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培德上善养志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一、指导思想
源远流长、精深厚重、高明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共识,传承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伦理品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
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立足校本、立足课程、立足教材,积极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资源,充分汲取精神营养,使传统精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追求高尚的道德素养。
二、活动目标
1、充分挖掘、梳理国家基础型课程的教育元素,有机融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常态课程教育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悠久璀璨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积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理想和思想品质。
三、基本原则
与课程教育相结合;与德育教育研发相结合;与日常行为教育相结合;与学校特色创建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四、具体实施
1、课程推动,普及传统文化教育
树立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整体观,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陶冶情操为一炉,使教育主体化,多功能化。
我们立足教材,立足课堂,在实践中,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与国家基础型课程中发展目标整合起来,把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积累的文化成果,有效地渗透到日常的学科教学中。
在向学生传递学科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身的内涵以及内在教育价值,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2、活动辐射,构建校园文化品牌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更需要我们学生去学习,去实践,去体悟。
少先队工作以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工作重点,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兼容并蓄,和而不同”融入到我们的校园文化、特色活动、社会实践中,通过身心合一的体验式活动,进行德性培养、智慧开启、性格塑造、文化教育,让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力量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3、社团助力,提升师生人文素养
学校拓展课程与少先队创造俱乐部社团教材中,蕴含着丰富而生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挖掘传统绘画、音乐、舞蹈背后传达出的育人理念,让学生在音乐课程中感受民歌韵味,触摸民乐脉搏;在美术课程中了解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和雕塑艺术的特点,感受国画中笔墨飞舞的艺术神韵;在陶土制作中认识美、理解美,发挥想象空间,
在有与无之间寻找一种玄妙的平衡与和谐。
在武术课程中,体会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一招一式中感受天、地、人融会贯通的气概。
4、明德笃行,完善落实行规教育
为了宏扬传统美德,内化学生行规养成,将学生的规则教育与传统文化中做人的素养结合起来。
发挥学校传统、优化育人途径、不断探索创新,形成学校行为规范教育的核心要素和教育目标。
旨在挖掘学生行为背后的内在动力,营造一种伙伴之间的和谐关系,鼓励学生按照行规礼仪的要求去互相感染彼此,学会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懂得仁爱、谦和礼让,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
五、活动反思
1、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是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
2、切合学生实际是有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