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
应当注重“学用”研究--注重方法训练,运用 方法解决问题,形成问题意识与问题能力
应当注重“学史”研究--形成自身的学脉,了 解自己学科的发展历程
应当注重“行动”与“校本”研究--没有无行 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勒温) 科利 《改进学校实际的行动研究》 教师成为研究者; 校本研究: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
教育现象中的活动
图解
课程 实施教 育的活 动
教学
教
育
的社 运会
作教
与育
管资
理本
学校内部管理
管理教育的 活动
教育行政管理
教育现象中的体制
教育现象中的体制包括机构和规范两个方面。从机构的角 度看可分为实施教育的机构和管理教育的机构。实施教育 的机构分为体制内实施教育的机构和体制外实施教育的机 构。体制内实施教育的机构主要为各级各类学校,体制外 实施教育的机构主要为各类社会教育机构;管理教育的机 构分为学校内部教育管理、教育行政管理和第三部门参与 教育管理三类机构;学校内部机构与相应的管理规范相结 合就构成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领导体制、执行体制、咨 询体制、监督反馈体制);教育行政机构与相应的教育管 理规范相结合就构成的教育行政体制;第三部门与相应的 社会教育机构及行业规范相结合就构成的社会教育体制。
教育观念的四个范畴
教育的本质观--教育是什么 教育的价值观--教育为什么 教育的实践观--教育做什么 教育的评价观--教育作得如何
教育的观念体系
教育本质观
教育价值观:人才观、成材观、教师观
学生观、师生观等
教育实践观:办学观、教学观、课程观
德育观、管理观等
教育评价观:效率、效益、效能、公平
因果关系 单一个体或某群体的案例
革新的程序或成果
研究类型 人种学研究 描述性研究 历史研究 比较研究 相关性研究
评价研究 实验研究 个案研究 行动研究
教育科研的类型
从研究目的的角度看:教育科研的类型分为教育基础研究、 教育应用研究、教育发展研究和教育预测研究。
教育基础研究在于增加教育理论的知识含量,注重教育内 在规律的探讨,注重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如教育生 活化研究、教育管理学的元研究等;
(3)促进学术发展
理论发展:
三个面向、人力资本、全面发展、多元智能、教育先行、终身教育、 学习型社会、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素质教育、教育创新 ……
学科建设:
学科规划、学会组织、学位点、学科基地、重点实验室……
学术活动:
会议、论坛、培训、咨询、报告、论文、著作、调研……
(4)扩大社会影响
(1)引导社会舆论,化解社会矛盾 关于教育乱收费问题的正确认识 (2)提高国民教育科学素养 全民对教育的热衷与关注 (3)提高家长认识,促进家校合作 家长自觉参与到学生的培养之中
教育研究的层次
描述层次----解释层次----概括层次----理论层 次
层次1主要问题:现在正在发生什么?过去曾发生 了什么?
层次2主要问题:什么导致了这一现象发生?为什 么会发生这一现象?
层次3主要问题:这种现象在其它情景中也会发生 吗?
层次4主要问题:有什么普遍规律在起作用?
二、教育科研有什么用-价值论
发展、科学
以人为起点(发展 型人才观)
人 才 观
以材为起点(塑造型 人才观
学生质量观 教师质量观 办学质量观
响响同同也也三三 着着时时可可种种 教教它它具具观观 育育即即体体念念 实实体体化化最最 践践现现为为高高 观观了了各各可可
不不级级抽抽 同同各各象象 时时类类为为 期期学学教教 的的校校育育 人人不不理理 才才同同念念 观观的的(( ,,培培教教 又又养养育育 深深目目思思 刻刻标标想想 影影,,))
因素之间是有联系的,即相关
揭示因素之间的关系, 最主要的方法 就是研究
研究是没有好与坏之分的, 但有科学与不科学之分
例如:某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 前科学研究:不喜欢课或上课老师 科学研究:采用ABAB观察法:不听课原因 A:老师不关注(不愿意听课) B:老师关注(愿意听课了) A:老师又不注意(不听课了) B:老师注意(又开始愿意听课了) 结论:学生听课与老师对其注意有关
三、教育科研做什么-实践论
1979年成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由教育 部领导和中国社会科学院(1991年转为中央宣传 部)业务指导。领导小组由部长任组长、副部长 任副组长,成员有专家、行政和教师。教育学科 归属哲学社会科学25个学科的单列学科。
1983年成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知识经济的挑战,终身教育的到来,学习 化社会的形成
智力的新定义(多元智能) 人类学习方式的变化:学会--会学 一种教育,如果没有教会人如何学习,那
么它就是带有根本性缺陷的教育;一个接 受过教育的人,如果没有学会如何学习, 那么他的发展便带有致命性的不足
教育科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市场的转化 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轨 教师准入制度的酝酿 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 反思的快乐、职业的尊严、经验的价值
教育研究方法
博士
