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边形”说课稿
《四边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
本课知识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
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
本课内容的教学,旨在使学生能够区分和辨别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为进一步探索其他平面图形的特征奠定基础。
教材分三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从一些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探索并发现四边形的特征:有 4 条直的边和 4 个角。
第二层次,让学生通过折、量、比等形式的操作活动,主动探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和一年级相比,本册要求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由表象到了实质。
第三层次,设计了画一画、猜一猜、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判断等多种形式的练习活动,巩固图形的特征。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是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是能够说出一些生活中表面是四边形的物体、能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从一些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同时具备了折、量、比等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能力。
课前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四边形并不是一无所知,但也不十分清晰,而且不同学生的认识存在差异,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只是直观上的理解,还不能抽象概括其特征。
因此,学生可能会在概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上出现一些困难。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的探索过程,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抽象的能力,在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同时,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知
上课伊始,我直接出示例题 1 中的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把其中的四边形圈出来。
这样直奔主题,了解了学生对图形知识的认知程度,也为后面探索四边形的特征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本环节分两步进行:
(一)探索四边形的特征
首先,让学生说一说圈了哪些图形,引导学生将四边形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来,然后根据学生圈画的结果,将图形按照“四边形”和“其他图形”分类,并观察其中的四边形,找出四边形的特征。
接着,让学
生判断给出图形是不是四边形,引导学生将四边形的特征进行完善:四边形是由四条直的边、四个角围成的封闭的平面图形。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表面是四边形,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最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个四边形,再将这个四边形画在点子图上。
此环节,通过区分四边形,发现、概括四边形的特征,向学生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之后的“找”和“画”四边形,将抽象的图形与生活经验相联系,通过想象,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四边形的模型,再将其画下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大胆猜想,发现它们的特征。
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让学生同桌合作,利用手中的工具,通过量、折、比等方法进行操作和验证。
接着,小组展示汇报操作的过程,验证猜想的结果。
共同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找出其异同点。
最后,教师介绍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边的名称,并让学生指一指。
这一环节,给学生创设大胆猜测的机会,提供充分交流探索,验证猜测的时间和空间,感受探索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倾听和表达能力,通过不同方法的展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同时,让学生亲历了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的全过程,重视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尝试应用,巩固新知
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我设计了三道练习题。
第一题,找出下面图形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把序号填出来。
这道题考察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掌握情况。
第二题,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考察学生能否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正确画图。
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第三题,猜猜信封里的四边形可能是什么形状?为学生提供从一个角到三个角的信息,让学生猜一猜可能的形状,使学生感受到根据一个直角无法判定,根据两个角猜测会有一定的方向,根据三个角就可以猜出。
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概念内涵不断增加,外延不断缩小的图形形成过程,也是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过程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
本节课,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进一步认识了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渗透了分类的数学思想,为学生提供了观察、猜测、验证和总结的机会,使学生亲历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同时,我注重采用个性化的语言,适时、恰当地为学生做出评价,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个人认为处理比较好的环节有:
1. 直奔主题的开课方式,将学生直接带入本课内容,通过圈出给出图形中的四边形,让学生初步感知、发现、概括四边形的特点,同时向学生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2. 图形与几何的知识较为抽象,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我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建立四边形的几何图像,再将图像画在点子图上,通过这一过程,完成几何图形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3. 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通过圈一圈、猜一猜、折一折、量一量等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巩固图形的特征。
在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的过程中,重视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过程,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与一年级相比,由表象上升到了实质。
4. 最后的拓展练习题,让学生根据课上所学的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猜测信封中的图形可能是什么形状,问题设置较为开放,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这种基于思考的有依据的推理和判断,让学生从“角”和“边”的特点两个维度不断缩小四边形的范围,直到最终判定结果, 不但考察了知识的深度还关注了知识的广度,让学生经历了概念内涵的不断增加,外延不断缩小的图形形成过程,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发展逻辑思维。
当然,这节课也有遗憾的地方:
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同桌合作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探索方法,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因为时间关系,学生进行操作的时间不够充分,也无法给所有的孩子展示分享的机会,课堂参与面不够广泛。
此外,本节课的课后练习还可以再丰富些,使学生对本课知识有全面的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