把各种蔬菜、水果以及花木播种在种植园内。
校园争取最大面积绿化,也同时考虑到物种的色彩丰富、布局合理美观。
校园内共有植物20多种。
常识课教师带领学生查阅大量资料,对每一种植物都挂上标牌,写清楚植物种类、名称、特性等。
同时学校又将校园的绿地进行划片,由各个班级的学生认养。
学生对自己认养的绿地进行日常的管理,比如除杂草、修剪等。
2、开展垃圾分类投放活动
在对学生传授垃圾分类知识的基础上,更着力于培养学生垃圾分类投放的习惯。
校园内的所有垃圾桶均设置为分类垃圾桶,每一组垃圾桶有专人负责,对学生的垃圾投放进行严格管理与检查。
把收集的可回收垃圾进行专人收购处理,所得经费作为少先队的“爱心活动基金”。
3、制定实施《小学生环境保护日常行为规范》,纳入个人和班级的行为规范评定
在全校学生广泛讨论后,把学校要求学生做到的校内外环境保护行为要求,平时,由值日老师和服务中队的学生进行检查反馈,并纳入学生的个人行为达标与班级行为规范评比之中。
这样,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良好环境行为习惯的养成。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活动,开辟环境教育的新天地
六、活动效果
《小学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这一课题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环境素养不断提高。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环境知识,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培养了自身环境保护的情感,环境保护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与提高,逐步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的行为习惯。
学生已经将自己的一言一行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自觉遵守行为规范,为保护校园的整洁美丽而发挥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