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在本调研报告中,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这一社会问题,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以社会调查所取得的实证材料为依据,根据党和政府的现行政策与治国理念,进行剖析、论证与诠释,以探索解决我县农
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政策对策与社会对策。

关键词:农业农村;留守;儿童
一、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原因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
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1.留守儿童人数众多
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为5800万,其中14周
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为4000多万,比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的数量翻了一番。

在全国农
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比例高达28%,部分省市已超过40%,这意味着每三个农村儿童中至少
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中,主要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超过了留守儿童数量
一半以上,其中又以小学适龄儿童为主。

2.留守儿童分布集中
从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江西
等劳务输出大省,这几个省(不包含特区,全国共有31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村留守儿童总
数占到全国留守儿童总数的一半以上。

在上述省中,有些村庄早已完全流失了劳动力,致使
在村中的只有老人和孩子。

而留守儿童更是随处可见。

在其他各省,留守儿童也逐渐形成规模。

3.留守儿童增加势头迅猛
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复苏,中国沿海一带的制造业,服务业,建筑类行业等也迅速抬头。

在今后几年,这种上升趋势势必造成新一轮的民工潮,并促使内地各省,尤其是劳务输出大
省劳工的迁移。

而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劳力难以照看的孩子,将变为新的留守儿童。

因此,经
济复苏带来的必然后果是留守儿童数量的又一次大幅增加。

二、调研观察到的留守儿童问题的若干表现
留守儿童问题,是指留守儿童相对于非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较多地表现出的非良性
的情感、道德、行为、心理、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这一系列问题目前因为涉及到数以千万人口,因而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1.人格发展不健全,易形成心理障碍
据调查,农村“留守娃”中,有80%是隔代抚养,老年人年迈体弱,还要忙地里的庄稼,
其精力、能力只能保证孩子吃饱穿暖,至于性格发展等方面,只能听之任之,由于老人与孩
子沟通不够,本来就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的儿童,往往性格胆小、孤僻、自卑、自私、倔强,
严重的还引发自闭症。

寄养在亲戚家的孩子,与有父母照看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和不
平衡的心理,亲戚管教不足或教育方法不当,引发孩子对父母、亲友的怨恨,与父母感情疏远,亲情观念逐渐淡薄,即使长大以后也不易扭转,对心理发育极为不利。

2.保护力量减弱,成为被侵权的高危群体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常年在外,
得不到直接的关爱与监护,部分监护人与外界联系少,思想观念和时代脱节,没有意识去保
护孩子的身心健康,留守儿童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并且有时受到侵害也没有
倾诉的亲人,往往不易被发现。

3.易出现道德发展危机,违法行为增多
外出务工人员回家时间少而短,自感对孩子照料太少,往往以大量的物质作为补偿,在
家照料孩子的亲友也因觉得孩子可怜,过分溺爱、娇惯,管教不力,对孩子的关爱停留在零
花钱、玩具等物质表层,大段“道德真空”却被忽视。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由于得不
到父母及亲友正确的引导,从而产生思想认识、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上的偏差。

事实表明,
这些孩子在交友、娱乐方面存在极大的认知误区,容易受不良因素影响,被坏人教唆利用,
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缺乏有效辅导,学习成绩偏低
一是家庭教育环节缺乏。

留守学生父母长期在外,而多数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辅导
孩子学习能力较差,重养轻管,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

二是隔代教
育力不从心。

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
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文化程度大都偏低,思想观念陈旧,难以与孩子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加之农务活较多、体弱多病等原因,对孩子教育显得力不从心。

三是儿童自我控制力较差。

儿童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塑造期,明辩是非能力较差,抵制现代社会不良诱惑能力不强,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三、对缓解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若干年后将是农村社会的“主力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社会系
统工程,必须站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把它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全民素质、
构建和谐平安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抓。

既需要学校、家庭的倾情参与,也需要政府、社会的齐
抓共管,共同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教育监管网络,确保留守儿童学业
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的良好格局。

1.加强政府主导,营造留守儿童成长的良好平台
加强舆论宣传。

加大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强
化外出务工家长对子女成长的监护责任和教育责任,引导外出务工家长正确处理打工致富与
子女教育的关系。

促进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改善城镇投资环境,增加就业机会,促
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统筹城乡发展,发展农村经济,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减少留守儿童。

三是优化儿童成长环境。

加大财政对留守
儿童生活、教育投入比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添置儿童娱乐设施,建设村级图书室、
文化室,丰富农村儿童学习与生活。

四是加强儿童安全保障。

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管整治,净化社会环境,依法维护好留守儿童权益,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2.完善学校管理机制,推动学校教育管理科学化发展
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学校将留守儿童在校的生活、学习、思想变化等情况记入档案,定期家访,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
育的局面。

开展临时监护人培训。

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志愿者入村等途径,积极普及家
教知识,帮助临时监护人提高文化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监护孩子的
水平。

注重与留守儿童交流。

开通心理咨询室、网络交流平台,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问
题解答、困难扶助,开展校园活动,充分运用校运会、广播体操比赛、庆“六·一”等活动载体,缓解留守儿童学习压力,增加校园生活乐趣,帮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3.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
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实现多样化援助。

建议由
教育局、共青团、妇联、民政等部门联合村委会和派出所共同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保护体系。

鼓励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大学生自愿者以及社会上有责任感、有经济实力的爱心人士共同
努力,让留守儿童得到真心关心,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叶敬忠.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5(10).
[2]潘璐,叶敬忠.“大发展的孩子们”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困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03).
[3]萧子扬,黄超.后乡土中国农村脱贫与乡村振兴的社会知觉表征[J].农业经济,2018(01).
[4]萧子扬.新时期我国农村第二代留守儿童问题初探[J].少年儿童研究,2019(02).
[5]聂飞.农村留守家庭研究综述[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04).
[6]李强,张莹,陈振华.就地城镇化模式研究[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