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设计】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评B 新人教版必修3(高考体验卷)(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4·北京高考理综)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
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
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
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
由此无法推断出(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解析:病毒感染可以导致抗性较低的兔死亡,保留抗性较强的个体,起到选择作用,A项正确。
病毒毒性过强会导致被感染的兔很快死亡,病毒失去宿主,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难以维持,B项正确。
因为强毒性病毒会致兔很快死亡,而兔感染中毒性病毒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因此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自然选择所致,在此过程中兔抗病毒的能力也会增强,C项错误。
蚊子充当了病毒和兔子之间的媒介,在兔子与病毒的协同进化中发挥了作用,D项正确。
答案:C2.(2014·福建高考理综)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北点地梅5年间种群数量变化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解析:1972年,北点地梅的种群密度大于1975年的种群密度,种内斗争更激烈,A项错误。
该植物1971年的种子萌发数为1 000,幼苗数为450左右,成熟株数约为350,B项正确。
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特别悬殊的数据,而不是去掉最大值、最小值,C项错误。
在图示5年间,种群密度呈减小趋势,不是“S”型增长,D项错误。
答案:B3.(2014·广东高考理综)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 )①胰岛素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影响②运动强度对汗腺分泌的影响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④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胰岛素分泌增多会降低血糖浓度,而血糖浓度降低又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运动强度增大会促进排汗,运动强度越大,排汗越多,而排汗量的变化不会反过来影响运动量,不存在反馈调节。
适宜的降雨量使土壤动物存活率增大,降雨量过多或过少,土壤动物存活率都会下降,土壤动物存活率也不会影响降雨量,不存在反馈调节。
害虫数量增多,鸟类由于食物增多而繁殖加快,而鸟类的增多又会抑制害虫增多,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D4.(2014·广东高考理综)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
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解析:由图看出幼虫密度呈现周期性变化,A项正确。
幼虫摄食改变了松针长度,丰富度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而落叶松是一个物种,不能用丰富度描述,B项错误。
该幼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项正确。
幼虫摄食松针,由图可知,松针长度的变化滞后于幼虫密度的变化,D项正确。
答案:B5.(2014·海南高考)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解析: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项正确。
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B项正确。
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C项正确。
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需氧型生物,因而属于生产者,D项错误。
答案:D6.(2014·海南高考)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解析: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A项正确。
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B项正确。
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C项正确;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在水中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D项错误。
答案:D7.(2014·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解析:在一个自然区域内的所有同种生物构成种群,A项中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种群,A 项正确。
壁虎的移动速率很快,活动范围较大,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而不宜用样方法,B项正确。
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会变化,并逐渐向下一阶段演替,C项错误。
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及其他因素,使不同地段分布不同种群,D项正确。
答案:C8.(2014·课标全国Ⅰ高考理综)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解析:由题干可知,青蛙以稻飞虱为食,为捕食关系,A项正确。
水稻与青蛙不能构成竞争关系,青蛙对害虫的捕食可以保护水稻,两者是种间互助关系,B项错误。
病毒V与青蛙不是寄生关系,病毒V 和水稻是寄生关系,C、D两项错误。
答案:A9.(2014·浙江高考理综)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解析: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种群数量围绕K值上下波动,A项错误。
种群内部因素的变动不会改变K值大小,环境条件改变才会使K值改变,B项正确。
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是恒定不变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不存在环境容纳量,C项错误。
一般来说,冬季气温较低,植被较少,植食性动物的数量会较少,D项错误。
答案:B10.(2013·福建高考理综)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解析: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通常采用样方法。
森林恢复后,植物物种数量大大增加,出现分层现象,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自然恢复林中物种数是226种,所以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自然恢复林和人工恢复林都是在退化林地上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D11.(2013·北京高考理综)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
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
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
由此无法推断出( )长舌蝠从长筒花中取食花蜜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解析:长舌蝠是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长筒花不可能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B项错误。
由于长舌蝠具有长舌而得到长筒花的花蜜可有效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长筒花的各种性状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与长舌蝠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
答案:B12.(2013·海南高考)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
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解析:甲地植被消失,地下部分保留,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生物全部消失,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项错误。
甲地因气候适宜,若没有外力干扰,可重现森林,B项正确。
初生演替最先定居的是地衣,然后是苔藓,C项正确。
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D项正确。
答案:A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12分)(2014·课标全国Ⅰ高考理综,30)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解析:(1)(2)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起始条件优越、历时较短。
(3)题干给出的演替类型是在气候干燥的不良条件下发生的由森林到灌木的退化性演替。
人类的开垦活动使环境条件更加恶劣,加快了这一演替,导致局部出现了荒漠,但其演替方向并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