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魏晋南北朝
淹火烧、狼吃虎啖dàn 、自刎投岩等悲剧性场面的描绘,
将所谓“忍辱牺牲”、“施舍”等大慈大悲的主题思想形象 地表现出来。
《伎乐天》采用恰当的装饰 手法,将两位飞天巧妙地布 置在龛沿转角与背光之间的 几何形中,飞天衣饰飘带随 风而起,翩翩起舞。给说法 图画增添了妩媚活泼的气氛。 因此有人要将敦煌莫高窟喻 为“飞天的故乡”了。此图 为西魏飞天中具有代表性的 一幅。
北朝的绘画殿堂—敦煌莫高窟
如果说南朝画家以木结构的寺院为创作中心,那么 北朝画家则是以石窟佛寺为活动场所。因木质不如石 质易于保存,故至今传世的北朝绘画远远多于南朝, 集中在当时少数民族政权开凿 的甘肃、新疆等石窟中。其中 甘肃敦煌莫高窟最引人瞩目。 经历代开凿,如今它有492个 洞窟,4.5万平方米的壁画, 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 宝库。
[西魏]敦煌壁画《伎乐天》
伎乐天是佛教中的香 音之神。这是甘肃炳灵 寺石窟中的飞天,无论 构图、形象、动态等方 面的处理,都异于敦煌 壁画中的飞天,形成了 自身独特的风格。
[西秦]壁画《伎乐天》
魏晋南北朝壁画(2)——《九色鹿本生图》
[北魏]敦煌壁画《九色鹿本生》
莫高窟的北朝绘画内容,主要是讲述佛组出世前经历的佛本生故事,与佛出世成道
北魏、纵120cm、横155cm、壁画 敦煌莫高窟254窟右。
魏晋南北朝壁画(4)——《五百强盗成 佛图》
憍jiāo萨罗国有五百强盗作 乱,被国王派大军征剿所俘, 遭受酷刑,被挖去双眼,放逐 山林。佛以神通力吹香山药使 五百强盗眼睛复明。强盗皈依 佛法,剃发出家,隐居山林, 参禅入定,最后成佛。此图为 官兵与强盗作战的场面。官兵 乘骑铠马,戴盔披甲,手握长 枪,与穿裤褶、麻鞋的强盗展 开厮杀。官兵以精良的装备和 有利的地形等优势进逼强盗, 预示强盗必败。该图采用传统 的横卷式连环画构图,一开始 即为激烈的战斗场面,引人入 胜。画面结构紧凑,情节连贯, 情景交融,人物动态生动自然, 面貌神情各异,画面上部飞天 舞动,与下部的场景形成对比, 既具有装饰美感,富有艺术魅 力,又暗示了五百强盗最后成 佛的必然结果,符合佛教要求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 教艺术宝库
敦煌是汉唐河西走廊交通要道的咽喉,东西文化艺术交汇之 地。莫高窟开凿于敦煌东南约20公里的断崖上。前秦建元二 年直至元代,历代均有建造。
在早期壁画中,故事画占据了很大比重。故事画大体可分为 三类:一是宣传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佛传故事;二是宣扬与 佛有关的度化事迹的因缘故事;三是讲述释迦牟尼成佛前从 善积德的本生故事。莫高窟早期壁画中最富人间气息和艺术 魅力的作品多为本生故事画。这些故事画通过生离死别、水
后的说法场景。佛本生故事内容丰富,有鹿王本生、萨垂那本生、须达那本生等故事,
宣扬佛家忍让、善良与因果报应思想,故事以连续的场面展开,从左右向中心发展,构
思完整。画面厚重朴拙,线条粗放,有大片颜色的平涂,可看出受到汉墓壁画及印度阿
旃陀壁画的双重影响。
魏晋南北朝壁画(3)——《萨埵那太子 本生图》
摩诃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 题材常见于早期佛教壁画 中。此幅绘画把太子刺颈 流血,舍身投崖,饿虎围 食,两兄悲号报信,国王 王后悲泣、收骨、造塔埋 骨诸情节严密压缩在同一 画面。人物安排交错有序, 构图紧凑迫塞。整个画面 以因年久变调而深邃难名、 忽明忽暗的棕黑色为主, 人体用粉色烘托,与散布 其间的或平实庄严,或灵 动蜿蜒的各种形状的青灰 色、紫灰色、酱红色纠缠 在一起,造成其逼面而来 的幽冷沉重、阴森凄厉的 气氛。一条条深沉的黑线 和轻如游丝的白线繁复多 变,穿插其间,把人、神、 虎、山、草、木连在一起, 使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 生的事都围绕着勇猛救虎 的主题组织在一起,告诉 人们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虽然故事本身具有鲜明的 纯粹性,但观者不得不折 服其高超的压缩时空的处 理手法,为其造成的严肃、 悲壮的感染力所震慑。
