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前言 01.设计任务和目的 (1)2.运动设计 (1)1)运动参数的确定 (1)2)拟定结构式 (3)3)确定是否需要增加降速的定比传动副 (4)4)分配个变速组的最小传动比,拟定转速图 (4)5)齿数的确定 (4)6)选择最佳转速 (5)7)皮带轮直径的确定 (5)3.动力计算 (7)1)计算各轴的功率和扭矩 (7)2)确定个传动件的计算转速 (7)3)主轴及各轴直径的估算 (8)4)齿轮模数估算和几何尺寸计算 (8)5)主轴及各传动组件的结构分析与选择 (9)4.主轴组件的设计计算 (10)5.参考资料……………………………………5.结束语……………………………………机床主传动系统设计摘要:本课题为机床主传动系统的设计,经过全面的分析比较确定一种比较合理的方案使该系统能完成18级变速,基本满足通用型普通车床的加工要求和技术要求。
本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运用了分析比较,逆推等方法来完成了各种不同方案的优化选择,从而确定了一套比较合理的方案。
关键词:优化设计、逆推法、公比、基本组、扩大组1.设计任务和目的:该机床主传动系统可提供各种车削工作所需转速,使车床完成各种公制、英制、模数螺纹的车削任务。
主轴三支撑均采用滚动轴承;该系统具有刚性好、功率大、操作方便等特点。
2.运动设计:1)运动参数的确定:已知:主轴的最高转速Nmax=1440rpm,最低转速:Nmin=30rpm,求主轴的转速级数Z及公比Ф。
a.公比Ф的确定:依据资料要求,对于中型通用机床,万能性较大,因而要求转速级数Z要多一些,但结构又不能过于复杂。
因此,公比Ф常推荐优先选择1.25或1.41。
b.转速级数Z的确定及分析比较:由Rn =Nmax/Nmin=1400/30=46.667,Z=1+ LgRn/LgФ当Ф=1.26时,经计算Z=1+Lg 46.667/Lg1.26≈18级;当Ф=1.41时,经计算Z=1+ Lg 46.667/Lg1.41≈12级。
分析比较:当Ф=1.26时,计算得Z=18级转速,级数较大,机床主传动系统结构较复杂,所需传动件相对较多,但适用范围更广,有利于机床主传动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
在选择车削速度时,更有利于优化选择,与同类级数较少的机床相比较,更能发挥其性能。
同时速度损失相对较小;当Ф=1.41时,计算得Z=12级转速,级数较小,机床主传动系统结构相对简单,但通用性不强。
综上所述:本系统选择Ф=1.26,Z=18级转速方案。
按标准转速数列为:30、37.5、47.5、60、75、95、118、150、190、235、300 、375、475、600、750、950、1180、1500(rpm)。
2)拟定结构式:a.确定变速组的数目和各变速组中的传动副的数目。
该主传动系统的变速范围较大,级数较多,需经过较长的传动链才能将其速度降到主轴的所需转速,通常采用P=2或3,18=3³3³2,共需三个变速组。
b.确定不同传动副数的各变速组的排列次序:18级的传动系统,按传动顺序可得:18=3³3³2 18=3³2³3 18=2³3³3 三种方案。
依据传动副数的“前多后少”原则,即当Z=Pa ﹡Pb ﹡Pc ﹡…﹡Pm 时,令Pa >Pb >Pc >…>Pm 。
因为机床的电动机转速往往比主轴变速范围的大多数转速高。
因此,变速系统以降速居多。
根据公式:T=9550*P (KW )/N (rpm ),当P 一定时,转速N 较高时,轴传递的转矩较小,其对传动轴的尺寸要求就较小。
因此,常把传动副数较多的的变速组安排在高速轴上,可节省材料,减少机构尺寸,减小系统的传动惯量,故应选择结构式18=3³3³2方案。
c.确定变速组的扩大顺序:依据传动副的“前紧后松”原则,变速组的扩大顺序应尽可能与传动顺序一致。
即当Z=P0*P1*P2*…*Pj 时,要求X0<X1<X2<…<Xj ,即在传动顺序中按基本组在前,然后依次排第一扩大组,第二扩大组,…第j 扩大组,称为“前紧后松”原则。
这样有利于前面各轴变速范围较小,相当于提高该轴的最低转速和减低它的最高转速,前者可以减小传动件尺寸,后者可以降低噪音和减小振动。
因此,对于18=3³3³2的变速系统有六种方案,其结构式为:18=31³33³29 18=33³31³29 18=36³32³21 18=32³36³21 18=36³31³23 18=31³36³23经比较,方案18=31³33³29是扩大顺序与传动顺序一致,它的中间轴的变速范围是比较小的,当中间轴最高转速一定时,其最低转速能处于较高位置,传递的转矩就较小。
其结构图如图0-1所示:d.验算变速组的变速范围:机床的传动系统中,最后扩大组的变速范围必定最大。
因此,一般只要验算最后扩大组的变速范围不超过限制范围,则其余的变速组也不会超过。
因此,当Z =18,Ф=1.26时,对于方案: 图0-1 结构图18=3 1³3 3³29,其最后扩大组的变速范围r= Ф(P j -1)*Xj =8,合格。
r=8~10(标准)。
3)确定是否需要增加降速的定比传动副:已知该主传动系统的总降速比为30/1400=1/46.667,三个变速组的最小降速比为1/4,则总的降速比为1/64,这样是无需增加降速的定比传动副,为了使中间两个变速组降速缓慢,以减少结构的径向尺寸。
因此,在电动机轴与Ⅰ轴之间采用带传动,是整个传动系统的转速一起提高与降低,有利于变型机床的设计。
4)分配个变速组的最小传动比,拟定转速图:所选用结构式为18=31³33³29,共有三个传动组。
因此,变速机构共需四根轴,加上电动机轴共五轴,故转速图共有五条竖线。
