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移动云计算的服务模式和主要特点

论移动云计算的服务模式和主要特点

论移动云计算的服务模式和主要特点摘要:云计算并不是一项单一的技术,也不是一系列技术的组合,它的核心理念是实现按需服务,既能够使用户通过网络这种媒介,按照自己所需要的、易于日后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基础设施、平台、应用等资源的一种服务。

相关数据显示:从2010年开始,中国云计算服务市场的规模,每年以90%的速率增长,因此在众多it从业者眼中,云计算已经被誉为中国网络的未来。

近年来,云计算的发展已经不仅局限于pc客户端,而是把发展目光放得更为长远。

随着移动网络日益走进我们的生活,以移动终端为代表的移动云服务步入发展快车道,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可以说,移动云计算正逐渐步入我们的生活,成为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关键词:云计算;移动云计算;服务模式;主要特点中图分类号:tp39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3-0000-02在众多专业人士眼中,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移动云计算的腾飞注入了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特别是近几年来,移动互联网进入了3g网络时代,3g网络的广泛应用和普及,更是助推移动云计算快速发展,驶入云计算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目前,从日常的日程安排到邮件收发,从工作派遣到流程的梳理,与企业管理相关的服务和商业领域常见的商务应用,以及个人用户通过移动网络连接实现的网上支付、网上购物、娱乐等功能,都可以通过移动云计算得到广泛应用。

1 云计算与移动云计算提及云计算,不得不提网络,因为“云”的形象常常用来表示互联网。

云计算的本意,指的是通过互联网提供计算能力。

而移动云计算,单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将云计算和移动网联网技术合并在一起。

或者换一种更为通俗的说法来讲,就是移动网络中的云计算。

在中国,尽管云计算这个词语和移动网络这个词语都如日中天,但是移动云计算还尚属于一个新生代词语。

可以说,2009年之前,它还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概念,但是2009年ibm的一份研究报告,引发了全球业内人士对它的关注。

但是真正区分云计算和移动云计算的特点,我们必须对二者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期通过解读来明确二者的特点。

移动互联网,也就是以手持设备为工具,通过无线方式接入的互联网。

而手持设备作为一种工具,其与电脑相比,不管是从cpu 的处理速率还是内在的存储空间,甚至是屏幕和续航能力相比,都存在着千差万别。

而“云端”作为云计算最大的一种优势,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存储空间和计算能力的问题,这也恰恰为弥补手持终端设备的劣势和不足,奠定了良好的条件。

正因为此,手持终端的特殊性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的差别,而且从另外一个侧面看,也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移动云计算和云计算的差异。

不仅如此,移动云计算的另一个优点和特性,是其能够为手持设备提供个性化服务。

众所周知,当前,对于市场上主流的手持设备来讲,操作系统没有实现统一的平台,不同的厂家采用不同的操作系统,仅是大家熟知的就有塞班、安卓、iphone等等,各个系统还存在多种不同的版本。

而且,为了实行自我保护,在一些手持设备上,很多厂家还设置了特有的定制服务。

而这个过程,正是需要将大量的数据处理放在“云端”进行,按照云计算的模式来实现。

手持设备的电池和网络流量问题,始终是让使用者头疼的一个重要问题。

而移动云计算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个瓶颈问题,只需要对“云端”进行优化,就可以实现。

而在具体操作上,仅仅是将手持设备和“云端”数据进行交换的频率与数据量进行了降低,就达到了减少电池消耗和降低流量损耗的目的。

实现好的推送技术,移动云计算也是制胜法宝。

在依托移动云计算开放的技术接口的基础上,越来越多专注于提供推送服务的提供商开始出现,并取得了成功。

2009年,中国国内的各大移动网络运营商纷纷斩获3g牌照。

因此,在业内人士眼中,2009年,也成为中国3g时代的元年。

也正是以此为契机,移动互联网这一新兴的传播媒体,引领中国互联网时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项技术,“移动云计算”也横空出世,并迅速传播流行起来。

在这种背景下,以移动云计算为基础进行的各种无线互联网的服务,也融入到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

由此不难看出,人们大量使用无线互联网各类服务的同时,也将随之带来技术发展的推动。

正因为此,“移动云计算”也将日益流行起来,并不断的发展,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机遇所在。

2 移动云计算的服务模式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伴随着中国移动网络的迅猛发展,云计算这种模式已经不限于在pc上使用,而是将服务拓展到了手机等移动终端。

从刚才分析云计算的定义来看,移动云计算顾名思义,指的是通过移动网络这种媒介,按照自己所需要的,易于拓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基础设施、平台、应用等资源的一种服务。

在笔者看来,移动云计算主要表现为三种服务模式。

一种是通过移动设备接入云,一种服务模式为微云,而第三种服务模式则是通过云端为移动设备增效。

一般来讲,存储、计算和操作显示,是通常情况下计算机提供服务常常涉及的三个主要部分。

而利用多个高性能的机器,对上述三部分的其中一部分进行计算,正是云计算的功能。

正是基于这种对任务的分配,笔者界定出三种服务模式。

2.1 通过移动设备接入云通过移动设备接入云端提供的各种saas(软件即服务)。

对于这种服务模式,相信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案例,当属苹果公司为用户量身打造的icloud、移动搜索服务,以及人们熟知的谷歌邮箱、谷歌地图等软件服务。

