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分析】本次试题是安徽省屯溪一中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一部分为原创,另一部分为改编。
命题者紧扣新课标教材,涵盖了安徽省新课标高考的基本题型,题型全面,知识点考查全面,对高一新生的考查比较全面。
主要有以下特色:第一,题型稳定,涵盖高考题型。
文言文阅读采用课内与课外项结合的方式,既重视基础,又注重能力,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
第二,题目重视基础知识考查,字音、字形考查比较常见常规,试题难度不大;运用表达与运用的素材与教材结合特别紧密,文言文阅读来自课本,难度适中;现代文阅读也属于课内阅读,比较简单,这些引领考生注重基础,立足教材,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第三,选材特别具有具有鲜明的安徽特色,注重引领考生关身边生活,如论述类文本阅读“徽州文化”等,。
第四,难度分布均匀:客观题总体较为简单,学生容易入手,增强信心;主观题注重能力要求,得分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抓住基础知识,注重能力培养,应该可以得到较为满意的分数。
总之,这套语文试题对考生的考查非常全面,试题难度适中,特别适合高一考生使用。
安徽省屯溪一中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6分,每小题2分)徽州文化徽州文化主要是指以徽州(古又称新安郡)为地域依托,渊源于历史上人与自然及人们之间对象性而形成的特定生活结构体系。
同任何文化一样,它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内隐的心态、价值系统等文化心理结构,并且在各个文化层面都创造出辉煌的富于鲜明特色的成果,影响播及全国各地。
徽州尽管处于山越之地,但其主体文化却并非山越土著文化。
“自昔战乱,中原衣冠多避地来此”,为徽州奠定了丰厚的正统中原文化根基。
崇山峻岭的屏闭翼护又使徽州地区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发展区域,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包括汇聚于此的南北各地多种文化因此互相碰撞,互相选择,最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
徽州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悠久。
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二程与朱熹皆与徽州有极深渊源;儒学观念和儒学礼义对徽州社会各阶层影响至深,所谓“道学渊源在新安久矣”,并且逐步发展成新安理学等体系和流派。
儒学兴盛,加上徽州相对隔绝的地理条件,使这里的家庭文化十分凝重,“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杂姓擅入者。
其风最为近古……虽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
家庭、宗族认同感强烈,宗法观念盛行,其传统的伦理与道德规范体系基本建筑于家族本位上,是传统文化家国同构原则的典型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排斥商业精神的,但徽州山多田少地瘠,因此,外出经商是谋生的重要手段。
“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著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他们在长期商业经营实践中创造出股份式、承揽式等经营方式,并在资金所有权与经营权划分、利润分配等各方面有所创新与发展。
徽商经营活动的实际需要还直接刺激了数学、地理水文学的发展,如程大位(算法统宗)、黄汴《一统路程图记》等。
这些生产方式上的变革与科技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萌现了早期科学精神与近现代化因素的某些端倪。
徽州文化正是以儒学伦理、宗族观念、商业精神为三大基本内核,在正统中原文化基础上通过商业实践熔铸变通,发展成为一种完整严密、自成体系的多层次文化系统,并演化为当地特有的社会关系、价值体系、行为模式和广博精深的诸种具象文化风采。
1.对“徽州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徽州文化是源于中国历史上人与自然、人们之间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独具特色、影响广泛的地域文化。
B.徽州文化是一种家庭文化十分凝重、宗族认同感强烈、宗法观念盛行的封闭性的文化系统。
C.徽州文化是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心理状态、价值系统等文化心理结构的文化体系。
D.徽州文化以儒学伦理、宗族观念、商业精神为基本内核,是具备特有的社会关系、价值体系、行为模式的文化系统。
【答案】B【解析】B项,(错在“封闭性的文化系统”,请看文章末段“通过商业实践熔铸变通……”之说。
2.对徽州文化的成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自古以来战乱不断,使中原地区的民众纷纷避居于徽州,为徽州文化奠定了丰厚的正统中原文化的基础。
B.新儒学代表人物二程和朱熹,儒学的思想观念以及道家学派,对徽州社会各个阶层都有至深至远的影响。
C.中原文化、徽州地方文化以及各地多种文化在此互相冲突,互相选择,逐步融合,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徽州地方文化。
D.徽州人在大量的长期的商业实践中形成的商业精神、经营方式、包容精神发展成为徽州文化的主体。
【答案】C【解析】A项,“民众”之说不当,张冠李戴,原文“衣冠”指世族;B项,错在“道家学派”无根据,第三段的“道学”指儒学道流;D项,错在“徽州文化的主体”之说。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徽州文化突破了中国农耕文明、伦理道德与宗族体制相结合的传统文化精神。
B.徽州文化初步协调了传统社会伦理道德与商业精神的矛盾。
C.徽州文化博采众长,吸收四方文化成果,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突破。
D.徽州文化不排斥商业精神,致使徽州地区农业生产落后。
【答案】D【解析】D 项,该项“致使”之说文中无据,或者说前后无因果关系。
二、文言文阅读理解。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4—6题。
