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主观试题解析

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主观试题解析

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张晓明老师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上给同学们出了以下判断题,其中符合史实的有 ( )①人称战国思想家惠施学富五车,是指他旅行时也爱学习,五辆车上都装满爱看的纸质书②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③楷书奔放跃动,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④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A.4个 B.3个 C.2个 D.12.1990年8月2日,伊拉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入侵并占领科威特,接着又宣布吞并这个邻国,一时间世界舆论大哗。

与该事件相关的表述错误的是()A.该战争是二战后参战国家最多的一次局部战争B.在战争中美国实施“沙漠盾牌”计划空袭伊拉克C.伊拉克欲谋取地区霸权发动了这场战争D.战争期间联合国作出了积极努力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民族融合主要是通过( )①各国的变法②经济文化交流③频繁的战争④诸子百家的争论A.①③B.②③C.①④D.①②③4.五四运动中谁点燃了赵家楼(曹汝霖住宅)的愤怒之火?五四运动的亲历者熊梦飞在《忆亡友匡互生》中写到:“匡在曹院内寻找曹汝霖,未见人影,即从卧室取出被褥等物,举火焚烧,火焰冲天而起。

”有研究者据此认为是匡互生点燃了赵家楼之火,五四运动的首功非英雄匡互生莫属。

上述历史研究()A.材料充分,结论合理,评价正确B.材料充分,结论待定,评价不正确C.材料不充分,结论合理,评价正确D.材料不充分,结论待定,评价不正确5.隋炀帝的暴政统治对社会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最根本的是( )A、阶级矛盾尖锐B、政局动荡不安C、人民生活痛苦D、生产严重破坏6.有一次孔子家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看着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了没有?”对于财产损失却只字未提。

这件事反映了孔子的哪一思想主张()A.克己复礼 B.性善主张 C.仁者爱人 D.兼爱主张7.右边这幅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合影照片,最有可能拍摄于( )A.1924年,广州B.1927年,上海C. 1936年,西安D.1945年,重庆8.美国提出建立国际联盟,但国联成立后却被英、法两国操纵。

这种情况说明( ) A.美国无意参加和操纵国际联盟 B.英法的经济实力仍比美国强大C.美国的综合国力还不足以称霸世界 D.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心在拉丁美洲9.下列有关英国辉格党和托利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查理二世的反攻倒算引起英国政坛发生分化,导致了政党的出现B.辉格党代表金融资本家、大商人和新贵族的利益C.托利党代表贵族地主、英国国教上层教徒的利益D.两党制度的出现,表明英国资产阶级民主体制的完全确立10.《南京条约》签订后,有资本家认为:“只消中国人每人每年需要一顶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在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上述材料表明( )①英国纺织品在中国供不应求②该资本家不完全了解中国国情③该资本家认为中国市场潜力巨大④英国工厂急需更新设备A. ①④B. 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11.最早动摇井田制,标志土地国有制开始瓦解的措施是( )A.“相地而衰征” B.“废沟洫” C.“尽地力” D.“为田开阡陌封疆”12.汉武帝命天下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这一举措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彻底改变了原有的选官制度 B.使儒学取得了独尊的社会地位C.造成教育被儒家垄断的局面 D.有力推动了儒学在民间的传播13.国民大革命与以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相比,其突出的新特点是( ) A.以国共合作为基础B.采取武装斗争的形式C.群众基础的扩大D.反帝反封建相结合14.中国古代的一位书法大家曾对一种书法形式作出如下的描述“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

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

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

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

”与这位书法家的描述相符的书法形式是( )15.19世纪末,在山东出现了一首民谣:“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

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

”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16.公元前399年,雅典民主法庭以荒唐的罪名处死了哲学家苏格拉底,这件事反映了雅典A.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B.民主政治得到充分体现C.民主政治存在局限,导致国家权力误用D.贵族的政治权力被大大削弱17.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之所以不能长久维持主要是因为该体系 ( )A.暂时协调了世界各国间的矛盾B.建立在对战败国的严厉惩治上C.依据各国现有实力而确立D.实质是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18.《左传》隐公十一年裁,“礼,务圈家、定衬: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而《礼记·礼运》中址载“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