而这些服务的共同点是为客户提供数据存储和同步的服务,但从这点来看,在很多人眼中单纯地将移动云计算定义成saas,是非常片面的。

实际上,不仅仅限于此,与这些服务相关的各种数据处理也是在云端进行的。

而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始终贯穿于服务的全过程。

很多人士会产生疑问,云端的智能接入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顺利实现的。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实现此点并不是一件难事。

可以通过两种渠道。

一种是实现按需网络连接,即通过大范围的无线接入技术支持的异构数据进行访问。

另一种方式是通过终端的环境配置、网络节点,或用户端的感测器,减少无线资源的浪费并高效管理无线接入端的分配。

2.2 云端为移动设备增效资源受限是移动设备资源的一大缺陷,而弥补这个缺陷的重要方面,就是将设备端在行的数据存储任务和计算任务迁移到云端进行,这样一来,对于需要进行数据存储和处理的手机应用来说,进一步扩展了渠道,把原本由手机进行的数据存储和处理功能移动到云端进行实现,解决了制约移动设备存储功能的瓶颈问题,不仅使客户端在语音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等方面的识别能力大幅度提高,还进一步提升了客户端在学习、计划和决策方面的甄别水平。

而我们平时所见的利用移动终端对环境实施实时监测,正是采用的云增效模式,而这项功能起源于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

小云作为一种应用,也是一种常见的云端为移动设备增效的应用。

小云的设计理念,就是把移动设备上的计算任务,转移到了同处一个局域网内的服务器上。

很多人对小云在局域网内的充当的角色产生疑问,其实,在这个过程里为用户提供计算服务的基础设施正是小云。

小云所持有的数据装载量大、传输速率高的优点,使其与互联网云服务相比,可以减小用户响应时间,所以备受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青睐。

不仅于此,最为关键的是小云还可以利用虚拟化技术,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对云端基础设施进行定制服务,所以大有市场。

2.3 微云微云是利用手持终端设备的资源,从而提供一种虚拟的移动云。

通过采用这种模式,手持移动终端转化为云服务硬件的全部或者是一部分。

这样的优点在于,不需要云端接入互联网,或者没有中央服务器,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服务依然可以进行。

微云这种服务模式,主要采用两种应用:第一种是传感数据应用。

这种应用主要表现为,智能手机通过自身搭载的传感器对各类数据进行采集,在采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数据,通过分析处理为搭载的应用提供查询服务。

日常生活中,我们得到的交通状况显示信息,就是通过身处不同位置的用户,利用手机自带的地理位置定位和所处地段交通情况,由微云进行数据分析,从而进行预测分析的一种应用。

第二种则是多媒体社交应用。

这一类更容易理解,这类应用的数据采集,主要是通过手机的话筒、摄像头所摄录到的影音文件进行统计。

打个比方说,就是用户输入一张图片或者一段音频、视频,应用从多个用户手机中寻找与用户输入内容最为匹配的文件。

3 移动云计算的发展前景和挑战依笔者看来,移动云计算应用普及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伴随云计算和移动计算相互结合而增加的复杂性。

移动设备作为一种信息传输设备,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必将面临较高的隐私和安全风险。

因此,对于移动云计算这种技术来讲,如何正确保证客户的安全和隐私问题,是各项技术难题的重中之重。

怎样才能在云服务提供商和移动设备用户之间,利用移动云计算技术建立充分的信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而且,移动设备因为各种原因,常常居于一种漫游状态,而在网络漫游时,服务提供商如何确保隐私信息的安全性,更是必须引起重视和思考的问题,如果能够及时地建立一种移动设备接入云计算的标准,也可以有有效保护移动终端的安全性。

而牵涉到弹性应用,也可能会带来一些相关问题的产生。

比如说:移动设备在本地和云端之间资源进行无缝对接时,如何保证能够随时随地实现?再举例来说明:在云端平台和本地设备之间如何分配功能和数据资源?据相关机构预测,今后几年,移动云计算的市场需求将越来越凸显,直至成为it业的平台选择,引发规模经济的产生。

也有相关机构通过统计预知,到2014年年底,移动云计算很可能成为一种具有支配性的应用开发战略,近3亿客户会通过移动设备应用云计算,而这带来的规模经济将达到超过50亿美元收入。

这只是直接效益,随之产生的移动云计算的各类工具、模型、解决方案等设备采购,还将带来数万亿元的效益。

总之,随着移动运营商与it企业合作的频繁,随着更多的用户进入移动云计算领域,随着用户对云计算认知的普及和信任感的增强,移动云计算一定会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1]杨德鹏,郎为民,李虎生.云计算服务模型研究[j].电信快报,2011(11).[2]房秉毅,张云勇,陈清金.云计算环境下统一saas平台[j].电信网技术,2011(05).[3]saas服务型软件的内涵[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1(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