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求职安全与权益保护

大学生求职安全与权益保护


常见的就业陷阱二:骗取劳动力
有的公司纯粹出于节约劳动力成本的打算而招取 工作人员,在试用期后又将其辞退。有些企业在招聘 时,并不明确告知试用期,试用期的工资往往很低甚 至没有,企业承诺转正后工资会大幅度上涨。但是, 试用期即将结束时,企业便以各种理由炒求职者的“ 鱿鱼”。
还有一些招聘单位以考试为借口,将公司接下的项 目作为考题直接交给应聘者完成,在不付出任何成本 的情况下,骗取应聘者的劳动成果,如程序设计、广 告设计、策划方案、文章翻译、软件开发等,最后并 不录用任何人。
第一,欺骗性。 第二,诱惑性。 第三,隐蔽性。 第四,违法性。
常见的就业陷阱
就业陷阱可谓五花八门,最常见的主要有 以下四种 :
1、虚假就业信息 2、骗取劳动力 3、以招聘为借口骗取财物 4、协议陷阱
常见的就业陷阱一:虚假就业信息
现在就业信息的发布渠道很多:网络、报纸、电视 广告、街边张贴、中介等。很多不法之徒就利用这些 渠道发布虚假就业信息,特别是网络,求职者很难直 接判断就业信息的真伪。如虚饰岗位是求职者遭遇的 虚假就业信息中的一种,即用好听的新名词、新概念 包装岗位,将其吹得天花乱坠,实际上就是让你去推 销产品、做秘书等等。除了这种骗人的手法外,还有 高薪诱惑陷阱等。允诺付给你高出期望的薪酬,等到 你上岗后做起来,才发现那高薪只是空中楼阁,因为 你的业绩根本达不到他规定的高薪起点。
常见的就业陷阱三:以招聘为借口骗取财物调查职
案例:毕业于玉林师院的黎小姐毕业近一年仍没有找到工作,后
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一名自称曾在某职业技术学校工作、名叫梁× 德的女退休人员。该退休人员说,只要交一定费用,就可帮忙找一 份跟公务员待遇相同、“可入编”的正式工作。已待业近一年的黎 小姐便按梁×德的要求,分3次将父母辛苦筹集的3.5万元现金交到 了对方手中。梁×德言明,这3.5万元只是定金,事情办成后,黎 小姐还得交3万元。梁×德说,她可以办很多单位,若是想进公、 检、法机关,还要多交不少钱。梁×德收钱后,先是表示要将她办 进一所学校,后又说她专业不对口,打算换“良庆区粮油储备局” 这个单位。她每次给梁打电话,梁都以“得了得了”、“上报人事 局了”、“领导去北京出差,回来就面试你”等话搪塞她,并要求 她“不能去了解,只能到我这一层”。后来黎小姐报案之后才了解 到梁×德的不是什么退休教师,她以前在南宁市某县教育局工作, 根本无法帮人解决工作。
常见的就业陷阱三:以招聘为借口骗取财物调查职
最大的骗局当属收取保证金、押金,其比例占 到了28.16%。国家劳动和人事等有关部门早就明 文规定,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应聘者收取报 名费、抵押金、保证金等费用,对于员工的培训费 用,应当从企业成本中支出。有些企业和公司置国 家规定于不顾,巧立名目向应聘者收取费用,就是 因为许多毕业生不了解国家这些规定。
常见的就业陷阱二:骗取劳动力
案例:李强是广告系的高材生,今年3月份到郑州某
广告公司应聘。对方给他出了一道题:为一款家用电 器做个广告策划方案,限期3天。3天后,李强带着自 己做出的策划方案来到该公司,对方收下后让他回家 等通知,然后就再无下文。
今年5月份,李强发现一条家用电器的广告“很眼 熟”,和他做的方案几乎一模一样,而策划公司正是 他曾去应聘的那家。原来,对方招聘是假,窃取他的 创意才是真。
常见的就业陷阱一:虚假就业信息
建议: 一般单位对人员招聘工作非常重视,会派专人通
过各类正规渠道招聘。所以在浏览就业信息时首先应该 重视的是看信息发布渠道是否正规,然后再通过登陆有 关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官方网站查看核实用人 单位的工商许可证、营业执照以及通过电话向当地有关 部门核实。
另外毕业生求职要克服急于求成的焦躁情绪,最好选 择由学校、当地教育、人事等政府部门举办的专场招聘 会,学校和这些部门信誉好,还可以帮助毕业生把好第 一道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常见的就业陷阱二:骗取劳动力
建议:在进入试用期前,要多了解相关政策和规定,多向
老师和已经就业的师哥师姐取经,尽可能多地了解相关企业 的信息,防患于未然。即使在试用期间遇到了这种情况,也 不要忍让退缩,要以相关法律法规为武器,保护自己的正当 权益。
出于对自身知识产权的维护,应在自己的方案、著作、翻 译稿等后附专属权说明。如前面的案例中应聘者在提交策划 案时最好附上“版权声明”:“任何收存和保管本策划案各 种版本的单位和个人,未经作者同意,不得使用本策划案或 者将本策划案转借他人,亦不得随意复制、抄录、拍照或以 任何方式传播。否则,引起有碍作者著作权之问题,将可能 承担法律责任。”并要求招聘单位签收。
常见的就业陷阱一:虚假就业信息
案例:毕业生小李收到一个房地产公司的电子邮件,被通
知去面试。由于小李并未向该公司投送过简历,他怕遭遇 “皮包公司”,为安全起见,决定上网先查一下。让小李 惊讶的是,当他用GOOGLE搜索后发现,该公司居然用同 一个电话、地址注册了4个公司,涉及医药、保险、建材 等不同领域。该公司提出的给求职毕业生的待遇异常优厚 ,而信息中对于学历的要求竟然是中专以上即可。该公司 以低学历求职毕业生,却提出付相当高的工资,值得怀疑 。经其向工商部门了解,该公司已不存在。该公司是以低 标准将毕业生招进来为公司干活,而其承诺的高工资是不 会兑现的。
调查:是否遇到过就业陷阱?
常见就业陷阱与安全应对策略
常见的就业陷阱
就业陷阱是指招聘单位,其它机构或个人,利用 大学生的弱势地位(如社会经验不足、自我保护意 识差、就业竞争激烈等),以提供就业机会为诱因, 采用违法悖德等手段,与大学生达成权利与义务不 对等的各类就业意向(协议),以期侵害大学生合 法权益的现象。当前大学生就业陷阱主要表现出四 个典型的特征。
与权益维护
当代大学生求职环境现状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 大学生的就业焦虑也越来越高,求职心情迫切;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然而, 多数人关心的是如何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对大学生 们的就业安全问题重视还显不足;
刚走出校门或还没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经 验,他们在求职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一些别有用心 的人很容易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设置陷阱诱 使大学生求职上当,导致求职受骗现象屡屡发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