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
语文教学的目标陈述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行为的主体是学生,目标的陈述要科学严密,要具体明确,要切实可行。
⑴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评判断教学有效性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无具体的进步,这也是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依据。
为此,语文教学目标表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
反例:1、继续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在诵读实践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感悟。
2、培养学生通过捕捉文本的重要信息,得到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
3、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培养一定的审美情趣,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尽管有时行为主体“学生”两字没有出现,但也应该是隐含的。
比如:初中7—9年级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有:“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
⑵行为动词是确定的,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可理解的。
目标的行为动词尽可能具有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以便于教学时把握和评价时适用。
例:《走一步,再走一步》 1、整体把握并能复述课文。
2、在朗读中品味“我”冒险、脱险时的心理感受。
3、学会从不同角度阅读,以父亲、小伙伴等为点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目标设定教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问题是什么?他们的兴趣在哪里?最终使学生的行为达到怎样的状态,或产生何等程度的变化等等。
⑶行为对象。
行为对象是指确定的学习行为所涉及的内容,相当于行为动词的宾语,主要具体说明教学过程中学生确定的学习事件。
行为对象要明确。
这样就会明白去做什么。
例如: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演讲词语言感情丰富、富有鼓动性的特点。
练习写演讲词,学习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⑷行为目标陈述的两类基本方式: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
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
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
如“知识与技能”领域多是结果性目标,学习水平有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两方面。
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
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目标。
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
行为条件也叫行为情境,是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主要说明学生在何种情境下完成指定的学习行为,为评价提供参照。
如:在朗读中感知内容层次,体验雨果演讲的风格、语言的风采和澎湃的激情。
如:通过活动初步学会通过演讲形式表述自己的观点。
⑹要有行为的程度标准。
行为标准指学生对教学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标准的说明可以定量或定性,也可以二者都有。
行为标准通常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①用完成行为的时间来衡量行为的表现,例如“三分钟内完成”;②用完成行为的准确率来衡量行为的表现,例如“完全无误”;③用完成行为的成功特征来衡量行为的表现,例如“80%的学生”。
目前我们的教学设计中尚少这种表述,但事实上我们教师在一些公开课,自备的设计中自我加以表述,实际上这是非常重要的。
⑺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
陈述教学目标是指用书面语言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中学生具体的学习结果,即对某一教学事件终了时对学生确定的学习行为做出具体说明。
这种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又叫具体行为目标,它具有可操作、可观察和可测量的特点,能够避免课堂教学行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一般说来表述规范、明确的具体行为目标应该包含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对象、行为情境、行为标准五个部分,通常把它们叫做具体行为目标的五个要素。
例:学生(行为主体)在自由朗读全文、自主思考的基础上(行为条件),划出(行为动词)与主题关联密切(行为程度标准)句子或词语(行为对象)。
学生(行为主体)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行为条件),复述(行为动词)课文内容(行为对象),复述要具体涉及事情的时间、经过、结果(行为程度标准)。
为了陈述简便,在不引起误解或歧义的情况下,有时目标陈述会省略行为主体或(和)行为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