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悲鸿精神以美育人
——有关中学阶段公民教育与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如果将公民教育定位为人一生的教育的话,那么学生在校求学期间就应该是接受公民教育最集中和最澄净的阶段。
因为只有在这里,学生能够有一段并不算太短的时间专注于学习知识,也只有在这里,老师、教室以及各类活动等构成了目标最明确的教育环境,那就是培养学生做合格的公民,为他们今后进入社会做充分的人格准备和知识储备。
每所校园都承载着相应的校园文化,有的优雅宁静,有的活跃思辨,有的深沉,有的浪漫,校园区别于社会,它的文化氛围是物质和精神共同打造的小生态环境,它不会随着外围的变化而漂移,校园文化的特色和精华会通过时间的积累被越来越深刻地彰显出来,它对一代一代生活在这里的学生传达着一种独一无二的情感,并通过教师的力量将这种情感传递。
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它既是传递情感的感性驱动力,又是引导学生精神和思维走向的理性空间,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徐悲鸿中学的校园文化因美而诞生,徐悲鸿中学因美而存在。
美源于自然,源于生活,美需要人的内涵支撑,需要人巧手创造。
在公民教育中,我校从美的教育入手,用对美的理解与追求培养学生成为他们心目中期待的那个自己。
我们通过对美的塑造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责任感,有良知,有公德心和热爱生活的公民。
也许懂得审美只是公民素质中的一个方面,但是对美的追求和审度是不断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懂得分辨美丑便能够懂得主动分辨正义与邪恶,分辨勤奋与懒惰,分辨担当与逃避。
在进行公民教育与打造校园文化的不断探索之中,我们把公民教育融入校园审美的三个方面,首先通过传达美源于内涵的理念,使学生在学校接受文化课和专业课训练的同时,了解校史和大师事迹,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身素质,完成追求美的自我打造过程。
其次,美源于生活,徐悲鸿中学用特色校园活动和校本课程的机会向学生展示追寻美的途径——热爱生活,创造生活。
最后,美的概念被诠释为一种回馈行为,得诸于自然,还诸于自然,无论对生活,对人还是对自
然来说,最美的都是奉献,都是给予。
一、美源于内心,学习大师的爱国精神,打造追寻美的艺术品格
“悲鸿的人格我们的人生”学习悲鸿精神主题系列活动围绕打造人的内涵开展。
徐悲鸿精神体现在艺术上追求真、善、美,反对假、丑、恶,在精神上,他提倡艺术为人生,他将自己的艺术事业与国家民族的利益、荣辱自觉地联系在一起,原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曾在我校开学典礼上说:“徐悲鸿精神是最美的”。
这种美是优秀的品格,因此进入到徐悲鸿中学的学生都要经过这个精神的洗礼,因此“了解悲鸿事迹、学习悲鸿精神、继承悲鸿事业”的系列活动会贯穿每一届悲鸿学子在校求学的始终。
分别是:读《徐悲鸿一生》一书;观看徐悲鸿专题纪录片;听廖静文先生讲悲鸿人生;清明节为悲鸿大师扫墓活动;参观徐悲鸿纪念馆;召开学习悲鸿精神为主题的班会。
目的是让学生像大师那样作画、像大师那样做人。
我校是一所以徐悲鸿大师的名字命名的学校,我们希望在这里学习的学生都能够拥有那种宽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因此,大师的事迹是始终闪耀在校园中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构成了悲鸿中学校园文化最重要的根基,那就是悲鸿大师“精、勤、诚、毅、求美、求真”的精神。
学生被期待着都能够在艺术校园中萌发对美的热爱与追求,他们通过系列活动了解徐悲鸿的一生,了解艺术人生的最美的价值所在。
例如“清明节祭扫悲鸿大师墓”活动我们已经连续开展十几年。
清明时节,优秀学生代表徒步来到位于八宝山烈士陵园徐悲鸿大师的墓前隆重集会。
清扫墓碑,献花,默哀,全体新团员庄严宣誓。
对于学生来说,站立在墓碑前的一刻会从内心生出敬意,默哀和宣誓的仪式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
在学习精神之美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比大师的成长环境和自己的成长环境认识到,他们已经拥有了太多这个时代给予他们的前人创造给他们的东西,应该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应该懂得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参观徐悲鸿纪念馆,在浓缩了大师一生经历的地方通过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感受,用了解生平和生命故事来塑造一个绘画大师在心中的形象。
通过对徐悲鸿的了解,学生三年在校期间是带着对艺术的理解画画,带着对先人的崇敬求学,他们会真切感受到在徐悲鸿中学的时光正是追随着大师的脚步在踏入艺术殿
堂,这使得他们对校园产生信任,产生眷恋,大师的事迹和精神在这所艺术校园里是一种归属感。
校园文化以对艺术求真为基点,以爱国情怀为升华。
二、美,源于生活,用美创造生活,创造美的生活
一系列由校本课程推动的校园创作活动打造了生活之美。
学校充分调动美术专业学生的积极性,以专业课和实践活动为抓手,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了美来源于生活、处处创造美丽生活的概念,用学生实践活动使学生成为创造校园文化的人,让每一届学生所创造的东西成为校园特征留给未来,让他们自己成为创造历史的人,这使学生尤为珍惜他们所创造的文化,并愿意为之不断努力付出。
