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叫“菊一文字”的菜刀文/库索<<新周刊>>第448期在这家刀店的职人观里,菜刀的保质期甚于钻石,希望客人“一生使用”。
店里代代相传一个不变的规矩:终生免费提供磨刀和保养服务。
京都的菊一文字是一家有700年历史的刀店。
我专程来到这里,因为自从保温杯、陶瓷刀、马桶盖和电饭煲“四大神器”在国人中大火后,我便成为母亲的御用代购,频频要满足各种道听途说的物质文明需求。
这一次,我接收到的指示是:“听说日本的菜刀很好?”尽管知道菊一文字在日本刀界拥有江湖霸主一般的地位,当看到上千种造型各异的刀具齐刷刷摆放在一起时,还是会立刻晕菜。
这是不少知名料理人常来光顾的店,刀具种类细分到了极致:刺身专用的“柳刃包丁”,蔬菜专用的“薄刃包丁”,拆鱼骨和鸡骨专用的“出刃包丁”,烤牛肉专用的“筋引”……店主给我推荐的是一把标价15120日元(约合人民币750元)的“三德包丁”,这是日本最常见的家用菜刀。
和传统日式单刃菜刀不同,它的双刃设计使用起来更方便,而且蔬菜、红肉、鱼肉均可处理——适合非专业人士。
如何鉴定一把菜刀的好坏?第九代店主说:“唯一决定要素是刀锋的持久性。
一把锋利度好、不易生锈、能够长时间使用的菜刀,必须由职人全手工制作。
”锋利度不是一个效率问题,而是工具和食材之间的沟通渠道:“不会破坏食材本身的纤维,切完之后仍能保持蔬菜和鱼肉的原味。
”在菊一文字的职人观里,菜刀的专一更甚于钻石,一旦卖给客人,便希望他们能够“一生使用”。
因此,店里代代相传一个始终不变的规矩:终生免费提供磨刀和保养服务。
“如果和泉兼定是战场上杀气腾腾的野武士,菊一文字就是匿遁山林的隐士。
”店名“菊一文字”其实最早指的是一把刀,完整名字叫“菊一文字则宗”,早在扬名于菜刀界之前,就已经是武士界的传说之刀。
作为日本“五十名刀”之一,它刃长78.48cm,刀身细且薄,被认定为国宝级的太刀。
因为刃身刻有代表皇室象征的十六瓣菊花家徽,其下又雕有横一字纹,故称为“菊一文字”。
“则宗”则是福冈一文字流派第一代制刀匠的名号:镰仓时期,则宗被钦点为御用刀匠,沿袭了平安时代刀工的基础,将刀身压细拉长更显优雅:刃纹上的烧制更是独树一帜。
如今你能在一些高级的菊一文字菜刀上看到这种“世界上最华美”的纹样:以直纹为基调,交错以丁字刃纹,在专业领域看来,堪称“后无来者之作”。
能把皇室象征的菊花刻在刀身,可见菊一文字的身份。
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写过一本《菊与刀》,用象征日本皇室的“菊”和象征武士道精神的“刀”为题,剖析了日本民族特性两个对立共存的侧面。
从这层意味来看,说菊一文字是日本精神化身也不为过。
对于这把有着700年历史的刀,日本史爱好者最执念于它在幕末时期被赋予的传奇色彩。
相传它是新选组组长冲田总司的爱刀,司马辽太郎在小说《新选组血风录》中,便借总司之口表达了后世对这把早已失传名刀的想象:“如果和泉兼定是战场上杀气腾腾的野武士,菊一文字就是匿遁山林的隐士。
如果再把虎撤拿来,三把刀一比,菊一文字一定显得更加逸秀拔群。
”据说冲田总司逝世时,菊一文字就摆在他的枕边,他人生最后的愿望是:希望菊一文字能够继续存在下去。
“菊一文字历经了700年的蹉跎岁月。
就700年间一把宝刀毫发无伤这个事实,确实是近乎奇迹了,菊一文字参加了多少战斗,谁也没计算过。
但它既没有折断,也没有损伤刀刃分毫,更没有失踪在历史的烟尘中,而是依然锋利无比,存在人世,除了认同这是奇迹之外,实在无法解释。
”制作生活刀具的手艺,也必须沿用700年来打造武士刀的精神。
经历了动荡和战乱,菊一文字得以幸存,派系却颇为混乱:不止京都一家,长崎、伊势、奈良和东京,都能找到以它命名的刀具店。
稍微熟悉刀剑的人都知道,以上皆不是日本刀发源地,现代日本刀产地的代表,最出名的几个分别是:关(岐阜县)、越前(福井县)、堺(大阪府)和土佐(高知县)。