(每小题2分)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深重B. 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表轻微转折C. 秦王购.之金千斤购:重金征求D. 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答案】A【解析】A项,深:刻毒。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B.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C.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臣乃.得有以报太子D.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为之.奈何【答案】C【解析】A项,“以”分别为介词和连词,分别译为“因为”“来”。
B项,“而”分别为连词,表并列关系和连词、表转折关系。
C项,“乃”都为副词,译为“就”。
D项,“之”分别为助词、表取独,代词,表这件事。
6.下列对荆轲的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深沉多谋,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答案】D【解析】D项,“诱使”用词不妥。
(2)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10题。
(每小题2分)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
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之涧而语。
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
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
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
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
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
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
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
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
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馀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
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於汉。
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病愈,西入关,至栎阳,存.问父老,置酒,枭故塞王欣头栎阳市。
留四日,复如军,军广武。
关中兵益出。
当此时,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
田横往从之。
项羽数.击彭越等,齐王信又进击楚。
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项王归汉王父母妻子,军中皆呼万岁,乃归而别去。
(取材于《史记·高祖本纪》)7.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其将,罪六王:封王B.主约不信.信:相信C.存.问父老存:问候D.项羽数.击彭越等数:屡次【答案】B【解析】B项,信:守信。
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项羽已.救赵,当还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B.夫为人臣而.弑其主秦王必喜而.善见臣C.何苦乃.与公挑战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D.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必得契约以.报太子【答案】A【解析】A项,“已“皆为已经,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B项,前者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后者为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C项,前者为“却,竟然”,后者为“于是,就”。
D项,前者为介词,表“凭借”,后者为连词,译为“从而来”。
9.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成分,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羽使人阴弑义帝(于)江南B.(汉王)复如军,军广武C.(汉王)关中兵益出D.(项羽)军中皆呼万岁【答案】D【解析】D项,“项羽”的位置不对,应为“军中皆呼(项羽)万岁”,此处是军中“汉王父母妻子”对项羽不斩杀他们无比感激,高呼项羽万岁。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邦与项羽共同接受怀王的约定,先入定关中者在关中称王,但项羽背负盟约。
B.汉王历数项羽暴掠、弑主、杀降王、坑秦卒等罪行,以便刑余罪人能击杀项羽。
C.汉王被弩箭射中了胸部,却摸着脚谎称只是脚趾受伤,其主要意图在于稳定军心.D.汉王虽然受了重伤,但痊愈之后在彭越、韩信的配合下,迫使项羽主动立约休兵。
【答案】B【解析】B项,“以便”是“为了让”,表示希望之意,这种表述不对。
刘邦意思是项羽罪恶滔天,受过刑法的罪人都能杀了你项羽,我不屑跟你单打独斗。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1)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
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4分)(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分)(3)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