夏商西周时期的“礼”主要指的是( ) A.礼仪B.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C.风俗D.贡赋19.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A. 处死国王查理一世B. 1649年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C. 1688年光荣革命D.《权利法案》的颁布20.贝多芬于1804年创作完成《英雄交响曲》时,他在总谱的扉页上写下了“献给拿破仑·波拿巴”的字样。

后来当他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后,贝多芬把这一页就给撕掉了,并在同年的10月出版《英雄交响曲》时,改成这样一个标题:“为纪念一位伟大人物而写的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这一举动表明了他的( )A.民主主义情感B.现代主义创作态度C.民族主义情怀D.现代主义音乐风格21.国史学家爱德华·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一书中把史学说成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是过去的事情跟前进中出现的将来的目标之间的谈话”。

如此,历史学的最大价值在于 ( )A.丰富知识、提高学养、厚积薄发 B.回首往事、以古为师、传承文化C.以史为鉴、服务现实、开创未来 D.借鉴古人、启发思维、开阔视野22.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A.充分显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B.在战后世界经济复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C.从根本上保证了国际货币汇兑的持续稳定D.是推动战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根本因素23.下列四幅图片反映的重大事件对人类历史发展均具有重大意义。

其共同的作用是( )A.促进世界资本主义发展 B.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作用C.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D.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24.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日益呈现出半殖民地的特点,其表现是( )①外国商品日益占据中国市场②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丧失③开始出现近代工业④列强对华进行资本输出⑤自然经济仍然是广大农村的主要经济模式A. ②④⑤B. ①③⑤C. ②③④D. ①②④25.“效果历史”的提出者德国学者伽达默尔说“在构成我们的存在的过程中,偏见的作用要比判断的作用大,我要为积极的偏见恢复合法地位。

偏见并非必然是不正确的或错误的,并非不可避免的歪曲真理,事实上,它为我们整个经验的能力构造了最初的方向性。

”以下对他这段话的理解,比较恰当的是( )A.偏见是不可避免的,它是我们历史认识过程中的组成部分B.历史认识过程中应尽力追求真实的历史C.历史不仅是认识过去,更是理解现在和未来D.判断也是偏见的组成部分26.从明末清初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民国初年提出“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这一变化表明( )A.民国初年提倡人权 B.中国实现男女平等C.性别歧视已经消失 D.民族危机空前加深27.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逐渐平民化B.逐渐贵族化C.逐渐神秘化D.逐渐宗教化28.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下列关于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A.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吸收外资发展外贸 B.对福建海南最早实行特殊优惠政策C.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开放格局 D.对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29.毛泽东在一首诗里说:“祖龙(指秦始皇)魂死秦犹在,百代皆行秦政治。

”毛泽东之所以认为“秦犹在”,是因为( )A.秦王朝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B.秦王朝的思想、艺术、文化影响深远C.秦王朝统一中国的伟业永远为后人铭记D.秦王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王朝沿用30.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 )A. 秦朝B. 西汉C. 唐朝D. 宋朝第II卷(非选择题)二、判断题1.判断题:《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

( )2.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的相对孤立状态,促进世界逐渐连成整体,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 )4.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倡导经世致用。

()5.判断题:到18世纪,英法美德等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政治体制都已经确立。

( )三、综合题1.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1)~(3)题。

材料一: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到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了。

——赎罪券价目表材料二:当钱投入钱柜叮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

……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教的正道。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材料三:加尔文教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早最大胆分子的要求。

……加尔文教的教会体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既然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人民的王国难道还能仍然听命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恩格斯(1)材料一体现了天主教会的什么谬论?(2)材料二中马丁·路德提出了怎样的宗教原则?有何针对性?(3)从材料二、三中可以看出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信条对上帝的共同态度是什么?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

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1) 战后美苏两国能够成为国际关系格局中的“一极”,其根本原因是什么?(2) 请根据相关史实说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或挑战的原因。

《时政评说》:“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依仗自己的实力与地位,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超级大国、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准绳、以北约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单极世界……因此,“多极”与“一极”之争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多极格局的形成尚需待以时日,多极化作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曲折中取得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