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单元主题是:理想和信念。

10 古诗三首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释: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走,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译文: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带上金络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这首诗通过叹咏马的命运,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却不被重用的情感。

石灰吟[明] 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石灰吟:赞颂石灰。

吟:吟颂。

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平常。

浑:全,全然。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译文: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诗人以石灰来比喻自己,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

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原来。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磨:折磨,挫折,磨炼。

击:打击。

坚劲:坚强有力。

任:任凭。

尔:你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1、三首古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我还知道托物言志的诗句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2、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1)《马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志向。

《石灰吟》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志向。

《竹石》借竹子的坚韧顽强,表达自己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2)这三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点,即看起来描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赞颂人的一种精神。

这三首古诗都是咏物诗,都突出了所咏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点。

所以在表达方式上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1、本文采用倒叙的方式,按照时间顺序写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这几件事情,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被害发生的事,因为那是父亲的被难日。

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最大的特点是前后照应。

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作者一直把父亲被害的事牢记在心里,更能表达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敬仰之情。

2.下面的句子分别写了李大钊的动作、外貌和语言,读一读,再找出类似的句子体会他的品格。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这是对父亲的神态描写,表现了父亲作为革命者的沉着镇定。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这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表现了父亲的沉着镇定以及对家人的爱。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运用语言描写,写出了父亲为了革命工作需要,不顾自身安危,表现了父亲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

类似的句子:“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是对父亲的神态描写,表现了父亲的坚强不屈。

“伟大的力量指什么?”指的是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不但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悲伤。

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3、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了父亲牺牲后全家人的悲痛心情,而且反复强调了父亲遇害的日子,这与文章的开头形成了照应关系。

这样写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突出作者一直把父亲被害的事牢记在心里,更能表达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敬仰之情。

课文互相照应的句子还有:1、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2、我蹲在旁边,看他吧书和有字的照片投到火炉里._______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4、本文通过对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可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通过本文,我们认识了李大钊是一个坚定沉着、临危不惧、忠于革命,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

5、我还知道的革命英雄有:面对敌人残酷审讯,坚贞不屈的赵一曼;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为了不暴露目标,在烈火中纹思不动的邱少云、宁死不屈的刘胡兰。

6、本文写的写作特点:(1)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来表现父亲的形象(2)对比(3)前后照应。

12 为人民服务1、《为人民服务》是一篇议论文。

本文是毛泽东同志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全文共五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五方面的内容:第1段:“我们这个队伍”的性质;第2段:论述如何对待“死”;第3自然段论述如何对待批评;第4段:论述对待困难;第5自然段论述如何对待“我们的队伍”里死去的同志。

4、“我们”是谁?“我们这个队伍”是谁?文章第一句就明确指出是“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我们这个队伍”是“革命的队伍”这是全文的出发点。

5、“我们这个队伍”的性质?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即“为人民服务”,指出“我们”与“人民”的关系,这是全文展开论述的根基。

6、第二段的中心句是“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个意思的?先引用了司马迁的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再对比两种不同“死”的意义,前句用“为....而死”,后句用“替....去死”,前面极力颂扬,后面极为憎恶。

运用了引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论证。

7、了解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些内容?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四个方面的问题:①如何对待“死”,强调“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②如何对待批评,强调不怕别人批评指出我们的缺点;③如何对待困难,强调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和光明; ④如何对待死去的同志,强调不管是谁,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

8、读下面这段话。

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想想句子之间是怎样连起来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第一句话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句话是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批评,只要批评是正确的我们就改正;第四句话是正确批评的标准。

这四句话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目的就是表明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9、说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人总是要死的,但每个人死的意义是不同的。

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在当今社会中无私奉献你、献出爱心、造福人民的人的死就比泰山还重,如孔繁森、任长霞、焦裕禄,那些欺压人民、贪污受贿的人的死就比鸿毛还轻,如:赖昌星、成克杰。

13 《金色的鱼钩》题材:小说1、如何理解题目《金色的鱼钩》?课题“金色的鱼钩”既是行文的重要线索,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历程,同时又彰显课文的主旨,“鱼钩”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2、这篇小说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颂扬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文章通过对老班长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描写,高度赞扬红军战士舍己为人、尽职尽责,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

4、重点句子的理解。

(1)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

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这是对老班长的语言描写,“等了半夜” “翻了多少草皮” “ 一棵一棵地摸”写出了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困难,表现出了他无比坚强的意志,处处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2)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子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

外貌描写,写出了炊事班长饱经风霜,革命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印记。

(3)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

这是神态描写,我体会到了老班长心里装着战士,唯独没有他自己的无私的高尚品质。

(4)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但是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这是外貌描写,他衰弱的外表与他“饱满的情绪”形成了对比,表现出了老班长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5)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这是对老班长的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我体会到老班长为了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宁可自己挨饿,也要把仅有的吃的东西送给战友们,表现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品质。

这几句话写了我发现老班长吃草根和鱼骨头的真相。

老班长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食物太难找、战士们有伤病、自己舍不得吃,从中体会到老班长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6)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鱼钩”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鱼钩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象征老班长忠于革命、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表达了同志们对老班长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

篇末这一句点题,深化了主题。

5、课文三次写“哭”,把描写“哭”的有关语句画出来。

这三次“哭”有什么不同,对表现老班长的高尚品德起了什么作用?(1)望着他那十分严峻的脸,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竟扑倒在他的怀里哭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