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期国家的特征。
学习任务一:制作图谱,理清课文线索
学习任务二:研读史料,完成重点探究
学习任务三:课堂练习,检测学习情况
学习任务一:制作图谱,理清课文线索
重要文化遗存 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 300万年~距今约1 万年)——以打制 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尚书》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据下表可知当时( C )
A.出现了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
B.神权色彩异常浓厚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C.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尚书泰誓》
D.儒家思想已经形成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 《尚书泰誓》 民听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5000年
晚期—— 距今约 5000年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 )
龙山文化(黄河领域) 红山文化(辽河上游) 良渚文化(长江下游)
;养蚕 缫丝技 术 黑陶; 玉器; 祭坛和 神庙
原始农业、 饲养家畜、 建造房屋, 过定居生活
①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 始出现; ②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 ,形成部落甚至部落联 盟;③私有制产生,阶 级分化,中国即将迈入 阶级社会的门槛。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一)炎黄联盟 1.三皇传说:神话色彩浓重。 2.人文始祖:黄帝联合炎帝形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 (二)尧舜禹的禅让 1.尧舜时期:“禅让”。 2.“万邦”时代: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
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 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原文化,使“天下”的文化多元而渐变,共存而不排他。这
样一个核心,加上其放射的影响力,终于形成了后世的“中
国”。于是,即使在古代各地的居民原来可能是有不同基因
的族群,经过如此布局,实际上所谓的“中原”居民,已经
是来源复杂的混合体。“中原”向四周扩散,又不断融合,
终于熔铸为一个人数众多
——许倬云《说中国》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三者关系 (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周天子以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由周天子将土地、 庶民和奴隶分封给他们而成为诸侯。在诸侯领地内,诸侯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 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夫。卿大夫再依次分封,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森严的等 级制度。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 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内部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从而维护了政治统 治的稳定。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 (3)西周的礼乐制度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部分发掘成果展示:
辽宁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祭坛
牛梁河遗址女神像
➢ 问题:1.从以上文化遗址的考 古发掘结果看,新石器时代末 期,出现了哪些文明曙光?
➢ 祭坛、女神———神权崇拜 ➢ 墓葬差异—— ——贫富分化 ➢ 城墙——————大型城市的出现 ➢ 玉———————艺术美感、权力象征
➢ 问题1、观察史前文明遗址分布图,中国古人类分布在地域上有何特点?与《中国旧石器时代重 要人类遗址分布图》相比,《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有何变化?
➢ 旧-分布特点
➢ 新-分布特点
➢ 遍布南北,分布广,主要集中在江河流域 ➢ 分布广泛,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学习任务二:研读史料,完成重点探究 探究主题四:关于中华文明的特征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 问题:模拟猿到人直立行走的历程,思考原始人通过“劳动”相继制造或使用 了哪些工具?这些工具在从猿至人的转变中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原始人通过“劳动”相继制造或使用打制石器、火、磨制石器、陶器等。 ①打制石器帮助原始人类捕杀动物,取得了改造自然的主动。 ②人工取火帮助原始人类御寒、照明、烹饪事物,使人类摆脱“茹毛饮血”的生活。 ③磨制石器制作更加精细,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它的制作与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到 新石器时代, ④陶器打便制于石器人们装载、储存食使物用火,人类利用自然的能磨制力石大器大提升。 黑陶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地位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兼容并蓄、相互交融
• 新石器时代奠定基础 • 战国时期华夏族形成 • 秦朝开始进一步巩固
• 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旧石器文明遗存)
• 五千年古国
(中华文明的形成)
• 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
• 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彼此吸收各 自长处,交流日益深入,
➢ 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的发展、政治制 度的创新、文字艺术的发展……
学习任务三:课堂练习,检测学习情况
1、西周册命时,周王有时赏赐给受赐者圭瓒(用以挹酒祭祖的“宗庙彝器”)这是
非常严肃重大的行为。周王赐予圭瓒是( D )
A.赋予受赐者宗法政治地位 B.周王分封土地和人民的正式仪式 C.用高水平的器物彰显恩宠 D.对受赐者孝顺有礼的表彰嘉奖
学习任务二:研读史料,完成重点探究 探究主题二:关于文明曙光的故事
众说纷纭说“文 明 ”
人类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拼音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
时代.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拉克洪认为不论任何文化只要具备了下列三项因素中的两项, 就是一个古代文明。这三项标准是:1.有高墙围绕的城市,城市居民不少于5000 人;2.文字;3.复杂的礼仪中心。
学习任务二:研读史料,完成重点探究 探究主题四:关于中华文明的特征
➢ 问题4、横向比较世界文明之源、 纵观分析中华早期文明的发展历 程,你能总结出中华文明的特征 吗?文明发展的动力又有哪些?
