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钠代谢紊乱

水钠代谢紊乱


作用机制:
醛固酮 肾小管对Na+ 重吸收↑
2018/8/1710肾血量↓肾动脉压↑
肾小管钠、水 重吸收↑ 循环 血量↑
循环 血量↓
致密斑 钠负荷↓
肾小球 近球细胞 血管 收缩
交感神经 兴奋
肾素
醛固酮↑ (肾上腺皮质球状带)
血浆中血管 紧张素原
血管 紧张素Ⅰ
血管 紧张素Ⅱ
血管 紧张素Ⅲ
细胞外液 K+ ↑ Na+ ↓
①口渴
②尿少、尿比重高
失水过多
①经皮肤、肺丢失
②经肾丢失
③缺水热
④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③经消化道丢失
⑤血〔Na+〕>150mmol/L, 血浆渗透压>310mmol/L。
3. 防治原则: “先补水,再补钠” 2份等渗糖水+1份等渗盐水 补液总的原则: “缺什么, 补什么; 缺多少, 补多少”
(二)低渗性缺水 特点:失钠>失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 态。血〔 Na+ 〕 < 130mmol/L,血浆渗透压 < 280mmol/L 1. 原因 (1) 肾外性失钠 (2) 经肾失钠
视上核及室旁核合 成ADH ↑
垂体后叶释放ADH ↑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对的通透性↑
水的重吸收↑
2018/8/17
肾排尿↓
8 next
反之
血浆渗透压↓
垂体后叶释放ADH ↓
肾排尿↑
2018/8/17
9
细胞外液的等容调节 ----醛固酮
作用: 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
重吸收, 增加K+和H+的排出 总的作用:保Na+ 、保水、排K+ 、排H+ , 增加血容量(排钾保钠)
主要表现 尿比重 血〔 Na+ 〕 治疗原则

口渴中枢 兴奋
ADH释放↑
饮水多
细 胞 外 液 高 渗
渗透压 感受器兴奋
肾对水的重吸收↑
细胞内水分 移出细胞外
少尿, 尿比重↑

细胞外失水不明 显,细胞内缺水
血〔 Na+ 〕 ↑

醛固酮分泌↓
高渗性缺水的机体变化
总结:高渗性缺水的原因及临床表现
原因 主要见于 临床表现
饮水不足
①断绝水源
②不能饮水
⑴口渴中枢调节(神经调节)
⑵内分泌调节 2.细胞外液等容性调节 主要通过醛固酮的分泌加以调节
神经调节
高盐饮食、机体失水( 1%~2%)
细胞外液渗透压↑
刺激
丘脑下部渗透压感受器
大脑皮层 口渴
饮水
2018/8/17
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
7
血浆渗透压↑
下丘脑 渗透压感受器
细 胞内 外分 液泌 渗调 透节 压 的
水和钠代谢紊乱
李乐之
一、体液的含量和分布
体液: 水+溶质,约占体重60%。 细胞内液(40%) 血浆(5%) 体液 细胞外液(20%) 组织间液(15%)
体液含量及分布因年龄、性别、胖瘦情况而异。
婴幼儿调节水和电解质平衡的能力较差, 易发生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
2018/8/17 2
正常人体体液分布示意图:
原因 主要见于 临床表现 ①外周循环衰竭 ②失水体征 ③脑水肿体征 ④中枢神经系统 功能紊乱 ⑤血〔Na+〕<130mmol/L, 血浆渗透压<280mmol/L
失液后只补水 ①腹泻导致消化液丢失 ②体液潴留于体腔 ③大面积烧伤 失水过多 ①长期使用失钠性利尿剂 ②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3. 防治原则:“补钠为主” 先补等渗或高渗盐水,后补等渗或高渗 糖水;休克者,要抗休克治疗。
三型缺水的比较
高渗性缺水 低渗性缺水 等渗性缺水 水摄入不足或丧 体液丧失后只补 失过多 水
发病原因
水、钠等比例丢失
细胞外液等渗,细胞 内外液均有丧失
发病机制
细胞外液低渗, 细胞外液高渗, 细胞外液丧失为 细胞内缺水 主
口渴、尿少、脑 休克,缺水征, 细胞缺水 脑细胞水肿 高 高 先补水,再补钠 低 低 补钠为主
(一)高渗性缺水 特点:失水>失钠,细胞外液呈高渗状 态。血〔 Na+ 〕 > 150mmol/L,血浆渗透压 > 310mmol/L
1. 原因 (1) 饮水不足 (2) 失水过多
2. 机体变化
高渗性缺水体液改变示意图:
血 组织 浆 间液
细胞内液
细胞外失水 不明显
细胞内缺水显 著
血浆渗透压↑

Cl ,HCO
3
细胞内液
K+
2 HPO4
,Pr
-
水平衡
正常人每日水的入量于出量基本平衡
入 饮水 食物水 代谢水 量(ml) 1200 1000 300 出 量(ml)
皮肤蒸发 肺呼出
500 400

100
肾 1000 肾排废物 500
合计
2500
2500
水和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1.细胞外液等渗性调节
细胞外液容量调节
水和钠代谢紊乱
水 钠 代 谢 紊 乱
缺 水
失水为主(高渗性缺水) 失钠为主(低渗性缺水) 水、钠等比例丢失(等渗性缺水)
潴 留
水过多(水中毒) 钠过多(高钠血症) 等渗性体液过多(水肿)
一、缺水 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体重2%)。
按细胞外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不同,分 高渗性缺水 低渗性缺水 等渗性缺水
ADH释放↑
醛固酮释放↑ 少尿
肾对水的重吸收↑
细胞内液 变化不大
等渗性缺水的机体变化
3. 防治原则:“补偏低渗溶液”
二、水中毒
病理情况下,水的摄入超过肾的排水
量,以致水在体内潴留,引起细胞内、外
容量增多并呈低渗状态。
水中毒体液变化示意图:
正常 水平
血 组织 浆 间液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过多
细胞内液 过多
血 组织 浆 间液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20%)
细胞内液 (40%)
二、体液的电解质含量及其特点

体液
Na+、K+、Cl-、Ca2+、 电解质: 2+ Mg 、HCO3-、HPO42+、
溶质
有机酸根、蛋白质
葡萄糖、尿素 非电解质: 它们在细胞内外液中的分布有很大差异
主要阳离子
细胞外液 Na+
主要阴离子
2. 机体变化
低渗性缺水体液改变示意图:
血 组织 浆 间液
细胞外失水 明显
细胞内液
细胞水肿
血浆渗透压↓


口渴中枢 抑制
ADH释放↓
饮水少
细 胞 外 液 低 渗
渗透压 感受器抑制
肾对水的重吸收↓
细胞外水分 移入细胞内
多尿, 尿比重↓

细胞外失水加重(休克), 细胞水肿
低渗性缺水的机体变化
总结:低渗性缺水的原因及临床表现
(三)等渗性缺水 特点:失水与失钠成比例,细胞外液呈 等渗状态。血〔 Na+ 〕为130~ 150mmol/L, 血浆渗透压为280~ 310mmol/L
1. 原因 短期内的等渗体液丢失 2. 机体变化
等渗性缺水体液改变示意图:
血 组织 浆 间液
细胞外失水
细胞内液
细胞内缺水
细胞外液 容量↓
细 胞 外 液 等 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