大阪府堺市的锻冶职人,被视作是全日本刀技顶峰的存在。
菊一文字便诞生在这里。
菊一文字的刀匠世世代代生活在住吉大社的沿海道上,一直延续到决定第14代继承人时——古代职人向来“一子相传”,只有一个人能继承家业。
菊一文字由此便分裂成两派,一个弟子继承家业留在大阪(后因大阪遭遇空袭,搬到长崎),另一个弟子则辗转搬往京都开店,也就是今天这家“菊一文字本店”。
两家店均在继承传统技术的基础上,以自己的风格逐渐变化。
明治九年(1876),日本政府颁布废刀令,规定除穿大礼服者(主要是皇室成员)、军人和警察外,其他人禁止带刀。
受此影响,许多传统刀铺相继消失,传统锻刀技的继承人越来越少,渐渐失传。
随着武士道没落,菊一文字也遭遇了命运转向。
它顺应了时代的变迁,决定结束武士刀的锻造,转为以料理刀、工匠刀和园艺刀为主的刀具制作。
但对刀匠来说,刀技就是生命线,因此必须有一点不变:制作生活刀具的手艺,必须要沿用700年来打造武士刀那一套。
多亏了这种“曲线救国”的方式,菊一文字才得以留存至今天。
今天,在菊一文字,从专业菜刀到家用菜刀,从指甲刀到鼻毛刀甚至刮胡刀,你能找到一切在生活中所需的刀具。
店主力荐的那把“三德包丁”很有趣,它也是日本“洋为我用”的绝佳案例。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饮食习惯发生变化,开始大量食用红肉,一时间外国流入的西洋牛刀大为流行。
日式包丁和西式牛刀差异很大,前者是单刃,后者是双刃。
单刃刀需要从食物内侧着手,例如在分解鱼时,需要沿着鱼骨一点点往下切割;处理蔬菜时,单刃刀特有的刀弧度,能够不破坏食材的纤维,完美地切出和风料理所要求的视觉效果。
反之,双刃刀没有那么多讲究,由于其设计的对称性,处理食物时更简单粗暴,不需要太多技术,普通人就能利落上手。
菊一文字的三德包丁便是在这般机缘下而生的。
所谓“三德”,象征三个用途:肉、鱼、蔬菜均可。
对于生活中“和食”和“洋食”已同等重要的日本人来说,它是融合了两方特性的新型刀具,又被称为“文化包丁”、“万能包丁”。
/newsview.php?id=7195延伸一:器物精神翰墨里的器物精神笔墨纸砚,长条案桌,这是中国经典的书房设置,但书法物件集合里远远不只这些,若一字排开,阵容可能不逊于梁山108位好汉:毛毡、腕枕、墨碟、笔床、笔洗、笔帚、笔架、笔挂、笔山、砚滴、水丞、书拨、镇纸、印盒、印章、香筒、檀香、小盆景…琳琅满目,洋洋大观。
可以说,文房是东方精致化生活的缩影。
这些器物不是凭空制造的,而是在书法历史长河里,经历长期的摸索改良后成型于我们案前,是一种传承,中国文人的哲思和雅趣都蕴藏在里面,且每件用具都有它的逻辑和内涵,每件单品都是一门学问,成龙配套使用更是一门文化艺术,所以中国的文人都是器物控,各种把玩都能精准控制,玩得有模有样,不得不感叹书法艺术也是一门技术活来的。
我们走进文房,拿几件器物来聊聊里头的文章吧,看能不能悟出个道道来。
笔,书写的工具,书写就是笔和纸的交流,自己和自己的对话,所谓“求工于一笔之内,寄情于点画之间”;然每个人的笔法,性格,修养不一,所用的毛笔自然也各异,羊毫笔、狼毫笔、紫毫笔、兼毫笔…各有千秋,各有主人,羊毫质软,写的字圆润秀美;狼毫质硬,写的字苍劲有力;紫毫笔,写的字犀利方正,白居易更有词云:“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
”兼毫软硬适度,适合初学者使用。
什么人执什么笔,区区一支笔,不觉间已透露了主人的性情。
墨,收集万物中的无形,古人把柴木燃烧薰起来的烟汇集成墨,墨既是烟的结晶,也是智慧的结晶,当书写者执笔蘸墨,在墨香中散怀写意,确实是一种精神享受。
同时,墨还是一味良药,清道光丙申年间,有一翰林—江绍仪,奋发读书,但由于过分苛求自己,用功过深,染上了劳倦咳血之疾,久治不愈,后来,江翰林竟因误食墨汁,治愈了顽疾,真是无巧不成书;此方也被后人效用,客家更有“血见黑则止”的俗语,因此墨于文于药都是有禆益的“墨宝”。
