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透镜5.1 透镜主备:马正发审核:席剑锋班级:姓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2.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3.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及探究式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探究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教学难点:如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入:1.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时,光线的方向会 .2.平时生活中见到的玻璃元件中,有表面是球面的吗? (至少列举两例)3. 常见的透镜可以分为、 .二.课堂研讨:(一)、观察近视镜和老花镜,并自学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 像近视镜和老花镜一样,两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介质称为 .为凸透镜, 为凹透镜.2. 照课本图5.1-2 是主光轴. 是光心. (二)、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1. 让一束跟透镜主轴平行的光射向凸透镜,观察它的折射光线(课本图3.1-3甲)2. 让一束跟透镜主轴平行的光射向凹透镜,观察它的折射光线(课本图3.1-乙)观察甲图所得: 观察乙图所得:由1、2得出结论:(三)、讨论归纳:1.结合课本图5.1-4 是凸透镜焦点, 是焦距。
2.师生探究:测量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的方法.3.再换上凹透镜重做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4.讨论:如果把一个电光源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是什么情况?三.课堂训练:1.凸透镜是利用光的现象制成的.凸透镜对光线有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作用。
2.一些透镜的截面如下图所示,在这些透镜中:(1)属于凸透镜的是______,它们的共同特点是______ __. (2 ) 属于凹透镜的是______ _,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3.凸透镜能使平行光在一点,这个点叫做 .该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做。
4.小华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前后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变的最小最亮,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在处可点燃火柴,当把一灯泡放在该点时,灯泡射向凸透镜的光,经凸透镜后将成为。
5.实验证明,经过焦点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光线将于主光轴射出,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将经过射出。
7.凸透镜的焦距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作用的强弱,焦距越短的这种作用越。
8.如右图所示,一玻璃砖内有一凸形气泡,一束平行光垂直射向玻璃砖的侧面,通过玻璃砖后,光线将会( )A.仍然平行B.会聚C.发散D.无法确定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不论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经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改变B.凸透镜和凹透镜,他们的光学性质都是由于光线透过时,在两侧表面发生了两次折射形成的 C.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通过凸透镜的光线一定相交于一点D.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通过凹透镜的光线一定是发散的10.把一个透明且均匀的玻璃球切成a、b、c、d、e五块,其截面如下图所示,其中能够使平行光发散的( )。
A.只有bB.只有a.c.d.eC.只有a..b.cD.a.b.c.d.e都有11.如图画出了光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填上适当类型的透镜.10题图12.画出入射光线经透镜后的折射光线13.拓展延伸:北极探险队员在极地遇险,火种丢失,在阳光照射下仍然感到寒风刺骨。
如何取暖?关键是火。
你能为他们想想办法吗?你的方案 .所用的物理知识是 .教学后记:5.2 生活中的透镜主备:马正发审核:席剑锋班级:姓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过程与方法:能初步根据书本上所列的例子、示范,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生活中实际应用凸透镜的基本原理.教学难点:根据书本上所列的例子、示范,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入: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这种透镜对光线有作用,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一个透镜有两个。
2、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中,使光线发生反射的是,使光线发生折射的是,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的是,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的是。
二.课堂研讨:(一)、照相机原理:学生自学课文P62-64,完成下列问题.1.仔细观察课本图3.2-1得出:照相机是由等部分组成。
半透明纸上的人头像头朝(上或下),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2.半透明纸上的人头像比人(小或大),头像是(正立或倒立),像到镜头的距离比人到镜头的距离(小或大)。
3.得出结论: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一个、、像。
(二)、投影仪:1.仔细观察课本图3.2-4投影仪,从下到上它由光源、聚光玻璃、投影片、、平面镜、屏幕等组成。
2.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的镜头,来自投影片上物体的光,通过后会聚在天花板上,形成图案的像。
3.得出结论: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成一个、、像。
(三)、放大镜:让学生将放大镜放在书的上方,适当调整距离,观察到字被,但与投影仪所成的像不同,它是、、像,并且像与物体在。
