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吃苦精神

吃苦精神

吃苦精神“党在任何时候都要同群众同甘共苦;党员必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这是《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明确要求。

“享受让给人家,担子拣重的挑,吃苦在别人前头,享受在别人后头。

这样的同志就是好同志。

”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曾这样教导广大党员。

吃苦,是共产党人的一种传统。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强调乐于奉献、甘愿吃苦。

纵观我党历史,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从改革开放到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取得的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艰苦奋斗的精神。

不论社会如何发展,条件如何改善,对党员来说,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个光荣传统必须永葆不变。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的党员却淡忘了吃苦精神,不愿吃苦、不想吃苦、不敢吃苦,他们思安逸、图享乐、求快活,有的甚至与民争利、与老百姓比享受。

这显然与党的宗旨不符,与党章的要求相悖。

吃苦,是共产党人的一种精神。

“苦”与“乐”是相对的。

就人的本性而言,一般都愿意享乐,而不愿意吃苦。

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在选择“苦”与“乐”的问题上,则更多地反映出精神。

刘玉美是重庆一名基层司法所长,为了工作,常常带着一床棉被、一双解放鞋、一个饭盒“三大件”,走乡串户,为百姓办实事、解难题。

她说:“作为一名基层干部首先就要过‘苦关’,不仅要到矛盾最多最苦的地方去,而且还要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只有这样,老百姓才会信任你、尊敬你。

”与刘玉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的党员认为,人生在世就是为了吃喝玩乐,尽情享受。

与刘玉美的精神境界相比,这样的人是何等渺小!吃苦,是共产党人的一种境界。

这种境界要求每一位党员,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把损失留给自己,把好处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把利益让给别人。

换句话说就是,把苦留给自己,把乐让给他人。

有人问杨善洲:放着好日子不过,何必自讨苦吃?他回答:“入党时我们都向党宣过誓,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现在任务还没有完成,我怎么能歇下来?共产党人就是要‘自讨苦吃’!”如果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反映的是古代少数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的话,那么今天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则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境界。

“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新形势下,共产党员要比群众能多吃一些苦,先于和乐于承受一般群众承受不了的艰苦工作、艰苦环境和艰苦待遇。

须知,只有苦群众所苦,才能乐群众所乐。

“吃苦”精神好像是一个久违的话题了。

“吃苦”精神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支撑我们战胜重重艰难困苦,激励我们不断披荆斩棘,走过一穷二白,迎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

但有一个时期,我们淡忘了“吃苦”精神,开始追求物质享受,追求生活的高消费,一片奢侈之风甚嚣尘上。

屡禁不止的吃喝风就是一种典型的表现,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恶化了党风和社会风气。

“吃苦”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继续前进、取得新胜利的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

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更需要“吃苦”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这种精神。

其实,“吃苦”精神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题中之意。

没有“吃苦”精神就没有节约型社会,“吃苦”精神不强也不会有节约型社会。

弘扬“吃苦”精神,我们党要带头,干部要带头。

党是全社会的表率,干部是全党的表率。

只有发挥党的表率作用,发挥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吃苦”的风气,才能使“吃苦”精神在全社会得到发扬光大。

因为时代进步了,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吃苦”也就有了不同于过去的现代含义。

提倡“吃苦”精神,并不是要求人们过苦日子,该吃的不吃,该喝的不喝,该玩的不玩,该享受的不享受。

不是这样。

建设的目的,发展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让我们的生活更好一些吗?所谓“吃苦”,是要求人们要从实际出发,要量力而行,要在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生活、享受。

如果超出了实际条件和可能,那就是浪费、就是奢侈,就不叫“吃苦”了。

比如,有的干部一个酒场下来花费数千元、上万元、甚至十几万元,这不是奢侈是什么,不是腐败是什么?!“吃苦”精神不只是对生活上的要求,也是对工作的要求。

在工作上发扬“吃苦”精神,就是要任劳任怨,扎扎实实,开拓进取,乐于奉献。

就不能拈轻怕重,挑肥拣瘦,斤斤计较。

唯有“吃苦”,工作才有成效,事业才能发展。

正确认识和看待“吃苦”精神,把“吃苦”精神落实到行动中,在全党全社会营造“吃苦”的风气,必将极大地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

乐于吃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就要识大体、顾大局,自觉做到克勤克俭、廉洁奉公。

古人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虑物力惟艰。

"要热爱劳动,坚持自己动手解决个人生活中的难题;要勤奋工作,善于自己动手改变单位的面貌,营造优雅的环境,决不好吃懒做"等靠要";平时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珍惜国家每一分资财,精打细算每一笔开支,在日常生活中不讲排场,不比阔气,不乱花钱,节俭从事,坚持作艰苦朴素的模范。

艰苦奋斗,还要经得起挫折的考验,拥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

磨难当头,一要镇定从容,顽强挺立,咬牙坚持,顽强抗争,奋斗到底;二要开动脑筋,多思善谋,善于用计,以智脱困,力挽狂澜。

这样大勇大智的艰苦奋斗者,才能成为我们的事业最需要的"常胜将军"。

因此,主动从事吃苦训练,抗挫折,练毅力,是我们当代青年学习艰苦奋斗精神中最重要的"必修课",这一课我们一定要得高分。

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在吃苦受难时,人固有的潜能才会被激发和喷发出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人的优质潜能的激砺也同此理。