第一章 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第一章 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第一节 走进教育科学研究 第二节 教育科研道德原则。
第一节 走进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什么--本体论 教育科研为什么--价值论 教育科研做什么--实践论 教育科研如何做--方法论 教育科研做得如何--效用论。
教育科研教会学生学习
一、教育科研是什么--本体论
科学
研究
概 念
教育
教育
是对象象 是基点
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人真实发展的教育
机体的发育
身体的发展 体质的增强
人 的
认知过程的发展:感觉、知 觉、记忆、思维、想像
发
展
心理过程的发展
情感过程的发展:情绪和情 感
心理的发展 个性心理的发展
意志过程的发展
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 机、兴趣、信念、价值观
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成要素 研究主体--谁研究 研究客体--研究谁 研究问题--研究什么 研究目的--为什么研究 研究方法--用什么研究 研究条件--有哪些资源
社会科学研究的主题与研究类型
主要事件和情况 人的社会行为 当前的事件或现状 过去的事件或情况 现在的群体差异和趋势 变量之间相互作用或影响 可能导致的某种变化 项目的质量或测量
学科组不断发展,现有十四个学科组。“十五” 设立教育技术学科。
各省市都有教育科学规划小组,主要由各省市的 教育科学研究所具体负责。
我国教育科研国家层面的发展
3500
3000
2500
2000
课题
1500
经费
1000
500
0 “六五” “七五” “八五” “九五” “十五”
教育科研实践标准
形成群众氛围 建设精品科研 促进学术规范 引领教育实践 影响教育政策 提高中国教育科研的国际地位,建设中国特色、
故此,我们可以得出 教育科学研究的定义 教育科研的描述性定义
教育科学研究就是本着科学 精神、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 的方法去探求关于人的发展的教育之本,
实现教育的科学价值
教育科研操作性定义
发现问题-收集证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发现规律 -认识真理……(系统公开地收集信息并对证据进 行分析以回答问题的过程)
1、对教育工作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前瞻性的作用。 2、只有教育科学才会有科学的教育。
以科研转变教育观念:新课改的历程 以科研明确发展方向:素质教育的走向 以科研提升教学质量:国外教学思想的引进 以科研带动学科发展:学科知识的积累与创新 以科研提高办学效益:衢州一中的发展 以科研开拓社会服务:横向课题 以科研促进人才培养:研究生培养
中国风格和气派的教育科学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 性格
教育作为对象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而教育作为对象,起点 不是事理学,而是现象学,是教育现象。
教育现象包括教育观念、体制、机制、活动、规律和人。
一定的教育主体(人)在相应的教育观念指导下,在一定的 教育体制规约中运用相关的教育机制,遵循教育规律开展 教育活动就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现象。
教
层次上
育
机
制
形式上
宏观、中观、微观 行政-计划 监督-服务 指导-服务
功能上
激励 保障 约束
教育现象中的规律
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 和谐、公平、公正、自由、民主 教育促进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全面、全员、全程、全园
思维方式之二:因素分析
人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呢?
取决因素很多: 宏观(政策、制度、环境等) 微观(学校、班级、教师、学生、家庭等)
观念
体
制
主体
人
教育机制
教育规律
思维方式之一:范畴提炼法
面对众多纷繁复杂的事物,不要囫囵吞枣,也不 要面面俱到,要学会分析--综合,分析到事物 的基本单位,分析时要有标准,也就是维度;这 是思维的基本功之一。
分析的基础之上就要进行综合,综合不是简单的 加法,不是对原有事物简单的复原,而是一种范 畴的整合,要学会合并同类项,要学会比原位高 一个层次的理性思维
教育应用研究在于应用和检验理论,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如教育政策分析等,注重对策性研究,是时下教育研究的 重点。
教育发展研究是是对教育某个教育事件发展的过程,起点、 线索、现状作梳理的过程。
教育预测研究在于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这种研究又称为 相关研究,在于基于现实中的现象分析应然的可能。
从历史演变看教育科研类型
教育作为基点
教育因变量 教育自变量 教育作为引导变量 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作为科学
科学
是一种价值趋向 一种做事理念
一种方法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