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的发展_刘华丽
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的发展_刘华丽
!" 西方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及其意义
社会工作在西方的发展是先有实践再有理论, 故社会 工作 教 育 是 较 为 晚 出 的 。在 早 期 慈 善 救 助 的 基 础 上 , 渐渐 发展起有组织慈善服务机构以及受薪的社会工作者, 此 时, 服务的内容日趋复杂, 也 更 具 连 贯 性 。于 是 , 社会工作 由济贫院和英国 教 育 应 运 而 生 。 先 是 英 格 兰 在 !#$% 年 , 慈 善 组 织 会 社 协 会 合 作 设 立 了 一 个 两 年 制 的“ 慈 善 训 对当时受薪 练 ”学 校 ; 继 而 !$#$ 美 国 纽 约 慈 善 学 院 成 立 , 的 “ 慈 善 访 问 员 ”进 行 专 业 培 训 。 同 期 , 荷 兰 也 成立阿姆 斯丹社会学院, 开设两年制的的社会工作课程。此后, 社会
( )* (
社会学与社会工作
( ! )社会福利政策与服务: 教导学生有关社会福利政 策的影响因素及其政治、 组织过程, 强调政策制订、 执行、 评 价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帮助学生掌握从评估到结案 ( " )社会工作实施方法: 的过程与技巧; 帮助学生了解与运用科学与分析的方法 ( # )研 究 : 以建立知识, 进而探索社会工作实施理论, 并自行评价服 务成效; 帮助学生通过实习以整合课程知识进 ( $ )实地学习: 入实务领域 % &’ 。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在 !((& 年年会中,规定了社 会工作 专 业 ( 本 科 )课 程 设 置 的 八 门 已 定 主 干 课 程 , 即: 社 会工作 导 论 、 社会学概论、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社会个案工 作、 小组 ( 群体)工作、 社区工作、 社会行政 ( 社会政策)、 社 会保障。 另有两门拟加课程, 即: 社会心理学、 中国社会福利 思想史 ( 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福利思想)。其中括号内的课 程可代替前面课程。协会还强调不少于 #(( 小时的专业实 习。 我们现行教育层次主要以大专、 本科为主, 近年也有 不少中专与职校, 开设此类课程。 研究生的教育还只是在少 数院校挂靠于社会学方向下。目前内地开设的社会工作专 业课程普遍存在问题,不少院校连这八门课程也开不全或 开得不专业。实务课程的开设只在传统的几个方面,如老 人、 妇女、 青少年方面, 其他如学校社工、 医疗社工精神卫生 等方面都属空白。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相对成熟的院 校, 所教授课程难以具体而微, 多停留于概念与形式的介绍 中, 这与内地社会工作发展程度有关。 我国内地社会工作教 育起步较晚, 目前尚处在专业形成阶段, 在师资、 教材、 社会 资源、 社会政策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限制。 师资方面是首当其冲的问题。 现在兴建与社会工作相 关专业的学校较多,但社会工作界接受研究生教育的人很 少, 所以, 一些大中专院校多招收本科生为教师。而大学的 教师学历要求高, 基本上只能由其他专业转入。其中, 有的 接受了一些较简单的培训,只有极少数的教师接受了专业 的正规再教育。 这些教师基本上没有实务经验, 自身对社会 工作专业的理解、 接受也有待时日, 自然难以开出深入而丰 富课程。 其次, 教材基本自西方, 与本土的文化、 专业水平及 现行的制度存在相当距离, 学生的感受是与现实脱节。 事实 也是如此,与社会工作相应或相关机构沿用的是传统的行 政与经验手法, 民众对专业的了解与接纳还很不够。 在学院 教育与当下经验,西方理念与传统习俗间有着很大的空间 需要弥合。 这是一个必然的阶段, 每个国家的社会工作教育发展 都经过了一个类似的阶段。 关键是如何更快、 更好地走向成 熟。当前, 我们需要多渠道的开展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训, 对现有的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种 实务工作, 提高自身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同时, 吸纳社
但笔 者 认 为 , 如改为自助助人, 助人自助, 再自助助人更为 理想。在此循环链中, 首要的一环是社会工作者要实现自 助, 成为一个健全人格者。这样, 他才能去助人使之实现 自助, 甚至影响此案主自助的程度至他也能去助人。但每 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许多盲点与弱点, 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 从对未来社会工作者的培养入手, 使其经验到自身的省觉 与改变, 处理个人的负面因素, 从而为将来的工作立下良 好根基。 二、 如何发展社会工作教育 社会工作教育的实施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论述, 即课程 教育、价值教育与实习教育。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 的, 共同承载着专业教育的期望, 促进着社会工作的发展。 其中,课程教育主要侧重于向学生灌输各种理论、经验知 识,实习教育则帮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强对专业理论 与价值的理解与反思, 并从中掌握一定的技巧。 价值教育虽 无独立的设置, 但却需贯穿于社会工作教育的始终。 如果没 有价值关怀, 知识与技巧再丰富都会显得苍白而乏力, 甚至 给服务对象带来的不是益处, 而是伤害。所以, 成功的专业 教育离不开对价值的关注。
