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说课稿

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说课稿

《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第二课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课题是《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第二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是沪科版的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一章《怎样研究抛体运动》的第二节。

这节课是《怎样研究抛体运动》这一章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在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又是高考的常考点。

平抛运动包含的规律和思维方法,在后继课程的学习中还有重要的应用,如本节所学的运动规律和研究方法对高二物理《电场》中“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这节课的学习有直接影响。

所以本节课学习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学生以后物理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理解平抛运动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了解平抛运动规律的探究过程,掌握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在探究平抛运动规律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和规律.难点:平抛运动规律的应用.二、说教法学法教法:问题探究法在整个教学中,我一共设置了16个问题,从新课导入到课堂小结,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我认为这样做不仅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本节内容,而且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不断驱使学生动手动脑,达到活跃思维,开发智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说学法以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我安排一个课时完成研究平抛运动规律这节课的教学。

三、教学过程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导课观察钟表图片,让学生回忆汶川地震。

当道路封锁、大楼倒塌无法从地面运送物资时,我们选择用飞机空投。

运动中的飞机投放物资后,物资做的是平抛运动。

平抛运动的规律是什么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定量的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二)复习引入1、复习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是研究平抛运动的基础,共设计了3个问题来回忆这个知识。

(1)什么是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2)合运动和分运动的三大特性有哪些?(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从什么定则?2、平抛运动回忆平抛运动的基本概念用来引入平抛运动规律的知识。

(1)什么叫做平抛运动?(2)平抛运动的要点有哪些?做平抛运动的条件是?(3)用什么思想方法研究平抛运动?(4)平抛运动在竖直与水平方向分别做的是什么运动?(三)讲授新课3、平抛运动的规律平抛运动规律的探究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同时平抛运动的规律又是本节课的重点,在“研究平抛运动规律”的这个教学环节中,我设置了以下13个问题:①平抛运动做的是什么运动?②它的加速度有什么特点?③平抛运动位移公式是什么?④在水平竖直分位移分别是什么?⑤合位移方向呢?⑥平抛运动在各个分方向的速度怎么求?⑦合速方向与水平夹角?⑧合速度方向与合位移方向有什么关系?⑨平抛运动的轨迹方程是什么?(五)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五、教学反思今天这一节课,我自己非常重视,从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到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教学过程,基本上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新要求和新理念,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是限于自己的水平和能力,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需要不断改进,也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我的説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指导!动能定理 说课稿一、说教材1、内容与地位动能定理实际上是一个质点的功能关系,它贯穿于这一章教材,是这一章的重点.课本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以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人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叙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考虑到初中已经讲过动能的概念,这样叙述,学生 接受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动能。

(2)由做功与能量关系得出动能公式 。

(3)掌握外力对物体所做总功的计算。

(4)理解和运用动能定理。

能力目标:灵活应用公式 计算功。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与理论推导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 维方法。

3、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4、难点:动能定理怎样揭示功与能的关系。

二、说学情1、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分别学习过做功和动能的概念, 动能定理常用于解决运动学问题,学习好动能定理非常重要,并为后一节的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掌握打下基础。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知道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这里再次采用这种方法,使学生更加熟悉。

2、学习方法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可建议学生课后独立进行推导,这样做,可以加深对功能关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推导能力.三、说教学方法和学法讲授、自学、讨论并辅助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1、创设情镜、引入新课地球旋转的卫星,流动的水都有动能,那么它们的动能是多少呢?2、复习提问(1)什么叫动能?(2)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3、新课讲授[板书]:E E E k k k W ∆=-=12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教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人类第一次揭示自然界中一种基本相互作用(总共四种)的规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和牛顿的出色工作(凭借他超凡的数学能力证明万有引力的思路与方法),在本章中具有呈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这节课的主要思路由圆周运动和开普勒运动定律的知识,得出行星和太阳之间的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并由引力的相互性得出引力也应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

随后,了解牛顿的出色工作:发明微积分工具来证明此“平方反比的规律”同样适用于天体的椭圆运动,从而于1666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并于1687年随巨著《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出版而公布于世。

这个定律的发现把地面物体的运动与天体的运动统一起来,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上可知:本节课重在逻辑思维和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中应该在学习品质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本节内容包括:发现万有引力的思路及过程、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和对它的理解。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⒈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⒉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

⒊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⒈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学习处理问题时,抓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模型的能力与方法;⒉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训练学生进行逻辑分析和数学推理的能力;⒊用数学公式表述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⒈向学生渗透由一般观察到假说再数学推理直至实验验证这一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⒉学习科学家们坚持不懈、一丝不苛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⒊学习科学家们谦逊美德和互相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⒈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⒉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教学难点⒈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⒉对万有引力的理解:地面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天体间的引力性质相同,都遵从“平方反比关系”;⒊一般物体间的引力很小,学生缺乏感性认识;⒋计算万有引力时物体间距离的含义。

●教学方法⒈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理——采用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方法。

⒉对疑难问题的处理——采用讲授法、例证法。

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知道:老教材直接定性地给出万有引力定律及其计算公式,重在识记;而新教材先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思路,然后运用科学推理得出万有引力定律,重在逻辑思维和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因此,根据教材编排的意图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高一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能力,我采用“阅读-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中运用图表分析、设问、提问、幻灯投影、多媒体教学等综合手段,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教是为了不教,在教知识的同时最关键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中悟法、会中用法。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采用学生课前预习、查阅资料、课堂阅读、讨论总结、数理推导、归纳概括等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大量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积极思维,充分体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选自沪教版物理必修2的第4章第2节,下面我对这节课分七部分进行说明:课标分析,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设计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课标分析知道机械能的各种形式,能够分析动能与势能(包括弹性势能之接的相互转化问题。

能过根据动能定理和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间的关系,推导出机械能守恒定律。

会根据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能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接触重力势能、动能和机械能,但只是肤浅的知道而已。

而高中关于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定量理解,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有的同学认为物理知识枯燥乏味,通过本节教学,同时加强师生互动使学生能够对物理学产生兴趣,消除其心理障碍。

三、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判定、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是教学的重点。

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答相关的问题,这一内容在整个高中力学中又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物理学理论和应用方面十分重要,不同运动形式的转化和守恒的思想能指引我们揭露自然规律、取得丰硕成果。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科学探究机械能过程,认识对物理现象(动能和势能的转化)的分析提出假设,再进行理论推导的物理研究方法。

(2)经历概括归纳“机械能守恒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归纳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体会科学的无穷魅力。

(2)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建立过程,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2)在具体的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2.教学难点(1)从能的转化和功能关系出发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2)能正确判断研究对象在所经历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能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断物体所具有的重力势能。

四、设计思想授课时采用视频引入的方式,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后以自由落体等运动为例,通过学生的观察,分两步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一步是要学生理解动能与势能间可以相互转化;第二步是说明在转化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守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