痫证古人议痫最多,大概在乎观形切脉,明辨阴阳,对证用药,不致妄投汤剂为上。
阴痫者,因慢惊后去痰不尽,痰入心包而得,四肢逆冷,吐舌摇头,口嚼白沫,牙关紧闭,但不甚惊搐作啼,面色或白或青,脉息沉微,故《婴孩宝书》云睡中吐舌更摇头,正此之谓。
治以固真汤,加日生汤同煎,调宽气饮和解。
阳痫者,因感惊风三次发搐,不与去风下痰,则有再发,然三次者非一日三次也,或一月,或一季,一发惊搐,必经三度,故曰三次,所谓惊风三发便为痫,即此议也。
其病主身热自汗,两目上视,嚼沫咬牙,手足掣搦,面色红紫,六脉浮数,以百解散加五和汤水煎疏解,次下痰,用水晶丹或半夏丸。
胎痫者,因未产前,腹中被惊,或母食酸咸过多,或为七情所汨,致伤胎气,儿生百日内有者是也。
发时心不宁,面微黄,气逆痰作,目上视,身反张,啼声不出,先用参苏饮和解,次以不惊丹,或琥珀抱龙丸间投,轻者可愈,重则亦危。
六畜痫者,发时作牛马猪羊鸡犬声,便致僵仆,口吐涎沫,不省人事。
张氏论此;盖初发作羊犬声者,咽喉为风痰所梗,声自如此。
其理甚明,若言六畜者,特强名耳。
凡得此证,宜多投疏风顺气化痰等剂,早为治疗,则免终身之患。
食痫者,因中焦不和,饮食时偶被惊搐,则惊气停滞中脘,食不克化,淹留日久,气郁痰结,痰结刚风热生,由此致疾。
陈氏有曰:结气而成痫,此其义也。
宜宽中顺气、去风痰、疗惊积、和脾胃,则安矣。
狂痫者,亦属阳。
《难经》云重阳则狂,至长成小儿才发,时妄言,不食而歌,甚者逾墙上屋,弃衣而走,或一日二日方醒,始因冒热感风,风热内蓄,久则风痰郁结,上迷心包,盖心乃神之舍,偶为邪热攻逼,则神失所守而昏乱,名曰狂痫。
然心火肝木皆为物,火不自炎,因风吹起烟焰,木不自动,因风撼而自动摇,风火合德,两阳相搏,其热可知。
心藏神,肝主惊,因风生痰,以致于此。
医者为治疗,既能清心平肝,疏风退热,得病暂安,不与镇心下痰,则痰涎结实,停滞心络,病至再三,加以发搐频数,难为治疗,必成废人。
有曰惊痫,即与此症相类。
若乍感真疾,日月稍近,法当解表散惊,及凉心肝,次下风痰,解表散惊,百解散凉心肝,三解散、防风汤,下风痰,水晶丹、碧玉丸。
更须临证参详,乃无失也。
摘元朝曾世荣《活幼心书》痫症门总括痫症类乎惊风痉风者,谓发时昏倒抽搐,痰涎壅盛,气促作声,与惊风痉病相似也,但四体柔软,一食之顷即醒,依然如无病之人,非若痉风一身强硬,终日不醒也,然若各有所因,分别症治如下。
阴痫阴痫属阴,藏寒之病也,多因慢惊之后痰入心包而得。
发时手足厥冷,偃卧拘急,面色青白,口吐涎沫,声音微小,脉来沉细。
轻者服醒脾汤,甚者服固真汤。
服药病退,用后丹调理。
定痫丹炒远志制半夏煨天麻炒白芍当归炙草陈皮琥珀人参各三钱炒枣仁炙白术天竺黄(无真者用胆星)钩藤钩白茯神(各五钱)皂(二钱)川大黄(两半)共晒干,研极细,炼蜜为丸,重五分。
姜汤化下。
凉膈散治热极生风,时发惊搐,壮热便秘,舌赤唇焦脉数而面色青红。
连翘二钱酒浸大黄芒硝甘草各一钱炒栀仁黄芩薄荷淡竹叶各五分生蜜引。
无汗者,加羌活、防风。
羌活散治风热急惊,不甚暴戾,用此平缓治之。
羌活防风天麻川芎薄荷甘草柴胡前胡黄连桔梗炒枳壳炒僵蚕生姜引泻青丸治肝经风热发为急惊,面目夹青,潮热抽搐,脉来弦数之症。
焙干胆草栀子当归川芎羌活防风酒煨大黄等分晒研极细,蜜为小丸,煎淡竹叶、薄荷汤化下五分。
凉惊丸治心热成惊,舌燥尿赤,面红狂叫等症。
胆草防风青黛钩藤钩各二钱黄连三钱黄五分共研极细,煮面糊丸,重五分。
金器煎汤化下,兼服泻心导气汤清热化痰汤治热痰急惊,乍然昏痛,痰闭火伏气喘,以秘痰兼热者。
去心麦冬制半夏炒枳壳甘草陈皮赤苓黄莲竹茹胆星生姜灯芯(引)急惊后调理法凡治急惊多用寒凉药,亦急则治标之法也,但得痰火稍退,即当调补气血,若过用寒凉必致转成慢惊等症。