1.决定轴Ⅳ-Ⅴ的最小降速传动比,希望主轴上的齿轮能大一些,起到飞轮的作用,故选传动比的极限值1/4,公比¢=1.26,1.266=4,故从轴E 点向上六格,在轴Ⅳ找到D 点,连接DE 线即为最小传动比。
2.同理,以此确定其余各组的最小传动比,依据“前缓后急”原则,从Ⅲ到Ⅳ间的变速组取umin =1/¢4,即从D 点往上数四格,在Ⅲ轴上取C 点;依次找到B ,A 各点。
一次连线,结果如图0-2所示:3.画出各级变速组的传动比连线,按基本 图0-2 确定最小传动比组的级比指数X0=1,第一扩大组的级比指数X1=3, 第二扩大组的级比指数X2=9,画出全部传动比连线如图0-3所示:5)齿数的确定:用查表法确定各齿轮副的齿数,原则及步骤:a.确定同一变速组中的各变速比u1u2u3…;b.依据同一变速组中的齿数和相等,并使所选的齿数和在S ≤100~120;c.为了结构和制造的方便,防止根切,所选的齿数Zmin ≥22; 图0-3 转速图d.为了减小结构尺寸,一般选的齿轮齿数尽可能的小;e .选定后,校验转速,使其理论转速与实际转速的转速差控制在±2.6%间。
依据以上原则查表2-15,选定的齿数如表0-1所示:组别公比齿数和SzZZ6)选择最佳转速(经带轮降速后): 采用逆推法,求最佳转速,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用各级理论转速除以各自的总传动比Ф,分别获得各自的最佳转速,其转差率应该为零。
最后将求平均转速,即为系统所要求最佳转速,常常会有少量的误差或某些转速的转差率不符合要求,可作适当的调整。
表0-1 齿数的确定经计算,该系统的最佳转速为752.6rpm 。
校验各级转速并求其转差率,其结果如表0-2所示:7)皮带轮直径的确定:已知:P e =7.5kw ,n 1=1440rpm ,从动带轮转速n 2=752rpm ,传动比要求严格。
因而,i=n 1/n 2=d 2/d 1(1-£),£≤0.02,常常省略不予考虑。
故i=n 1/n 2=d 2/d1,∴d 2=id 1。
其设计步骤如下:○1.确定计算功率:P c =K a ³P e (kw) 表0-2 校核各级转速由表11-5查得, K a =1.4,则P c =7.5³1.4=10.5kw.○2.选择带的型号:依据P c =10.5kw,n 1=1440rpm,由图11-11可以看出B,C 带均符合要求,分别计算,择优选用.○3.确定带轮节圆直径d 1,d 2:由表11-6按B,C 型带分别选择d 1=160mm,200mm.再计算d 2:B 型带:d 2=(n 1/n 2)³d 1=306.38(不得圆整);C 型带:d 2=(n 1/n 2)³d 1=382.98(不得圆整). 表0-2 校验各级转速○4.校核带速V,依据公式:V=лdn /6³104,计算得:B 型带速:V=л³160³1440/6³104=12.05m /s ; C 型带速:V=л³200³1440/6³104 =15.07.带速均小于25m /s,所以二者均合适.○5.初选中心距a 0:由0.7(d 1+d 2)<a 0<2(d 1+d 2),故B,C 型带的型号分别选取 基本组 1/1.58 78 30 48 1/2 26 52 1/2.52 22 56第一扩大组 1.58 77 47 30 1/1.26 34 431/2.52 22 55第二扩大组 2 108 72 361/4 22 86序号 理论转速(rpm ) 实际转速 转差率 校验结论1 30 30.239 -0.790% 合格2 37.5 38.474 -2.598% 合格3 47.5 48.093 -1.248% 合格4 60 59.757 0.400% 合格5 75 76.054 -1.400% 合格6 95 95.068 -0.070% 合格7 118 118.400 -0.339% 合格 8 150 150.691 -0.460% 合格9 190 188.364 0.860% 合格 10 235 236.343 -0.570% 合格 11 300 300.800 -0.260% 合格 12 375 376.000 -0.260% 合格 13 475 467.189 1.640% 合格 14 600 594.605 0.890% 合格 15 750 743.256 0.890% 合格 16 950 925.676 2.560% 合格 17 1180 1178.136 0.157% 合格 18 1500 1472.667 1.822% 合格a0=550mm,650mm.○6.确定胶带节线长度L p和公称长度L i:由式11-21:(L0=2a0+л(d1+d2)/2+(d2-d1)2 /4a0 )对B,C型带分别初算L0值:B型带:L0=2³550+446³л/2+1462 /4³550=1841.309mm;C型带:L0=2³650+583³л/2+1832 /4³650=2228.190mm.由表11-2按B,C型带分别选取:B型带:L i=1800mm,L p=1840mm;C型带:L i=2240mm,L p=2295mm.○7.确定中心距a:由公式(11-22):a=a0+(L p-L i)/2对B,C型带分别计算a值:B型带:a=550+20=570mm;C型带:a=650+27.5=677.5mm.○8.校核小带轮包角ā:由式(11-23):ā=180-57.3°³(d2-d1)/a对B,C型带分别计算a1值:B型带:ā=180-57.3°³(d2-d1)/a=165.3°;C型带:ā=180-57.3°³(d2-d1)/a=164.5°.包角均大于120°,故均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