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文化经典认识3000字论文

茶文化经典认识3000字论文

茶文化经典认识3000字论文
中英美茶文化跨文化对比思考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英美茶文化;比较
1茶在西方国家的发展
2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2.1儒家的“中庸”思想
2.3佛家的“悟”学说
评价陆羽的宗教倾向时,不能单一的归纳为儒释道其中一家,他不属于任何一派,因为他的思想融合了三教的精华,是个复杂的历
史人物,因此他所著作的《茶经》必然倾注了他的人生理念,其中
之一就是依佛。

佛家注重悟性,而茶也在于一个子“悟”,所以茶
有助于僧侣在坐禅修行时提神醒脑,被视为一种修身的过程。

3东西方两种茶文化的比较
中国的茶文化和英美的茶文化属于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起源于中国,流传到欧美,再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和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
影响形成了带有独特风格的茶文化。

这两种文化必然有相似之处也
有不同之处。

我们就从其经济、地理和文化等几方面具体分析两种
文化的特点:
3.1中国是东方大国,坐落在世界的东方,欧美相比中国的地理
位置而言就是西方。

中国的茶一路西行来到欧洲大陆再到美洲大陆,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糅合,形成了颇有地方特色的两种茶文化。

中国地大物博,因为土壤和阳光的条件不一样,生产的茶叶品
种也不同,有红茶、绿茶等,中国人根据地理位置和饮茶习惯的不
同会品尝不同的茶叶感受不一样的滋味;英国地处地中海,本身不适
宜生产茶叶,又因常年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所以偏爱浓厚而甘甜
的红茶,最著名的英国茶文化当属下午茶(afternoontea)了。

东西
两大国的地理位置的不同,使得两国的饮茶种类也就不同。

3.3茶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与儒道佛三派的思想相融合,形成了
天人合一、和谐供出的精神,也要求饮茶之人修身养性,提高修为。

这种种要求展现了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讲究淡薄、豁达、内敛的
品质。

可以说,中国的茶道反映的是一种无处遁形、不可言传的品性、情怀和美感。

它散发的气息实则为君子礼节,体现了“君子之
交淡若水”的高尚节操。

而英国的茶文化更多体现的是贵族的礼节
和仪态,在其中展现了英国绅士的风采。

由此可见,中国的茶文化
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文化特点,讲究“天人合一、修身养性、
崇尚自然、崇尚简朴、顺其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追求
个人品行的培养;而英国茶文化则体现了贵族们的高贵优雅,是人的
社会身份的标志,伴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体现出其务实性
和现代性。

中国人看重茶文化是因为它的精神内涵,把它当做精神
和情感的寄托,而英美等国饮茶看重的是其功效和性能,仅把它作
为商品和身份的标志。

参考文献
[1]赵淑萍,跨文化视野下的中英茶文化比较[J],农业考古,2013:313-315
[3]黎小萍,简说中国茶文化[J],茶叶机械杂志,2001(4):34
[4]张稚秀、孙云,西方茶文化溯源[J],农业考古,
2004(2):327-333
[5]毕文静,浅析中英茶文化内涵的差异[J],大众文艺,
2012(4):128-129
[6]秦茂莉,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在语言运用方面的比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S3):80-83
[7]张进军,中英茶文化比较及对中国茶文化传播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4(8):175-176
[8]张加明,中华茶文化与人学生人文修养[J],农业考
古,2011(5):69-72,102
[9]寇丹,据于道,依于佛,尊于儒—关于《茶经》的文化内涵[J],1999(04):209-210
[10]兰冰,浅议西方茶文化及英语茶[J],曲靖师范学院学
报,2011(1):118-211
[12]许嘉璐,中华文化传播之翼—关于茶、茶人、茶文化的儿次谈话[J],中国电视(纪录),2014(10):65-67.
[13]姜欣、姜怡,茶典籍译文中异域特色的保留与文化增殖[J],北京航空航天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3):61-62.
[14]程程,透过陆羽《茶经》解读茶文化的内涵[J],黑龙江史志,2009(16):65-66.
我国传统岁时食俗中的茶文化
1时令之茶
茶,具有止渴、清神、消食、利便等保健功能,深得大众喜欢。

而在中国传统岁时节令里,不管是茶坊,还是一般的家庭都会提供一些合乎时令之需的茶。

1.1茶坊的应时之供
中国是礼仪之邦,早在晋朝时期,南方已普遍栽种茶树,饮茶风俗普及,“坐客竞下饮”“以茶待客”就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待客礼仪。