中国传统节日时画灯笼,活动以“环保与自然”为主题,作品完成后会悬挂于校园内外,装点校园。
通过彩绘灯笼,学生在校园内营造了一种浓郁的中国传统节日气氛,这种美是文化之美。
经过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学校36块“无人关注”的厕所门“整容易妆”。
原本普普通通的木板改头换面,成为一张张画作,更办成了一次小小的展览。
考虑整体空间布局的统一,考虑艺术装饰手法的多样,考虑画板的防水性,学校精心设计了门板的装饰内容和材料,学生们用丙烯绘制了民间剪纸,国画、油画、动漫、涂鸦等图样,每位同学都享受着付出带来的快乐。
在描绘的过程中,同学们的自信心不断提升,创造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这次活动鼓励学生试着运用所学的绘画手段来美化生活环境,通过齐心合力,发扬各人所长,使装点和美化校园的举动最终得以实现。
艺术美化生活。
生活的忙碌往往让人无暇顾及身边一切美的可能。
下次如厕且停留一秒,选择开启一扇喜欢的门吧。
这种美是发现之美。
将学生所学到的一切与艺术有关的知识与本领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是我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
校园文化离不开学生的亲身参与,学生的空间应该交由学生自己来打造,绘制学生活动中心——梵高吧台,正是这一目标的有力体现。
学生们将艺术大师梵高的著作《夜空》变为现实,用立体创作的方式,绘制了一间供学生开展活动的空间,起名为“梵高吧台”。
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不断体会着沟通与合作,并共同为学校的美好环境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学生们在活动中受益匪浅。
这种美是品味之美。
我们还鼓励学生用绘画装点宿舍,学习墙画技术,彩绘校园墙壁,用爱美之
心装扮生活空间,不断用学到的本领装点校园。
三、美,得诸于自然,还诸于自然
校园文化的深层次追求是把校园文化的精髓带入社会生活,让学生将他们从校园文化中汲取的养分作为他们为人处事的风格,为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和优秀的社会人打下基础。
通过对美的深层次挖掘不难领悟,真正的美是自然天成的,人类一切美的灵感都来源于自然,投身艺术的人一定要认清这一点,才能够不断从周围世界汲取灵感,也才能够让自己的设计和今后的工作更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服务于社会。
最美的东西应该回归到自然中,在保护自然中让美得以延续。
环境教育因此成为我校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环境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获得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环境态度和环境审美情感。
“以物易物低碳生活——环保是无上的爱”系列环保低碳活动已经全面展开。
首先指导学生组成低碳研究小组,查阅有关低碳的书籍,设计制作低碳调查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学生干部动手设计宣传海报。
其次召开大型宣传会,会场上除了展示宣传海报外,学生干部向参观者发放自己搜集来的用废纸印制的低碳环保小窍门,随后是全校师生的签字仪式。
11月份学校举办了“以物易物大卖场”活动,这是一次以低碳和环保为主题的全校性的公民教育活动,同时也是一次悲鸿学生艺术作品拍卖会。
再生铅笔、环保便签本、大桶颜料、调色盘、《徐悲鸿一生》、《西方艺术史》等艺术书籍,还有学生课堂内外的创作——陶艺、绘画作品以及各种材质的设计作品都在此次活动中发挥作用。
大卖场以易拉罐、塑料瓶及废旧电池为交换媒介,只要参与者收集一些废旧塑料饮料瓶、易拉罐、废旧电池等,就能在大卖场交易当天换到自己心仪的物品,不同的作品上将标注不同的废品换取数量。
当天的活动进行不到30分钟,学生就已经用近1500个易拉罐、塑料瓶和80多枚废旧电池换掉了全部的物品。
大卖场交易的同时还设置捐赠中心。
学校将换取来的部分易拉罐塑料瓶用作学生艺术创作原材料——瓶盖艺术以及软陶笔筒,其余大部分变卖后捐至中国红十字会,作为悲鸿学子支持公益事业的善款。
这是环境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一次尝试,通过实践参与,使学生在环境中获得生动、直观的感性知识,但又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事实描述。
学生是活动的主角,他们既是分类回收环节中的收集者,又是交换活动中艺术作品
的创作者,他们自行制作的软陶作品和他们利用废旧物品再创作的艺术作品都在这次活动中得到展示,激发了学生参与环保同时参与艺术创作的热情。
由此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获得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环境态度和环境审美情感。
总体上,校园文化建设非一日之功,公民教育也不是一笔写就的,在长期的教育探索中,作为艺术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始终在探寻一种途径,那就是能够让学生在纯洁校园中获得真知和智慧的途径。
我们将文化融进教育过程,以美育人,将美融进校园文化,将爱融进学生心灵。
北京市徐悲鸿中学王添媛
201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