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文艺复兴之路2009-02-09 09:45:45一、现代中国为什么会产生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大家在中学历史课本上都学过,指的是欧洲人在黑暗的中世纪後,产生的一场文化的复兴和革新。
那么现在的中国,也会产生这种文化复兴吗?我们先来看看中国文化在整个近现代,发生了怎样天翻地覆的改变。
明崇祯十七年(西元1644年)清军入关,虽然没能一下子占领全国,但可认为是满清统治中国的开始。
这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都是一个重大的事件,此后满清对于中国采取严酷统治,“剃发易服”和一系列的文字狱便是其代表作。
本来在晚明的时候,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处于一个非常自由的环境,因此文化是非常繁荣兴盛的。
在思想界,由王阳明肇基,儒学各流派纷起,讲学和著书都蔚为时尚;科学界,更是积极和西方展开交流,徐光启就曾经说过:“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
”这种理念得到了皇帝的赞同,而执行的结果是一批中西学者合作翻译西方科学的著作因此诞生。
这些著作包括了地理学、化学、医学、历法等多个方面。
清朝是和明朝截然相反的一个朝代。
它的先天不足在于它是一个异族殖民政权,所以为了维护旗人的特权,消弭汉人的反抗力量,它必然加强思想控制和奴化教育。
所以它对中华文化进行了残忍的戕害和阉割。
一、剃发易服。
发式和服制,向来是区别华夏和外夷的重要标志。
孔子曰:“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这句话里的“披发左衽”就包含了当时外族两个标志:头发披散、衣襟左衽。
满清搞剃发易服,其目的就是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记忆,巩固自己的殖民统治。
二、文字狱。
文字狱使得文人噤若寒蝉,不敢乱写乱说,因为“清”风虽然不识字,可是识得刀。
高压文化政策下,文人走向故纸堆,这样虽然清代的考据学有了很大发展,但其他文化发展全面倒退。
儒学的独立性被摧毁,成为奴儒之学,成为统治者愚弄士民官吏的工具。
三、借修书之名,大量禁毁书籍。
乾隆年间纪昀主持修订的《四库全书》,很有名,可惜毁掉的书比收编的更多。
这样一个倒退和反动的政权,使中国的政治架构、文化、科技、军事和自由经济急剧向後退步。
在西元1840年以后,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满清政府充分暴露了它腐败无能、愚昧落后的真面目。
值得一提的是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争的惨败把满清中国最后一张遮羞布扯下,中国各界都被深深地震撼了。
从“天朝上国”跌落到任人宰割的羔羊这一巨大的心理落差,是其后著名的文化变革——“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心理基础。
在急欲强国的心理诉求下,人们把儒家思想当成国家落后的根源,开始对本国文化进行摧毁性的变革,用不纯粹的西方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过于强烈的社会动荡使得国人的思想也发生了震荡。
一个病入膏肓的人会不会有正确的判断力?“病急乱投医”就是形容这种情况下病人的反应。
对于“新文化运动”,林易先生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今天再来看所谓‘新文化运动’,已经很清楚了——那不过是一些急不可耐缺少文化大智慧和历史大视角的学人病急乱投医的短浅冲动。
无论是对儒家文化的评判,还是对中国语言和文字的抛弃,还有对‘科学’和‘民主’的盲目崇拜,所有这些无不透射出那个时代一些人的急功近利、鼠目寸光。
”建国以后,传统文化在“文化大革命”中再次遭到巨大的破坏。
知识分子遭到迫害,儒家思想在“打到一切”的风暴中再次成为标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响彻全国,孔子被冠以蔑称“孔老二”。
文革的流毒到今天仍然存在,许多国人一想到儒家思想,第一个反应就是:“腐朽”、“保守”、“专制”,哪怕他连一页《论语》都没有读过。
这种条件反射式的批判,正是长期以来错误文化政策的结果。
晚清以来对于儒学的疯狂破坏和诬蔑,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甲午後洋务运动被认为失败,国人开始往思想文化上找原因,而儒学理所当然地首当其冲;二是满清以来儒学被扭曲,没有得到过健康正常的发展,被统治者当成工具,后来也就成了被打倒的目标。
这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强大,人们开始注意到一个概念:文化输出。
中国人是有着天然的强国梦的,自然不能看着美国、日本一个劲地搞文化输出,于是也想来输出文化,却突然尴尬了:我们可以输出的东西,都是被我们破坏得一干二净的东西。
长期以来,我们都在搞“拿来主义”,可是有一天让我们“拿出”了,我们却发现,家里的东西都是别人家拿来的,甚至为了给别人家的东西腾位置,我们把自己的宝贝都给砸了。
国家衰弱的时候,我们的信心崩溃,我们质疑自己的文化有问题;今天国家强大了,我们信心膨胀,我们开始想念自己的文化。
当初我们以近乎崇拜的目光看着西方,学习他们的一举一动;可是今天我们看到西方的社会一样矛盾重重,西方的经济会衰退、会崩溃,种族冲突和骚乱也络绎不绝。
西方文化不要说救东方,救世界,连他们自己也快要救不了。
所以我们重新寻找自己的根。
中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开始慢慢遇到瓶颈。
这个瓶颈,不仅仅是政治上、经济发展模式上的,也是文化上的、思想上的。
我认为中国接下来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治改革和经济变革,还应该有文化变革。
这个变革,即我所说的文艺复兴,其实是一定程度上的“复古”,也就是我前文所提到的“寻根”。
商鞅劝说秦孝公变法强国时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1]现在人们听到“改革”很习惯,听到“复古”却要皱眉头,我就学商鞅说一句:“便国不惧法古。
”这个文艺复兴产生的原因一样是两个:一是作为急剧崛起大国的国民,面临西方文化的无力和颓唐,心理上需要寻找自己的文化;二是中国社会中许多难题需要由一个优秀文化来解决。
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家庭,许多社会问题其实就是文化问题。
二、中国需要复兴怎样的文艺其实民初国人有一个观念没有错:强大的国家需要优秀的文化。