(四)、实像与虚像:观察课本图3.2-7和图3.2-8,讨论凸透镜成实像和成虚像的情景,得出结论:是实像,和所成的像是实像。
是虚像,和所成的像是虚像。
三.课堂测评: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凸透镜后会聚在_____点,焦距是指_______________的距离.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镜,被拍摄的物体应在距镜头____ 的位置.在相当于___ _的胶片上得到___ _、__ __、____像.3.放幻灯时,银幕上出现了一面旗,它的形状如图A,则幻灯机上的旗应是(4.幻灯机与投影仪不同的是它直接把像水平投到屏幕上,不需要平面镜反射光.为了看到正立的像,应把幻灯片____放.要使屏幕上的像大一些,应将幻灯片_____(填“靠近”或“远离”)屏幕。
5.常用体温计的刻度部分为三棱体,横截面如右图,其正面呈圆弧形,这样就可看清体温计内极细的水银柱,以便于读数,这是因为圆弧形玻璃的作用相当于____,使我们能看到水银柱放大后的____像.6.关于四种光学仪器的成像情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B.照相机成正立缩小的像C.投影仪成倒立缩小的像D.幻灯机成正立缩小的像7.关于透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B.用凸透镜可以看清物体的细小之处C.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两个焦点D.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主轴上的点一定是焦点8.某同学从圆鱼缸的侧面观察到在鱼缸中游动的金鱼,则实际的金鱼()A.比观察到的金鱼小B.比观察到的金鱼大C.与观察到的金鱼一样大D.比观察到的金鱼位置浅9.凸透镜L1、L2,它们的焦距分别是f1、f2,已知f1>f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平行光经L1比经L2偏折的多B.平行光经L1比经L2偏折的少C.平行光经L1与经L2偏折的一样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由于放大镜有放大作用,所以无论物体与放大镜的距离怎样总是放大的B.将凹透镜正对太阳光,无论如何移动屏也接收不到光斑,所以凹透镜没有焦点C.光经过透镜的时候方向可以不改变D.光经过透镜的时候方向一定改变11.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请你在方框中画出适当类型的透镜12.小王在看地图时,有一个细小地方总是看不清楚,他想放大了再看,于是将地图放在玻板下,在玻璃板上滴一滴水,于是看清楚了.请你帮他分析,这是为什么?教学后记:5.3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主备:马正发审核:席剑锋班级:姓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了解实像与虚像的区别过程与方法:培养提出问题及归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探究勇于实践教学重点:形成清晰的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入: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2、焦点是焦距是3、光心的特点是照相机:成、的像4、凸透镜投影仪:成、的像放大镜:成、的像二.课堂研讨:1、自学交流完成下列概念:物距:到透镜的距离,用表示。
像距:到透镜的距离,用表示。
焦距:用f表示,2倍焦距用表示。
2结论: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是;放大实像与缩小实像的分界点是。
物距减小,像距,像变;凡是实像都是立的,凡是虚像都是立的。
课堂测评:1.在图中的凸透镜焦距为15cm,则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应大于_____cm,其像的位置在_______cm与_______cm之间,此像是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像。
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镜,胶卷相当于________.若镜头的焦距为f=5cm,则相机中的胶卷应放在_______cm与_______cm之间的位置.3.在“研究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实验中,用粉笔在桌面上画一直线,在直线上依次放置_____、______和_______,并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
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4.一个焦距是10cm的凸透镜,当物体从离透镜20cm处逐渐移向30cm处的过程中( ) A.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小B.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大C.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大D.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小5.如果要使透镜15cm处的光屏上得到物体的清晰、缩小的实像,则应选择的凸透镜的焦距为( ) A.5cm B.10cm C.15cm D.20cm6.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若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测得物体到透镜的距离为10cm,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有可能为 ( )A.3cm B.5cm C.7cm D.14cm7.要在光屏上得到跟物体一样大小的像,下列元件中应选用 ( ) A.平面镜B.凸透镜C.凸面镜D.凹透镜8.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常需要从高空飞机上向地面拍照,若使用的相机镜头焦距为50mm,则胶片与镜头的距离应为 ( )A.100mm以外B.恰为50mm C.50mm以内D.略大于50mm9.摄影师利用“135”照相机对着一学生拍完一张全身像后,接着对站立不动的该生再拍一张半身像,则摄影师应 ( )A.缩短相机与学生距离,同时将镜头内缩B.缩短相机与学生距离,同时将镜头外推C.增大相机与学生距离,同时将镜头内缩D.增大相机与学生距离,同时将镜头外推10.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实像,如果这时用硬纸板将凸透镜遮住一半,则 ( )A.屏上不能成像 B.屏上不能成完整的像C.屏上仍能成完整的像,但比原来暗D.屏上仍能成完整的像,且和原来的像没有任何不同11.在凸透镜前有一个物体,当它沿主光轴向透镜方向移动30cm,它对应的像却远离透镜移动了10cm,那么 ( )A.物体可能在离透镜1倍焦距内移动 B.物体一定在离透镜2倍焦距外移动C.物体一定在离透镜2倍焦距与焦点间移动 D.以上说法都有道理七.教学后记:5.4 眼睛和眼镜主备:马正发 审核:席剑锋 班级: 姓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