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纺织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我国纺织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我国纺织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来源:企管中心发布时间:2010-9-13 阅读:295次1 我国纺织行业信息化建设情况纺织行业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拥有了一支专业的技术队伍和宝贵的人才资源。

许多企业都设置了专门负责信息化建设的机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企业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

但是,由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全行业亏损等原因,纺织行业的部分企业信息化建设甚至陷于停顿,突出的问题是: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造成系统不能正常运行;计算机硬件、软件陈旧老化,亟待升级或更新。

纺织行业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其信息化就是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最终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自动化、制造装备的数字化、咨询服务的网络化,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纺织行业信息化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创新,即产品设计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

据纺织工业协会2002年底对纺织企业所做的调查表明:国有大中型纺织企业具有坚实的应用基础,但由于亏损等原因,部分以前的信息化先进企业工作进展不大,甚至陷于停顿,但在2000年后需求呈现明显增长态势;许多外资、合资企业投资大,应用水平较高,但是统计数据不全;许多民营企业近几年发展迅速,十分重视对高新技术的应用,但大多数小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是空白。

1.1 水平中等差异明显对于整个纺织行业信息化应用的现状而言,前几年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从整体水平分析,在制造业中处于中等水平。

其特点是:由于我国纺织业存在地域、行业、企业的差异性和发展不平衡性,从而决定了信息化目标需求的多样性、推进步骤的渐进性和实施过程的艰巨性。

从地区分布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纺织企业信息化起步早,但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上的项目很少;浙江、江苏、广东等纺织服装业发达的沿海地区发展较快;山东、河南、河北、湖北等传统纺织业地区也有很多典型项目,其他地区则相对落后。

从行业看:化纤企业投入较大,效益明显;棉纺、纺机企业"七五"、"八五"期间成果显著,"九五"期间受亏损等因素的影响曾一度下滑,最近又有回升态势;服装企业作为出口创汇大户,数量多、发展快,但主要应用局限于服装cad,其他方面亟须开展。

从近期投资规模看:信息化投资在千万元以上的有经纬纺机、上海二纺机、山东德棉、仪征化纤、黑龙江龙涤、山西三维、江苏阳光、宁波杉杉、宁波雅戈尔、兰州三毛等;其他约占60%的企业的投资在200万~250万元之间。

1.2建设趋向理性化随着纺织企业对信息化建设认识的加深,在it建设和投资的过程中也更趋于理性化。

据调查,多数企业对项目的选择已变得更加成熟和理性,他们已逐步认识到应用软件是信息化项目重点、选择合作伙伴是关键、使用商品化软件是趋势。

从应用类型分析,mis、erp等管理系统一直是纺织行业信息化的主要领域,约占系统应用的70%。

尽管处于转变阶段,项目数量有所减少、发展不平衡,但由于企业面临内部经营机制转换和外部市场竞争,而且投资确实能从需求出发,减少了盲目性,在实施中又注重实效,仍然取得了比较扎实的结果。

最近两年,纺织行业信息化发展加快,尤其体现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方面。

据估计,国内有数十家大中型纺织企业都实施了erp 系统,范围涉及棉纺、毛纺、针织、化纤、纺机、服装等各个行业,系统的开发方式正在从自行开发、合作开发逐步转向购买商品化软件。

此外,自动监测项目主要应用于纺织厂老设备的改造,其中织机监测约占80%,其开发方式为自行开发或对进口设备改造。

目前,监测系统普遍与管理系统结合,更有效地利用实时的监测数据,收效更好。

发展方向是建立集管理与监测系统为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这需要对车间进行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

2 当前纺织行业信息化的五大任务纺织行业是典型的传统行业,同样早早地迈开了信息化的脚步,但其信息化的发展相对于其他行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最近,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纺织行业信息化工作推进会议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提出今后纺织业工作的重点目标为:通过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个层面的协同配合,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提高创新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这三项,而信息化技术和信息化建设则是以上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信息部主任杨纪朝则对于今后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做出了规划分析,即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规范"的原则和"分步实施、立足长远、突出重点、应用为先"的方针,坚持五个方面的工作。

(1)加快纺织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大推广企业应用erp系统、mis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客户关系管理(crm)等,使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加大信息化基础建设力度,逐步建立信息化建设的行业规范,确保纺织行业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

近期的主要任务是,制订纺织行业erp系统建设的技术规范和制订纺织行业电子商务数据交换规范。

(3)推进电子商务在纺织行业的应用水平,加强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制定电子商务的行业应用标准与规范,推动电子商务在国际纺织品贸易中的应用。

(4)提高行业信息咨询服务水平,通过建立纺织知识库与专家系统,指导企业产品的设计开发及新技术的应用;(5)建立纺织行业信息化工程监理机制。

3 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各种自动控制技术的采用,可以明显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若能解决某些关键的技术难题,开发出稳定可靠的产品,自动控制技术将有很大发展空间。

目前,国内纺织行业的自动控制应用包括化纤生产过程控制、纺织品印染过程控制,以及老设备改造、锅炉空调风机的节能控制等,可编程控制器(plc)和变频调速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

一些化纤企业广泛应用了集散式过程控制系统,如连云港氨纶、丹东化纤、吉林化纤、山西三维等,显著提高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其中连云港氨纶厂的dcs系统四年来运行状态良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而国产化装置和组态软件的比例的提高,也将有利于小型化纤厂的应用。