现代科学研究说明,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大脑细胞只有5%~7%在起作用,身体内每平方厘米只有35条毛细血管在起作用;而在极端情况下,起作用的大脑细胞远远超过了7%,而起作用的毛细血管则增加到每平方厘米3000条。

普通人很少动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舒适的环境中不需要动用潜能,甚至还会使本来具备的功能退化。

而接受吃苦、磨难考验正是开发潜能、练就毅力的最佳途径。

因为在经受苦难的过程中,必然使人的脑细胞和人体毛细血管超常发挥作用,大幅度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的素质,进而创造出种种人间奇迹。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贝弗里奇说过:"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

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的兴奋剂。

"有个富翁与乞丐的故事也说明了这一点。

有一个富翁和一个乞丐同时走进了一片森林,并且都迷了路。

数天之后,富翁饿死了,而乞丐仍活着。

有人问乞丐其中的奥妙,他说:"我对饥饿已经习惯了,况且草根也可以充饥。

"乞丐能用草根充饥而富翁却不能这样做,平时受过饥饿折磨的人,能调动潜能抵御饥饿的威胁,获得生存机会;反之,没有挨过饿的人缺乏抗饥饿的机能和毅力,只能被死神席卷而去。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恐怕正是不自觉地运用了这一苦难兴邦的必然规律。

对个人是如此,对团体、对国家何尝不如此!"苦难兴邦"、"豫逸亡国",这些古训反映的也是这一真理。

我们要把自己锻炼成能够担负新世纪振兴中华"大任"的人,应当创造各种机会主动搞好"吃苦训练",锻就百折不挠应对万难的真功夫。

艰苦奋斗,从观念上来说,要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苦与乐,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感受和评价。

就苦乐的生理感受而言,世界上的人没有多大区别:但是由于人生观的不同,人们对苦乐却有截然不同的态度。

个人主义人生观总把个人物质和精神享受的满足视为乐,否则就是苦,所以他们总把追求灯红酒绿、穷奢极欲看作人生最大快乐。

革命军人则从正确的人生观出发,以自己的行为能给人民带来幸福,为祖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贡献作为最大的快乐,而把祖国利益受到损害、人民利益受到践踏当作自己最大的痛苦。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不怕吃苦,甘愿吃苦。

吃苦是一种折磨,也是一种资本,而能吃苦更是一种精神。

古人说:“吃得苦中苦,方知甜中甜。

”应该说,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具备能吃苦的精神。

孟子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古今中外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曾得益于清贫和痛苦的磨炼。

岳飞家遭横祸,诸葛亮早孤、肖楚女年幼丧父,高尔基苦难的童年更为人熟知。

安徒生总结自己一生的经验也是:“一个必须经过一番刻苦奋斗的生活才会有些成就。

”吃苦是人生的立业之本,如果说前辈的吃苦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环境逼出来的,那么当代人或者说年轻一代人则要靠“自觉吃苦”来养成。

所谓“自觉吃苦”,一是要有吃苦的思想准备,深谙“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把吃苦当作磨练自己意志的“磨刀石”,自觉投身于艰苦的生活和工作中,在磨砺中积累吃苦的精神财富;其次是要自觉地找苦吃。

生活中有许多艰苦的事情出现,我们不能逃避。

自觉地找苦吃,就应该自觉地挑艰苦的事情去做,有意识地与艰苦为伍,敢于与艰苦环境和困难较量。

共产党人的楷模孔繁森同志,明知西藏艰苦,但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铸造了共产党人闪光的人格和铮铮铁骨。

其三是要以苦为荣,以苦为乐。

一个以吃苦为荣乐的人,才能始终保持坚定乐观的态度,就能斩关夺隘,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露出胜利者的微笑。

敢吃苦能吃苦的人,先苦后甜,是因为他们能吃苦而不会再吃苦;怕吃苦不吃苦的人,先甜后苦,是因为他们怕吃苦而偏偏吃苦。

先苦后甜,是苦尽甘来。

这种苦是教训,是难堪的现实,是“雕栏玉砌就犹在,只是朱颜改”般的沮丧。

享乐在先,或许令人羡慕。

但这只是一个过程,不会永远乐下去,走到终点便是苦。

吃苦在先,同样也是一个过程,不会永远苦下去,走到终点便是甘甜。

有人说,当今的中国遍地是黄金,就看你能不能弯下腰去挖掘,尽管这话有些夸张,但只要屈下腰动动手,出把力,吃点苦,总是会有所收获或回报的。

天上掉馅饼的事甭指望,谁都碰不上。

吃苦才是收获的要旨、要意、要招、要害。

欢乐与痛苦相伴,艰辛与甜美共生,今天的苦涩和艰辛就是明天辉煌的前提,世人只能在苦斗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甜前之苦,包含勇敢,包含智慧,包含进取中的奉献精神。

它能苦出“横扫千军如卷席”的强者气魄,苦出“纵死犹闻侠骨香”的英雄本色,苦出“风景这边独好”的美好明天。

为了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为了实现我们明天的小康蓝图,我们应该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怕吃苦的青年学生们,培养自己的吃苦精神吧!怕孩子吃苦的富裕家长们,注意对孩子吃苦精神的培养吧!能吃苦对青年一代是财富。

把吃苦当“吃补”在审视自己能力素质时,应该切实查找差距,找准正确方向,确立奋斗目标,不懈刻苦训练,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努力学习理论、熟练掌握技能、深入研究,不断做好充足的知识、谋略和技能储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