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练习
一、第二、三段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
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传统诗文描写秋景的意境一般是怎样的?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之有什么不同?(用语文本做)
二、分别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先观点后分析(写在语文本上)
三、读下面对联,完成练习。
清代窦垿所撰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请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疆。
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①“一楼何奇”中的“楼”具体指的应该是()岳阳楼
A.鹳鹊楼B.岳阳楼 C.滕王阁D.黄鹤楼
②“两字关情”中的“两字”指的是() “忧”和“乐”
A.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一诗中说到的“千”、“一”。
B.王勃在《滕王阁序》诗中说到的“老”、“穷”。
C.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说的“忧”、“乐”。
D.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提到的“愁”、“愈”。
③这副对联的内容丰富,归纳上下联的主要意思正确的应该是( D )
A.上联写楼的史实,下联写作者的感慨。
B.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洞庭湖的位置。
1
C.上联写楼的传说,下联写湖光景色。
D.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洞庭湖的风景大观作者的感慨。
2、阅读下面三首唐诗,完成诗后题目。
滕王阁诗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①从三首诗中各找出一句与“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同属主谓结构的对偶句:王诗:
崔诗:
杜诗:
2
②理解三诗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要简述理由):
从诗的格律形式来看,三诗有何共同之处?三首是都是律诗,也就是诗的内容有八句,滕王阁诗与黄鹤楼是七言律诗,登岳阳楼是五言律诗
从诗的立意内容来看,哪两首更为接近?因为都表达出了物是人亡、繁华不再的感慨。
从诗的主题来看,哪一首更切近现实?写出了自己的贫病交加和国家战乱的忧患。
你比较喜欢哪一首,理由何在?
③《滕王阁诗》颔联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体会颈联中“日悠悠”“几度秋”所蕴涵的诗人的感情?
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诗人用“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
“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灵动感,。
一俯一仰,一高一低,错落有致,紧承首联,营造了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
空间描写转为时间描写,诗人以博大永恒的景象衬托了人生的短暂,抒发了珍惜光阴、积极进取的感情。
赏析:滕王阁,是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修建的,旧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之滨。
高宗时,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此阁,并于重阳节,在滕王阁上宴请群僚和贵宾。
王勃南下探亲,路过这里,也参加盛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诗。
律诗的基本章法是:四句为一层,前后共两层。
前四句描写滕王阁目前的形势,暗含着今昔的对比。
第一句写滕王阁的外形和地理位置。
滕王阁高耸入云,面临着江水,所以阁中的人可以据此眺望远山、欣赏秀水。
滕王阁的形势是这样的好,可如今阁中有谁来欣赏呢?
第二句一转,描写滕王阁的冷清萧落,“罢”即“停止、结束”,“玉鸾”指舞女身上的饰物,欢歌艳舞、玉响鸾(銮)鸣的景象已不复存在,这一句暗含着对比,诗句描写目前的情景,却让读者不禁联想到过去那歌起舞动、玉鸾和鸣的热闹繁盛的情景。
3
第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进一步描写滕王阁的冷清寂寞。
雕着精美图画的梁木、用玉做成的门帘朝朝暮暮和南浦的云西山的雨为伴。
这两句依然暗含着对比,过去,雕梁画栋的楼阁有王子的居住更显其气势,珠帘有玉面相衬更显其温婉高贵,可如今人去楼空,一派苍凉。
后四句抒发生命短暂、繁华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
读过苏轼《赤壁赋》的读者不禁会想起其中的句子“(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是诗人消极心绪的流露。
此处抒情手法极妙,不仅有前四句之景为情做铺垫,还有“闲云潭影日悠悠”“槛外长江空自流”之景与情的完美融合。
这样,情感就是饱满的、浓厚的、真实可感的,让读者不得不沉浸于其中与诗人共伤悲。
第五六句,“闲云潭影”写出了滕王阁的落寞空寂,“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写岁月之久长与流逝之匆促,很自然地让人想到建阁的人。
最后两句抒发“阁中帝子今何在”的感慨,“槛外长江空自流”把人的目光牵引到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把人的思绪带领到了更加纵深的历史。
长江不停地无情地流动,时间冷漠地永恒地流逝,历史上无论多么辉煌显赫的生命,都注定凄惨地悄然地逝去。
“空”把悲伤之情感抒发到了极致,把消沉之思绪凝结到了顶点,荣华富贵为空,功名利禄为空,情爱道义亦为空。
四、课文佳句情景活用一。
根据自己对文句的理解,为设定的情境选择引文。
(第五段)
①你的遭遇令人同情,但是,志士能人“,”者多矣,“______ _,___ _ ”,“”“”又何必怨天尤人呢?