笔山,蕴意学者要虚怀若谷,怀抱山川;“笔架山”下更是古今众多学院址定的风水宝地。
镇纸,不单有压住桌面纸、绢、书页之途,还有一种警醒作用:不许外人乱动主人的私物!印章,中国人称印为信,书法印章寓意着心心相印,以我心印证你心,因此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必须铃印,以示郑重,尊重。
书写完毕,洁物净器寓意着文人要洁身自好。
所以说,器物是一座从文学到哲学,从物质到精神的桥梁,通过感悟器物里的人文内涵,领悟艺术表达,从而获得心灵修行;历代的文人骚客正是在这种文化的薰陶下,形成了温文尔雅、谦谦君子的气质。
书法、茶道、武术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也正是由于它约定俗成的礼仪和井井有条的步骤。
身入此门,心入此门。
练习者务必要有一颗虔诚的心和一种器物精神,虽无须熏香沐浴,但必须要有稳定的器物装备及规范的操作流程,譬如,墨盒不要今天用蘸酱油的碟子,明天拿烟灰缸,后天用辣椒罐;纸张,不要一天用报纸,一天用纸皮。
《朱子治家格言》有一训: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
鉴于此,我们书写也要如吃饭,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的,凡事都要讲究和追求,书写水平就是从讲究追求开始的,我们可以没条件,但要去争取,可以不懂,但要学,可以单薄,但不能浅薄;要知道,水平是训练出来的,优雅是培养出来的,不要为了写字而写字,而要享受整个书写的过程,这样才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和持久的乐趣,正如苏子美所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耳。
”学到细水长流处,自有水到渠成时,当你的书写水平,艺术修养达到层次,便会有人来阅读欣赏,揣摩你的作品沾了多少次墨,用什么笔,布什么局,习了哪些名家,临了哪些碑帖…书写是内心的物化形态,你的态度和修养会流露于笔管锥尖,当你熬至滴水成珠,人们便能从水滴里看到你内心的那湖水,一切是可逆的。
所以王羲之的字被临摹了几千年,苏东坡的诗作人品被历代传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李可染的牛和黄胄的驴并称为20世纪“中国水墨四绝”,就显得那么合乎逻辑,合乎情理。
墨有浓淡,功有深浅,艺有高低,人有雅俗。
让我们重拾笔管,重拾志趣,重拾遗落在岁月里的器物精神专心学书,静心做事。
/p/DaaQ4m.html中国人弄丢了器物精神文/流沙杭州的菊英面馆开在中河南路,靠近雄镇楼,未上《舌尖上的中国》之前,在那吃碗面需排队半小时,现在有人在朋友圈里吐槽,说现在吃面需要排队一小时了。
菊英面馆我经过几次,但都不是饭点时刻,这家面馆最吸引我的倒不是那里“片儿川”,而是每年7月至9月,会放两个月的暑假,这在整个杭州也是绝无仅有的。
老板说,钱是赚不完的,让员工也有个休养生息的机会,这应该是老板的态度。
菊英面馆的老板真的是有“态度”的,一般面馆的卫生,抹抹桌子拖拖地就可以了,而在这家面馆,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连吊扇上的灰尘每天也抹一把。
我认为这是久违的“器物精神”。
什么是“器物精神”呢,是对物件的钟爱,也可延伸于对从事的工作注入情操和人生态度,再说得大一点,那就是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