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白《早发白帝城》古诗原文翻译赏析

李白《早发白帝城》古诗原文翻译赏析

李白《早发白帝城》古诗原文翻译赏析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

全诗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白帝城:故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山上。

它下临长江,距三峡西口夔门极近。

白帝山虽不高峻,但从江船仰望,却仿佛城接云霞。

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

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

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

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

前人或以此诗为李白青年出蜀时所作。

然细审“千里江陵一日还”诗意,可知曾从江陵上三峡,此当为返还之作。

应是乾元二年(759)被流放夜郎途中,到白帝城时忽遇赦命,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

辞:别,离开。

这里指出发。

白帝:白帝城。

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人云间。

千里:白帝城到江陵约六百余里,这儿说千里,是大略的说法,形容两地相距之远。

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

《水经注》卷三四《江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啭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啼:鸣叫,猿的叫声象啼哭。

轻舟:指载得轻行得快的船。

译诗、诗意:
1早晨告别朝霞缭绕的白帝城,一日间行程千里回到江陵。

两耳边仍然响着沿岸猿叫声,轻轻的船儿早已越过千山万岭。

2 清晨辞别彩云里的白帝城,一天时间就到达千里江陵。

两岸的猿猴不住声地啼叫,轻快客船飞过了青山万重。

3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简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春,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

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

这首七绝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旭日东升,光芒四射,彩霞万朵,诗人怀着喜悦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船似箭发,千里水路朝发夕至,一天就到了江陵。

两岸猿声,啼个不住,身在这如脱弦之箭的船上,心情是何等兴奋啊。

小舟轻快,顺流而下,很短时间,就穿过了万重之山。

这首诗气势奔放,描写生动,如行云流水,一泻千里,一气呵成,自为神来之作,快诗快语令人百读不厌,为传诵千古的佳作。

评点:
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三月,李白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夔州白帝城,遇赦得还。

李白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下江陵,故诗题又作“下江陵”。

本诗是一篇富于意境的经典名篇,诗人把疾迅的舟行和两岸景色风物融为一体,通过飞舟疾下的画面生动表现了他获赦的喜悦欢快心情。

首句写早上开船时的情景:诗人清晨辞别江边山顶上的白帝城,此刻白帝城云雾缭绕,云雾在初升的太阳的照耀下显得色彩缤纷,非常漂亮。

诗人从山下仰望,白帝城就像藏在彩云中间一样。

“彩云间”三字,极写白帝城的高峻,为全篇写船下水行快做好铺垫。

这一句同时交代了辞别的时间是彩云萦绕的早晨。

诗人在这曙光初灿的清晨,告别白帝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江陵之远,舟行之迅速。

“千里”形容路程之远,“一日”说明行舟之快。

“千里”和“一日”,诗人用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做悬殊对比,更加突写了船快。

更妙的还是“还”字,将诗人急于“回家”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
隐隐透露出诗人遇赦还乡的喜悦。

三、四句转到对途中两岸景物的描绘上,实际上是对上句的具体描述。

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然而何以“啼不住”呢?只因舟行如飞,两岸风光目不暇接,诗人听着不绝于耳的猿啼声,不知不觉,“轻舟已过万重山”。

“轻”字再次强调舟行之快,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心情舒畅、归心似箭。

“猿啼不住”与“轻舟已过”相互映衬,描绘出一幅雄伟壮丽的锦绣山河图,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险阻、毅然前进的胸襟和气概。

全诗洋溢着诗人经过艰难困苦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雄峻而欢悦,使人神远。

赏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

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

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

不写白帝城之极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

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声)目(万重山)之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

“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暂作悬殊对比,自是一望而知;其妙处却在那个“还”字上—“还”,归来也。

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

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俨如回乡一样。

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细细玩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