佛教造像和绘画迅速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佛教艺术石窟和一 些画佛像的名家。人物画在继承汉代绘画传统的基础上有新 的发展。绘画题材扩大,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登上画 坛。更多的文人士大夫参与绘画活动,画家论画的风气渐盛。 工艺美术和雕塑在民族传统式样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艺术 形式,呈现出一种承上启下具有融合性特征的新气象。
龙门宾阳中洞主佛 北魏
响堂山佛像 北魏
四、佛教建筑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北魏
返回主目录 返回节目录
第三节 人物画的新发展
一、承上启下的人物画发展
牵牛 甘肃嘉峪关6号墓壁画 西晋
二、南朝的人物画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曹不兴 《维摩诘图》、《释迦牟尼说法 图》
误笔成蝇
卫协 《列女》,以及《上林苑》、《北 风诗》
[魏晋南北朝] 克孜尔千佛 洞菱格图案
[ 魏 晋 南 北 朝
] 克 孜 尔 千 佛 洞 菱 格 图 案 《 乐 神 图 》
[魏晋南北朝] 嘉峪关墓室 壁画《进食 图》
舍身饲虎图(局部) 克孜尔石窟第38窟 4世纪
2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3 甘肃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外景
我国四大名窟:云冈 龙门 麦积山 敦煌
二、早期的石窟壁画 我国四大石窟 1 新疆克孜尔千佛洞 中国开凿最早的石窟群,是龟兹艺术的发祥地
之一 菱格花纹
新疆(古称西域)是古代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地方,也是印 度佛教传入我国内地的桥梁。最能昭示当年佛教美术辉煌的 是占新疆石窟总数3/5的龟兹地区的石窟艺术。
龟兹石窟主要分布在库车、拜城、新和境内,最具代表性的
有库木吐刺、森木赛姆、克孜尔尕gǎ哈、克孜尔、托克拉
克埃肯等石窟。
西域美术奇葩克孜尔千佛洞壁画
新疆是佛教东渐的“桥头堡”,魏晋时期开 凿的克孜尔千佛洞代表了当时的艺术成就, 气势雄伟森严,外来影响大,民族风味浓。 它的壁画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有菱格图 案。在每个菱格中画着不同的佛本生故事、 因缘故事、供养故事和千佛故事,皆以单幅 的形式表现一个完整的内容。这些菱格还含 有佛教意义,莲瓣表示莲花,山为须弥山, 树为菩提树,皆是佛家吉祥的象征。
至协始精
南朝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顾恺之 《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传神理论 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张僧繇 《十八宿神形图卷》
六朝三大家 陆探微 顾恺之 张僧繇 陆探微 人物造型:“秀骨清像”
《斫zhuó琴图》