➢ 中华文明特征 ➢ 从分布地点上: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 从历史延续上:自成体系,延绵不绝
➢ 文明发展动力
你认为什么是“国家括志…为”…:?国一需家是形阶要成级具的的备标 存 什么基本条件?
在,二是凌驾于社会
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 立。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知识链接
国家产生的两大条件 阶级分化的出现
公共权力的设立
国家
部落战争 公共权力
上层(统治者)
阶 级
公共权力
政府
矛 军队
盾 文字
下层(被统治者)
分封制以政权为中心,以土地为纽带。 宗法制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为纽带。
学习任务二:研读史料,完成重点探究
探究主题四:关于中华文明的特征
整个中国是一个“天下”,“天下”没有边,也没有界
线,只有向远处扩散而逐渐淡化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
カ不一定是统治的权力,而是通过文化交融而构成的一个新
文化,其中包合了各种地方文化。将各种地方文化吸纳入中
何尊铭文
➢ 问题:3、《何尊铭文》中的“中国”与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意思吗?在 当时指的是哪里?“中国”之地与中华文明有什么联系?
➢ “中国”:地域上:在洛阳盆地一带,后扩大为中原、九州之地。

在文化民族上:“中国”与“四夷”相对,即华夏族与蛮夷族相对。
➢ 在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华夏族与戎狄蛮夷相融合,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统一国家。
• 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造就 了中华文化的丰富与长久生命力。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早期中华文明)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
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
方式,用世卿世禄制作为选找官更的基本方式。
——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 问题:以上材料反映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存在怎样的特点?
➢ 神权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结合; ➢ 中央权力逐渐加强,但尚未实现集权(从内外服到分封)
➢ 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 ➢ 带有原始血缘部落色彩
学习任务二:研读史料,完成重点探究 探究主题四:关于中华文明的特征
三、早期国家
阶段 起止时间 代表性遗址
政治
经济
文化
夏 前2070年— —前1600年
前1600年— 商 —前1046年
西周
前1046年— —前771年
洛阳偃师二 里头遗址
世袭制 中央机构 地方管理

河南安阳殷 国家机构更加完善 农业:主要部
墟遗址
内外服制度
门;木石、骨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国人暴动 共和执政
仍之会,有缗叛之;商纣为黎东之薮,东夷叛之;周幽为大室之盟,戎狄叛之。”
材料四 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是在原始社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是
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因此,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它的政治、法律和选
官制度,都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用分封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
文明曙光
玉琮
玉璧 玉钺
良渚古城遗址城墙分布及墓葬图
良渚城遗址发掘玉器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周礼·春官》
➢ 2.你认为文化遗址的发掘工作 有什么意义?考古资料与文献 资料在历史研究中作用有什么 不同?
学习任务二:研读史料,完成重点探究
探究主题三:关于中华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国家的形成
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 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级阶层分化 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国为家其是具文备明了社国会的家概的初始形态。(教材第4页)
、蚌等等农具 ;奴隶主土地 国 )有制井(田制 手工业:青铜 铸造业
夏历 (历法 ) 甲骨文 殷历
青铜 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