故惊却一退,余热尚在者,当用琥珀抱龙丸。
若脾虚多痰者,宜用清心涤痰汤。
琥珀抱龙丸人参琥珀茯神胆星炙草天竺黄面炒枳实枳壳(各五钱)檀香辰砂(各三钱)炒山药(一两)另擂赤金铂三十片,共研末筛细,密为丸,重一钱。
小儿半丸,姜汤化下。
清心涤痰汤去心麦冬面炒枳实姜煮半夏炒研枣仁石菖蒲泡南星人参黄连茯苓甘草陈皮竹茹生姜(引)共晒研极细,炼蜜为丸,重一钱。
姜汤化下,小儿半丸。
阳痫阳痫属阳,府热之病也,多因急惊去风,下痰不净,久而致成此症。
发时身热自汗,仰卧面赤,脉象洪数,牙关噤急,或啼叫不已,口吐涎沫。
如风兼热者,服龙胆汤;肝经热者,服泻青丸;若痰涎壅塞者,服四制抱龙丸。
四制抱龙丸真天竺黄(五钱)九转胆星(一两)明雄黄辰砂(各二钱)麝香分半共研极细筛净末,另切甘草、麻黄、款冬花各五钱,煎浓汤,布滤去渣,漫火熬成膏,合药末为丸,重五分。
煎薄荷汤化下。
龙胆汤胆草柴胡黄芩甘草赤芍赤茯桔梗钩藤钩煨大黄蜣螂去翅足,等分红枣引泻青丸治肝经风热发为急惊,面目夹青,潮热抽搐,脉来弦数之症。
焙干胆草栀子当归川芎羌活防风酒煨大黄等分晒研极细,蜜为小丸。
煎淡竹叶、薄荷汤化下五分。
惊痫小儿心肝热盛,偶被惊邪所触,因而神气溃乱,遂成惊痫。
发时吐舌急叫,面色乍红乍白,惊惕不安,如将捕之状,惊退又如好人。
先服大青膏,次服镇惊丸。
大青膏煨天麻三钱白附子天竺黄钩藤钩各二钱乌梢蛇肉(酒浸)焙焦蝎梢去毒青黛朱砂薄荷叶各一钱麝香三分共研极细。
每用五分,炼蜜调膏,滚汤冲服。
如无蛇肉,锯羚羊角末二钱代之。
镇惊丸去心麦冬培干七钱天竺黄钩藤钩胆星茯神各五钱羚羊角末远志肉炒枣仁石菖蒲生黄连甘草朱砂各三钱珍珠牛黄各二钱共研极细,每丸重五分。
姜汤化下。
痰痫痰痫,因小儿平素痰盛,或偶因惊热触动成痫。
发时痰涎壅塞喉间,气促昏倒,口吐痰沫。
先宜下其痰,服一捻金,次服朱衣滚痰丸。
朱衣滚痰丸煅礞石川大黄各一两条芩七钱沉香五钱,或以木香代共研极细,水泛为丸,朱砂滚衣。
量儿大小白汤化下。
食痫食痫者,其病在脾,因小儿乳食过度,停结中脘,乘一时痰热壅盛而成,其初面黄中满,吐利酸臭,后变时时发搐。
痰盛者,服前朱衣滚痰丸;食积搐盛,服妙圣丹下之,后服清热和胃汤调理之。
妙圣丹巴豆肉三粒,纸包锤压去油代赭石火煅,醋淬杏仁去皮尖炒黄蝎梢焙干明雄黄朱砂各二钱共研极细,炼蜜为丸,重一钱。
白汤化下。
风痫风痫者,因汗出脱衣,腠理开张,风邪乘隙而入。
发时目青面红,手如数物。
治法先宜疏风解表,轻者,服化风丹;重者,服羌活桂枝汤;风兼痰者,当用去风牛黄丸。
化风丹胆星二钱羌活独活芥穗防风天麻钩子川芎甘草人参薄荷叶各一钱共研极细,密丸,重一钱。
姜汤化下。
羌活桂枝汤羌活防风麻黄桂枝天麻甘草大黄生姜祛风牛黄丸牛黄钱半焙全蝎炒僵蚕去足蝉蜕天麻白附防风胆星各二钱麝香三分共研极细,煮枣肉糊丸,重五分。
姜汤化下。
痫症附法万罗田曰:痫者卒然昏倒,四肢柔软,目闭不开,睛或上翻,口噤咬牙,或壅痰涎,身热面赤,或青或白,或作六畜之声,随其藏气也。
古有三痫五痫之名,每发有时或以旬日计,身体柔软,醒来依然如好人为异耳。
夏禹铸曰:阳痫者,发则咬牙抽搐,痰壅气粗,身热面赤、脉浮有力,多在日发,此病在六府肌表。
当按急惊拿法治之。
如拿不醒可炙肺俞穴,又掐老龙穴,自服天保采薇汤。
阴痫者,发则手足逆冷,口吐涎沫,僵卧拘急,气乏脉迟,面色青白,多在夜发,此病在五藏,忌推拿,余法按前阴痫服药。
焦成定痫丸治患诸痫日久,表里已清无杂病,用此丸健脾补中。
人参炙术当归茯苓(各两半) 法半陈皮炒芍制苍术(各一两) 木香炒白蔻石菖蒲煅龙嫩桂枝(各五钱)研末,蜜丸,朱砂滚衣。