而在传统岁时里,作为款待客人的重要饮品,此时也会有相应的因时制宜之变,以更加合乎岁时节令的氛围。

1.3时令茶的功能
2和睦之茶
2.1正月以茶会友
2.2七家茶
2.3和睦之茶的功能
3祭祀之茶
在中国民间习俗中有“无茶不成祭”的观念,以茶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各社会阶层在祭祀活动中都离不开清香
芬芳的茶。

可以说,茶在祭祀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认为
茶是纯洁吉祥之物,可以保佑平安,能表达人们对神灵的敬奉和真诚。

3.1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祀灶
旧俗,腊月二十四日夜送灶神上天,谓之祀灶。

晋周处《风土记》又云:“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
一日祀之。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其日(腊日),并以豬酒
祭灶神。

”东汉祭灶用黄羊即狗,南朝梁祭灶用豬(猪)和酒,宋代
祭灶供品用酒果、蔬食、饧豆。

祀灶的时间和祭品的种类各地有一
些变异,但很多地区都要用到茶。

《岁时广记》“醉司命”引《东
京梦华录》云:“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香
茶酒送神,烧合家替代纸钱,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抹涂灶门,谓
之醉司命。

”[5]431清宣统三年傅崇矩编《成都通览》“腊月”
云:“二十三、二十四日,祭灶,拆祭灶用果品、白麻糖、茶酒、灶马。

”[12]清嘉庆二十年《三台县志》记载:“十二月二十三日‘祀灶’,俗云送灶神上天。

献雄鸡及果食、茶酒各品物,以糖为饼,
曰‘灶糖’,谓粘灶神齿,勿令说人间是非。

又剪草和豆盛于旁,
云‘灶神’马料,亦有次日‘祀灶’者。

”清道光贵州《安平县志》记载:十二月二十三日夜,“用饴糖、谷、豆、盐、茶、香、烛、炮
仗祀灶神(相传神于此时上天,言人家之善恶),行跪拜,名曰‘敬灶’(一呼‘送灶’)”。

民国贵州《八寨县志稿》则记载十二月二
十四夜,“陈设糍饧茶酒,以祀灶神,谓之‘送灶’,然多于二十
三夜行之”。

其中,茶都是重要的祭祀物品。

以茶、酒祭祀灶神,
意为灶神润口,其意在于祈求灶王爷上天多说好话,以保平安,这
与“灶糖”之功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夕又称“大年三十”,中国人素来重视除夕之夜的礼数,守岁之俗至今仍存。

周处在《风土记》中曾说,(除夕)各相馈送,称曰
“馈岁”;酒食相邀,称曰“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毕,称曰
“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除夕民间家家
户户要吃年饭,又称年夜饭、宿岁饭、团圆饭。

而在有些地区,在
除夕接灶神后,还要继续祭床神。

古人认为床神是住宅神中的重要
神灵之一,人们祭祀床神的风俗由来已久,宋人杨循吉《除夜杂咏》中就有对此风俗的描述。

在浙江杭州一带,人们在旧历除夕祭祀
“床神”之时要以茶祀“床公”,以酒祀“床母”,认为这样可以
求得一年之内卧榻安寝。

《清嘉录》“祭床神”言:“荐茶酒糕果于
寝室以祀床神,云祈终岁安寝。

俗呼床神为床公床婆。

……杨循吉《除夜杂咏》云:‘酌水祀床公。

’盖今俗,犹以酒祀床母,而以茶
祀床公,谓母嗜酒,公癖茶,谓之男茶女酒。

而魏蛎《钱塘县志》
亦载‘除夕,用茶酒果饼祀床神,以祈安寝’。

”[2]240
3.3祭祀之茶的功能
4结语
参考文献:
[1]吴自牧.梦粱录[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2]顾禄.清嘉录[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3]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32.
[5]陈元靓.岁时广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
[6]周密.武林旧事[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40.
[7]毛奇龄.西河诗话[M].世楷堂藏板:6.
[9]徐海荣.中国饮食史:卷六[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88.
[10]陈宗懋.中国茶叶大辞典[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572.
[11]舒惠国,陈志勇,刘梅.茶享[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04.
[12]傅崇矩.成都通览[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97.
[13]《大中国文化》丛书编委会.大中国茶文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129.
[14]彭兆荣.饮食人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