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作业
1.货币需求动机包括哪几个方面?其分别对货币需求有何种影响?
答案:(1)货币需求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求。
凯恩斯将货币需求的动机分成三种: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2) 交易动机是为了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预防动机是为了应付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而投机性动机是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的动机。
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数量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并且是收入的增函数。
假定以L1表示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y表示收入,则L1= L1(y)。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现实利率成负相关,假定以L2表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r表示市场利率,则L2= L2 (r)。
总之,以L表示流动性偏好,即货币需求函数,则L= L1(y)+ L2 (r)=L(y,r)。
很显然,当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强烈时,人们对持有货币的需求就会增加。
2.已知某小国在封闭条件下的消费函数为C=305+0.8Y,投资函数为I=395-200r,货币的需求函数为L=0.4Y-100r,货币供给m=150。
(1)求IS曲线和LM曲线的方程;
(2)计算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利率;
(3)如果此时政府购买增加100,那么均衡国民收入会增加多少?
(4)计算(3)中的政府购买乘数;
(5)写出乘数定理中的政府购买乘数公式,利用这一公式计算(3)中的乘数;
(6)比较(4)和(5)的结果是否相同,请给出解释。
答案:(1)Y=C+I=305+0.8Y+395-200r,得:Y=3500-1000r(IS方程)
L=m 解得:Y=375+250r(LM方程)
(2)联立(1)两个方程解得:r=2.5,Y=1000
(3)Y=C+I+G=305+0.8Y+395-200r+100 即:Y=4000-1000r
联立Y=4000-1000r和Y=375+250r解得:r=2.9,Y=1100,因此增加100 (4)Kg=ΔY/ΔG=(1100-1000)/100=1
(5)Kg=1/(1-b)=5
(6)不同。
(4)考虑利率,有挤出效应,国民收入增加无法达到假定利率不变水平。
3.何谓“挤出效应”?说明影响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
答案: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私人部门消费和投资下降的作用。
因素:支出乘数、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
再说明一下敏感程度与相关关系。
4.假设货币需求为L=0.2Y-10r,货币供给为200亿元,C=60+0.8Y d,T=100亿元,I=150亿元,G=100亿元。
(1)求IS和LM方程;
(2)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3)政府支出从100亿元增加到120亿元,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何变化?
(4)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答案:(1)Y=C+I+G=60+0.8Y d+150+100=310+0.8(Y-100)=230+0.8Y 得:Y=1150 (IS 曲线)
由L=m得LM曲线为:Y=1000+50r (LM曲线)
(2)联立两方程得:Y=1150,r=3,I=150
(3)变化G后解得:Y=1250,r=5,I不变。
(4)G增加时,I不变,无“挤出效应”。
5.试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与IS和LM曲线形状的关系。
答案: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指政策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
(1) 财政政策的效果与IS和LM曲线形状的关系
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
显然,从IS和LM图形看,这种影响的大小,随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不同而有所区别。
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
反之,IS曲线越平坦,则IS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在IS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又随LM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
LM斜率越大,即LM曲线越陡,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如果LM越平坦,或IS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
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2) 货币政策效果与IS和LM曲线形状的关系
货币政策的效果指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假定增加货币供给能使国民收入有较大增加,则货币政策效果就大;反之则小。
货币政策效果同样取决于IS和LM曲线的斜率。
在LM曲线形状基本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移动(由于实行变动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IS曲线越陡峭,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
当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则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
当IS水平,LM垂直时,即为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此时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货币政策完全有效。
第三次作业
1.财政政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案:先说明财政政策。
内容:税率;政府购买;转移支付以及分别的具体做法。
2.什么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有哪些?并分析它们影响总需求的基本机制。
答案:定义书上。
手段: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银行准备金率三个是什么以及具体做法。
机制: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供应量利率投资
3.在西方经济学中,总需求是短期中影响国民总产出最重要的因素。
请问:
(1)总需求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减税政策会怎样影响总需求,为什么?
(3)政府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债券又会怎样影响总需求,为什么?
答案:(1)Y=C+I+G+X-M
(2)减税导致总需求增加。
消费取决于可支配收入,人们的可支配收入等于国民收入减税收再加上政府转移,在其他经济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减税政策会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消费需求增加,总需求增加。
(3)政府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债券并不会直接影响总需求,但会间接导致总需求增加。
因政府买进债券,扩大货币供给,在货币需求不变时,降低利率,在投资预期收益不变时,刺激投资需求,增加总需求。
4.为什么总供给曲线可以被分为古典、凯恩斯和常规这三种类型?
答案:总供给曲线的理论主要由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理论来反映的。
在劳动力市场理论中,经济学家对工资和价格的变化和调整速度的看法是分歧的。
古典总供给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运行没有阻力,在工资和价格可以灵活变动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得以出清,使经济的就业总能维持充分就业状态,从而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的产量总能保持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或潜在产量水平上。
因此,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古典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直线。
凯恩斯的总供给理论认为,在短期,一些价格是黏性的,从而不能根据需求的变动而调整。
由于工资和价格粘性,短期总供给曲线不是垂直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是一条水平线,表明经济中的厂商在现有价格水平上,愿意供给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商品。
作为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基础的思想是,作为工资和价格粘性的结果,劳动力市场不能总维持在充分就业状态,由于存在失业,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所需劳动。
因而他们的平均生产成本被认为是不随产出水平变化而变化。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古典的和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分别代表着劳动力市场的两种极端的说法。
在现实中工资和价格的调整经常介于两者之间。
在这种情况下以价格为纵坐标,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这即为常规的总需求曲线。
总之,针对总量劳动市场关于工资和价格的不同假设,宏观经济学中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总供给曲线。
5.已知W国的宏观经济可以用下列一组方程式来描述:
消费函数:C=120+0.8Y ①投资函数:I=50-200r ②收入恒等式:Y=C+I ③货币需求函数:L=(0.5Y-500r)P ④其中,C为消费,Y为国民收入,I为投资,r为利率,P为价格总水平,L为货币需求。
(1)如果在2003年,W国的价格总水平为2,货币供应量为500。
试写出W国的IS 曲线和LM曲线方程。
(2)写出W国的总需求函数。
(3)W国的宏观经济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是多少?
答案:(1)当产品市场均衡时,有:Y=C+I=120+0.8Y+50-200r 得:r=0.85-0.001Y(IS曲线)当货币市场均衡时,有:M=L•P 即:500=(0.5Y-500r)×2
解得:r=0.001Y-0.5
(2)由IS曲线r=0.85-0.001Y和LM曲线M=(0.5Y-500r)P
联立,消去r,得:Y=425+500/P 即为总需求曲线。
(3)将r=0.85-0.001Y,r=0.001Y-0.5联立,解得:r=0.175,Y=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