②有人觉得自己就这样的基础,要想将来学有所成不太可能,不如趁早解放自己。
错矣,“_______ ,;,”,只要努力,一切都来得及。
③胜者诚可敬,失败者亦未必可悲。
周恩来有诗曰,“难酬蹈海亦英雄”;王勃有句云,“”:这些诗句说明,英雄是成功者的奖品,更是坚毅者的封号。
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人在环境面前也不是无能为力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
”就是最有力的说明。
⑤《茶馆》里的崔久峰,从先前慷慨激昂的国会议员,到后来成为只能“修持、忏悔”的佛教信徒,让人想起_______ ,想起他的“_____ _ ”。
4
附答案:
1、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
2、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未晚。
3、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4、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5、阮籍,穷途之哭。
五、课文佳句情景活用二
①去年4月,沪苏浙皖语文圆桌会议在杭州中学举行,500余人出席,虽不敢说“
”,但与会者大多是三省一市语文教学第一线的佼佼者。
②校长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他说:“今天,是我们五中的盛大节日,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政府官员,有专家学者,有教学第一线的精英人物,真可谓‘’,‘’。
”
③殷老师讲话,不徐不疾,如歌如诵,或引经据典,或诗意阐发,大有“”之势,听者无不赞叹。
④“,”,期中考试后一天晚餐后,夕阳西下,班主任刘老师带着我们3班同学登上了惠亭山顶。
水瘦山寒,“,”——好一幅深秋图啊!远望群山,“,”,如水墨画垂天而挂。
刘老师还带来了县政府有关环惠亭水库建设规划图,这个构想真漂亮!我们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依山旁水建筑图象:“。
”
我们“,”,刘老师却催促下山了。
我们恋恋不舍走向惠水湖堤,湖中一条小船惊起了一群水鸟,我们仿佛走入了王勃《腾王阁序》中“
”的美妙意境,虽然没有“渔舟唱晚”的点缀。
——原来我们身边还有这么美妙的所在啊!
⑤我乃农家子弟,不是生在“”,对于曹雪芹笔下的生活,不甚了了。
⑥自古文人多伤感,“,”,这是苏轼在感叹生命的渺小“,;,”,这是王勃在抒写人生的无奈。
看来,只有像庄周那样“,”,做到“”、“”、“”,方能摆脱无奈和痛苦。
由此才不会有王勃“”之叹
5
⑦谁说“,?”武汉大学的同学虽然来自全省各地,却很快亲如兄弟,融为一体。
⑧我们学校艺术班的同学真厉害啊,参加他们的露天晚会我才体会到了“,
”的绝妙之处。
我们班某男生自认为文笔非凡,称自己是“”,老师布置让他写一写这次盛会,看样子有得这位才子难受了——难道他能写出超越王勃的文字来?
⑨我等正值少年,“”,当效其“”报国;十七八岁的男儿,不“”,却学纨绔之逍遥,那是在糟蹋自己的青春啊!
⑩我一个普普通通的本科毕业生,并非“”,能找到这样一个职业已经不错了,有什么理由挑肥拣瘦呢?
⑪我班某女生常自叹自己虽有才华,却无人赏识,她也只好“”了。
⑫我班某女生是个热性子,自称“人来熟”,好友劝她说:“初次相逢便倾吐心曲,不怕别人耻笑?”该生竟反驳道:“‘,?’在知音面前是不该有所顾忌的。
”
⑬我班某生是一幽默大王,一日做清洁,他引用《滕王阁序》上的词语对同伴说:“门窗黑板,我已擦拭如新;地面卫生,则‘’了。
”看来他肚子里还是有一点墨水的。
见同学很佩服地看着他,他更是得意,说明天作文比赛,同学们“,”,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吧!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