是宋代摹本之一。此图虽不及《洛神赋图》有名,也 不及《洛神赋图》更具代表性,但在风格特征上仍凸 现出顾恺之的千古一绝。这幅图描绘的是古代文人学 士制琴的场景。由于没有具体的历史故事背景,也没 有相关的文字说明,因此很可能是脱离文字的故事性 而强调人物的各自特征。从画面上看,也确实难以找 到故事发生的连贯性和时间的迁移性特点,只是呈现 一个制作场面。各人制作的工艺虽有个同,但从画面 的空间布局上看,工艺流程的先后次序不明显,而且 人物之间的关系也缺乏确定性与连续性。在古代的长 卷人物画中,通常都注重故事的敷演,表达一定的伦 理道德观念。此画恰在这一点上忽略不计。此画在人 物的神态表现上是颇为传神的。如右上角的一文土独 坐于一长方席上,右手食指尖在木架丝线的中部轻轻 地拨动,其目光下注却又不驻于何物,整个脸部呈全 神贯注倾听状,这正是调定音律时所特有的表情神态, 此态可谓传神矣
《女史箴图》高24.8厘米,长348.2厘米,横卷。
洛神赋图卷(摹本局部) 顾恺之 东晋
《洛神赋》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根据曹植的《洛神赋》而 创作的。它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通过对人物情感及 动态的描绘,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思 恋,具有强烈的神话气氛和浪漫主义色彩。画中的 洛神,凌波飘飘、含情脉脉,生动传神。画面气氛 则悱恻缠绵。这正是曹植赋中“悦其淑美兮心振荡” 的境界。画卷分为三部分:一、惊艳;二、陈情; 三、湝世。整个画面人物个性鲜明,顾盼生姿。在 不同的时空中,人物自然地交替、重叠、变换、疏 密安排相宜。作为背景的山川景物,其描绘巧妙地 推
《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摹本局部) 顾恺之 东晋
《则为规劝之意。那时 候,西晋皇帝昏庸无能,贾后耍阴谋,专朝政,引 起宗室诸王不满。张华作《女史箴》,用韵文形式, 以女史的口气写宫廷规箴。规劝教育宫廷中妇女遵 循封建道德,宣扬对主当忠,对神当敬,对夫当从 的女性箴条。被当时奉为“苦口陈箴、庄言警世” 的名篇。同时,也列举历史故事来讽喻放荡而堕落 的贾后。才华横溢的画家顾恺之便将此名篇分段, 一段一段画成画,并将相在箴文题于画侧,中国历 史上的旷世名作《女史箴图》由此问世。
返回主目录
第四章 南北交融、东西并汇
——魏晋南北朝美术
返回主目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佛教美术 第三节 人物画的新发展 第四节 山水画的兴起 第五节 南朝陵墓雕塑 第六节 工艺美术
返回主目录 返回节目录
第一节 概述
汉末以来剧烈的社会动荡与变革,引起了社会思想的深刻变 化。独尊儒术的局面终被打破,各家思想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佛教在这特定的历史时期极度兴盛;长期被冷落的老庄思想 也被士族文人视为新的精神支柱。佛教的发展和魏晋玄学的 兴起,对这个时代的美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产生了极为深刻的 影响。
《女史箴图》 此图仍足顾恺之的一幅仕女画卷,为宋人摹本。与《女史箴图》一样,
内容表述了儒家的道德思想,抨击贾氏皇后的不检点行为。仕女的形象 也近似《女史箴图》。其技法古朴,笔墨细腻,画中人物情态各异。虽 线描敷彩,稍觉浮薄,但从图卷的人物形象动态、构图及表现风格上看, 似是以魏晋之际的手笔为根据而摹写的作品。摹写痕迹颇为明显,但并 非粗制滥造,确是一个好底本,非苏州片子所能。宋代版画插图本《列 女传》曾经清阮元翻刻,其每页上端的插图人物动态都与此图相似,但 增加了背景,标为顾恺之图。这一插图与这一画卷相比较,至少可以看 出魏晋时期绘画艺术的一部分面貌。与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洛神赋 图》相比较,此卷更能体现顾恺之的艺术风格,得其风范独多,古朴之 气迎面而来。行笔流畅,人物面部、手臂等处的勾画亦能细处求工,但 略显雍容。顾恺之的原作散佚已久,今能看到忠实于原作的宋人摹本, 已是非常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