姜汤每下一丸。
以上摘自《彤丹医书》清代郑玉坛痫疾证候王氏著载有三:惊痫、风痫、食痫。
风痫之疾,由于风热而作,惊痫之疾,由于惊积而得,食痫由于食时而得。
其惊三者发作,大抵相类。
风痫,有热生痰;惊痫,神魄散乱,恍惚无定;食痫,因食而致惊,食木克化,气停关膈之间,生痰致风,由风成痫。
议治风痫,先用化痰,宽利胸膈,开通化窍,安镇心神,定其搐掣,然后与治风痫药服之。
议治惊痫先凉三焦,利惊去热,安神定志,平调脏腑,温化痰涎。
然后与治风惊痫服之。
议治食痫先用推下关膈停积惊气,次和顺中脘,次安脏,然后与治痫药服之。
议曰:惊之与痫、风之与热皆迟,相袭,有热必恐,有风有惊,必惧成痫。
治风先退其热,治痫先用散惊,此乃至要之议,学者当明其理。
所言痫之疾,古述繁多,或云六畜牛、马、鸡、羊、猪、犬,其声音相类,形体相尚,有若六畜之状,故得其名。
《宝鉴》载云一百二十种,其说太繁,其传乃执。
但是痫无越三证,皆由所生。
总而言之,不必烦求有误,初机枉究,遂成艰学,如此一病,尚陈罗缕向其惊风者乎。
王氏蠲之得其详要,以合礼法,今则著书特示良妙,截治至简,庶几所受顿渐瘳愈,靡不快与学者深详,必无枉冤。
治小儿食痫,先用珍珠天麻丸推下,次服定痫妙药。
治小儿风痫,先用化风丹去其风热,次服定痫妙药。
化风丹法制黄牛胆二分羌活独活各一分天麻防风甘草荆芥穗人参川芎以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皂子大。
每服一丸,薄荷汤化下服。
议曰:风之为病,其状多端,皆由腠理疏弱,荣卫虚怯,经络不顺,关窍闭塞,其气霾痊郁勃(音弗),其脉凝注,有同天地晦冥,日月晕蚀,飚暴发与精神俱溃者,一身四体皆不我有,是谓风痫之至也。
所谓化风,化其所受之风,不待久传迅变。
凡该五脏蕴热,三焦作壅,速与流利,热即风生,壅即风长,关窍不通,其风何能自散?若言化之,即一顺助之,其荣卫经络顺得流行。
若也便与截风定搐为已成痫,其风不散,若更攻击,即冲任百脉,虽不发作,毕竟隐伏,久而再发,无能去根。
此方得名化风,不复加进矣。
比金丹方人参白茯苓远志(去心)山茱辰砂天麻(各一分)石菖莆川芎甘草炙,各一分天南星炮,二分,生姜制麝(一字)上为细沫,炼蜜为丸,皂子大。
每服一粒,煎金银薄荷汤化下。
议曰:风行于四时,和顺于内外,长养万物,能生能败,法令至周,惟风之德。
夫人一身,亦同天地,顺则和,逆则害。
所发之风,由其虚而作,应其热而生,有其痰与热而发其惊,关窍不通,气脉流注,遂有传变,于身为害,当用逐之。
何向童稚幼雏,嫩妖危脆,百病总归于可,岂可取次疏怠?凡治风有法度不可极力施功,若停侍即须臾而更仓皇,即拙谬而失深意。
审详随其逆顺疗之袭,逐在后,预追不及,所载在前,变化不尽者,正所谓庸工,医之陋也。
善治惊痫者也,化其痰、和其气、镇心神、安魂魄、通关窍、顺经络,使其荣卫常顺流行,调其脏腑长和充,实邪自和,生风从何入?虽有些小,自然而散,此痫由惊为疾,岂可见留?常令血脉充、肌肤壮、头目清、精神备,饮食即睡卧稳,寒暑知时,脏腑常固,其经络自和,荣卫自顺,比金之名决定不块,斯乃顺调善摄而已。
夺魄散治定痫良方夺魄散。
白僵蚕去丝,炒,令黄色,半两蛇含石烧红,用米酣淬七八次,碾碎白附子炮,各一分生银生金牛黄如无,以胆制倍加用之乌梢蛇头七八甘许,酒炙白茯苓天麻各二分天南星碎末一分,生姜法浸一宿用半夏末二分,生姜汁浸一宿,各培赤脚蜈蚣一条,酒浸,炙令焦犀角镑二分脑子麝上为末,蒸枣肉为丸如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