那么好,什么样的文化对于中国是优秀的,是可以适应并使我们强大的?首先,我们来看西方文化在中国。
抛开民族感情不谈,抛开西方文化优秀与否不谈,我也是不赞成中国全盘西化的。
有句话叫做“船小好掉头”,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历史都很长,华夏民族和西方民族双方都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无论是中国西方化还是西方中国化都必然遇到巨大的困难。
拿文明的载体——文字来说,五四时期就有人提议废除汉字,使用字母文字,但是没有得到实行。
这是个无法执行的提案。
西方文化的根基,是基督教文明,即“原罪”文明,认为人性是本恶的,人生来是有罪的,活在世上是为了赎罪的。
赎罪的好坏决定死后上天堂还是下地狱。
在近代,随着商业的发展,衍生出社会契约的精神,进一步衍生出法治文明。
这和华夏文化的主要表现——“乐感”是有根本冲突的。
华夏文明关注社会民生,关注今生今世,对于鬼神的态度是“不语怪力乱神”、“信则有,不信则无”,由此衍生出泛神论,就是什么都信,实际上什么都不信。
但不信鬼神和无原则是不同的。
为什么有鬼神信仰?因为人心灵的力量太弱小,所以他要捏造一个无所不能的偶像出来,来帮助和拯救自己。
而中国人不信鬼神,文化传统就强调心灵的锻炼和人格的修养,以此来使人独立成长。
西元1840年以来,因为西方国家的整体强势,西方的价值体系和思想观念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人主动或者被动地接受了西方文化。
但是因为传统文化的巨大惯性,这种接受是不完全的、支离破碎的。
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思维差异仍然是巨大的,在社会事务处理中,重感情、讲关系,东方的行为方式并没有得到改变。
因为中国文化这艘船太大了,它根本掉不过头,你要强行掉头,其结果就是翻船,装了半船水,沉不下去浮不上来。
我们学人家的契约法治,没学好,却把自己的仁义礼智信丢掉了。
这是中国现在成为文化荒漠的原因:传统剩下惯性,外来的只得皮毛。
我们知道了全盘引进西方文化在中国是不可行和失败的之后,那我们就来看看第二个选项:传统文化。
如果一个文明的兴衰可以直接归结于它的文化的话,那中国文化无疑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历史上没有一个文明能像华夏文明一样,绵延不绝而且充满力量。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出现了思想史上的伟大事件——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调,儒家和法家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流派。
孔子提出了以文化而不是以种族定夷、夏的伟大思想,这一思想是华夏民族能不断融合、同化外族,不断走向壮大的理论基础。
法家在秦国展开了伟大的变法实践,使得秦国统一天下。
秦国结束了封建制度,改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这一制度一直实行到今天;文字和度量衡也得到统一。
秦、汉两代,尤其是汉代,这种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模式,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中国人的政治心理的决定性影响,是今天中国得以成为中国,而不是分裂的欧洲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代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又一个时代,灿烂夺目的文学家辈出。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是划时代的开创,这两项制度都延续到了清代。
汉、唐、明是中国最兴盛和稳定的三个朝代。
中国文化有两次大的危机:一是蒙古灭宋,中国全部领土第一次沦亡;第二次危机是满清入主中原,阉割中国文化,虽然民国终结了满清,可是危机却愈演愈烈。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使得它不会被断绝。
第一次危机以明太祖北逐蒙元,恢复中华,复兴文化传统结束。
第二次危机随着现代中国的崛起开始好转,但还需我辈甚至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才能彻底结束危机、复兴传统文化。
林易先生在回复《新青年精神与文化建设》时说:“中国文化从来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尤其是到了今天,当世界面临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当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明显走进死胡同里的时候,我们再来返回头看看东西方文明的差异,谁又能说技术就必然代表着进步,谁又能忽视人文精神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根本力量呢?”“中国要发展,同时更应该肩负起把握人类文明未来命运的重任。
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更应该理智地大局观地看待西方文明的可取之处和他的先天不足。
我们必须从百年前的妄自菲薄中走出来,坚定地拥抱我们伟大的传统文化,正视并且**西方文化中种种迎合人性劣根的腐朽观念。
”那么,今天的我们还可以承担起“为往圣继绝学”的重任吗?在经历了这么久的文化饥渴后,我们有重拾传统文化的信心和能力吗?我们当然可以!我对于今天的国人,尤其是今天的青年,非常地有信心。
今天的青年,或许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他们朝气蓬勃,他们满怀热情,他们勇于任事,他们当仁不让。
是中国的复兴造就了这样的青年,而这样的青年,必可以寄予重任。
三、中国文艺复兴的现在与未来自古以来的改革,有自上而下的,也有自下而上的。
现代中国文艺复兴的发端,最早在民间。
是民间的大众,或者说“草根”们,率先举起了传统回归的大旗。
很快,媒体和政府相继加入,成为一个汹涌激荡的大潮。
我把这场复兴中的行动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一、有形。
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即为有形。
明太祖北逐蒙元後,恢复华夏正统的一件事就是:“诏复衣冠如唐制。
”汉服,是华夏礼乐文明的重要外在表现。
关于“华夏”二字的定义,古书上是这么说的:“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