近十多年来我国纺织机械行业的机电一体化水平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在新型纺织机械上普遍采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

这项技术的内容包含了先进的信息处理和控制技术,即以计算机为核心,有plc、工控机、单片机、人机界面、现场总线等组成的控制系统;先进的驱动技术,有变频调速,交流伺服,步进电机等;检测传感技术和执行机构;精密机械技术等。

棉纺织设备较有代表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例如新型的粗纱机、分条整经机、浆纱机,这类机器均采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其特点是:(1)由计算机控制多台变频器,交流伺服驱动器,再分别控制多台电动机的同步传动系统。

(粗纱机为二、三或四台电机的三种方案,分条整经机为5台电机,浆纱机为7台电机)(2)均采用传感技术,检测纱线张力,通过计算机实现张力控制。

(3)采用计算机软件来完成粗纱的卷绕成形功能。

纺织机械应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后机构简化,性能改善,质量提高,操作方便,提升了设备的档次和水平。

(1)粗纱机采用计算机控制多电机分部传动后的效果:a)简化了复杂的机械结构,取消了锥轮变速装置、三自动成形机构、计长装置等。

b)应用触摸屏人机界面,操作十分方便。

c)计算机储存多品种的最佳工艺参数,更换品种十分方便。

d)产品质量好,粗纱条干水平达到乌斯特公报5%的水平。

e)主机速度和生产效率提高,断头减少。

(2)分条整经机采用计算机、变频器、交流伺服组成的控制系统后的效果:a)经轴卷绕张力从定性控制发展到定量控制,自动控制内外圈张力,实现理想的内紧外松,产品质量好。

b)对绞精度有明显的提高。

c)采用触摸屏人机界面,操作简单方便。

d)主机价格是进口价格的三分之一,降低了纺织厂的投资。

(3)浆纱机采用计算机控制多电机分部传动后的效果:a)简化了复杂的机械结构,取消了长边轴传动和piv机械无级变速器。

b)伸长率和织轴卷绕张力得到了有效控制,提高了产品质量。

c)回潮率检测后,通过计算机与全机速度调节相连,保证回潮率的良好控制,有利于后道工序的稳定生产。

d)采用触摸屏人机界面,操作简单方便。

e)机器生产效率有较明显的提高。

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也是纺织行业中机电一体化水平高的产品,其特点将在后面进行专题介绍。

3.1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现状上面举例的三种设备,主要是采用了先进的通用自动化装置应用于纺织机械上来提高机电一体化水平,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因此先进的通用自动化装置应用状况,也可从某些方面反映出纺织设备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

(1)plc的应用plc在纺织设备上应用已普及,清花、梳棉、并条、精梳、粗纱、细纱、络筒、并纱、捻线、整经、浆纱、无梭织机等均已采用。

纺织设备上使用的plc,其1/0点数范围:8~1024点,约85%以上为8~112点。

plc的年需用量,2002年约24000台,比2000年增长33%。

(2)人机界面的应用近年来在纺织设备上人机界面技术应用发展很快,需用量逐年增加。

单机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设备,设计时选用了触摸屏人机界面,例如高产梳棉机、精梳机、新型粗纱机、数控细纱机、高档的分条整经机和浆纱机等均采用触摸屏人机界面。

人机界面年需用量,2002年约为20000台,目前多数为文本显示方式。

(3)变频器的应用在纺织机械上变频器的应用,基本上与plc相同,从清花设备到无梭织机都已采用。

纺织设备上应用的变频器容量范围0.37kw~500kw,90%以上为0.37kw~37kw。

大容量的变频器只有化纤设备上应用,需要量少。

变频器年需用量,2002年约为16000台,比2000年增长15%。

(4)交流伺服系统的应用纺织设备上应用交流伺服技术是为了提高设备的性能,满足高精度控制的要求,目前已有高档梳棉机、带自动调匀整的并条机、新型粗纱机、数控细纱机、分条整经机、浆纱机、园网印花机等设备应用了交流伺服装置。

国内无梭织机制造厂已开发出用交流伺服控制的电子送经和电子卷取机构,今后交流伺服装置的需用量将非常可观。

交流伺服的年需用量,2002年约2500台。

(5)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纺织设备应用现场总线技术刚开始起步,一些设备已经应用了这项技术,如数控细纱机,浆纱机,分条整经机,双层起毛机,直捻机,锦、涤纶纺丝后加工设备应用了profibus现场总线,新型粗纱机和圆网印花机应用了canbus现场总线。

(6)工控机的应用多数纺织设备可以用plc来满足生产工艺的控制要求,也有一些设备为了达到较复杂控制要求,采用工控机加plc构成控制系统,例如浆纱机、新型粗纱机、自络筒机、部分化纤设备等。

目前在纺织行业中工控机的使用逐渐增加。

3.2 开发和生产纺织专用自动化装置的状况(1)梳棉机自调匀整装置国产清梳联设备配用的高产梳棉机均带有自调匀整装置,大多数属于混合环控制,以检测喂入棉层的厚度,控制短片段不匀;采用喇叭口压力检测或采用凹凸罗拉、阶梯罗拉检测输出棉条的粗细,控制长片段不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