更 工作教育在许多大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到 &’ 、 () 年代, 是得到 迅 猛 发 展 , 并建立起从大专、 本科、 硕士至博士不同 层次的教育体系。 有赖于社会工作教育与实践的发展, 个案方法、 团体 方法、 社区方法相继确立, 其理论体系与专业权威也逐步获 美国阿拉巴马州规定: 地方福利工作 得社会认可。!$*+ 年, 监督人员必须大学毕业,且有 % 年社会工作教学或实际经 验。 !$(& 年纽约州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证照领取制 度 , 主要以专业教育和实际经验为认证的依凭,这标志社会开 始接纳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角色。现今采纳社会工作制的国 家对社会工作者都有相关专业教育的要求,在美国只有经 过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认证合格的社会工作教育才被认可, 而专业执照的证明则由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提供。 从此, 社 会工作者不再以中上阶层的妇女、 有爱心的牧师、 热衷公益 的政界人士等形象出现,而是由受过社会工作教育的专业 人士组成。 纵观西方社会工作的历史, 可以看出教育在社会工作 专业化与职业化的步伐中占有重要地位。正是基于专业教 育, 社会工作者获得专业的知识、 技巧, 并培养起相应的价 值, 以树立职业与专业形象的。此外, 专业教育也成为社会 工作者职位晋升的重要依据。 社会工作教育如同一个枢纽, 以社会工作系学生为载体, 传输着社会工作的理念、 价值与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有着与西方不同的特点, 西方 是先有实践再有理论, 中国则是先从理论始, 再带动实践的 展开, 这就意味着, 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中 起着先导作用。 对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国社会工作来说, 社会 工作教育也因而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 成立社会工作专业 的院校非常之多, 但问题也很大。基于此, 本文将厘清社会 工作教育的涵义, 并重溯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进而 分析如何发展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问题。虽然社会工作在中 国已走过十几载,但一些基本问题并未过去,它们仍将存 在, 也仍需探讨。 一、 社会工作教育的涵义
!" 社会工作教育的内涵
那么, 什么是社会工作教育呢?中国社会工作界从几 个方面对它作了如下界定,认为社会工作教育是将社会工 作专业理论和专业价值观通过学生成长进行整合的过程; 是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动将不可直接操作的理 论转化为能够作用于实践过程的专业方法和专业技能的过 程, 并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和训练, 使之得以在社会工作专业 实践中应用; 是训练学生接受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 将专业 价值内化为其个人的价值观的过程;是通过教育学生去帮 助其他有需要的人进而获得个人成长的过程。这个概念突 显了社会工作教育的特性, 具体如下: 技巧的传递过程。社 ( # )社会工作教育是专业知识、 会工作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 凭着一股热情与爱心, 不一定 能解决案主的问题; 凭着日常的生活经验, 也不足以应付现 在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专业的知识与技巧是社会工作实 践中积累发展出来的概念性知识,而社会工作教育则是此 概念性知识传递的渠道。 有了专业的教育与训练, 学习者可 以承继前人的知识与技巧, 避免经验的重复与不断地试误, 从而成为更有效的社会工作者, 以尽可能地保障案主权益。 社 ( ! )社会工作教育是专业价值培养与塑造的过程。 会工作专业有其独特性, 因其处理的是与人相关的问题, 所 运用的知识与技巧往往具有相应的价值取向。 同时, 社会工 作以助人为目标, 也赋予专业鲜明的价值属性。正因为此, 社会工作教育始终要关注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这不仅要教 之以价值需求与伦理规范, 更要通过实际的反思与运用, 使 之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与修养。 此外, 还要注意专业价值与知 识、 技巧的整合, 从而在服务案主的过程中, 恰切地达到助 人的效果。 其理论要致力于应 ( $ )社会工作教育以实践为目标, 用。与其 它 专 业 或 学 科 不 同 , 社会工作的目标不在建构理 论, 而在改善个体与其环境的互动, 增进个体的社会适应 能力。所以, 社会工作虽然也强调理论的作用, 但理论的 应用是更为根本的。价值也如是,仅停留于头脑是无益 的, 而要能践行于实务工作中。所以, 社会工作尤以实践 为教育的目标与致力方向。在课程中, 实务占有很大的比 重, 即便课程教育也注重案例讲解与实际应用。这与社会 工作的助人目标相关,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工作需要理 论, 但它更是一种行动。 注重全人教育。社会 ( % )社会工作教育以学生为本, 工作是助人的专业与职业, 因而我们常有助人自助的口号。
, 收稿日期 - *))&2)+2)&
女, 博士,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讲师。 , 作者简介 - 刘华丽,
! ""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
技巧, 使社会工作专业获得发展; 同时也推动着社会工作职 业的步伐。很难设想, 没有专业教育, 社会工作者如何能脱 离早期的慈善与义务形象,并立足于律师、医师等行业之 林。 也很难设想, 没有专业教育, 社会工作者何以代代传承, 相以为继。尤其在社会工作的制度化、 职业化、 专业化已基 本确立的今天, 为专业生存的奋斗已成为历史, 教育的意义 更成为专业发展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