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氮气辅助吞吐措施选井及方案编写建议

氮气辅助吞吐措施选井及方案编写建议

氮气辅助吞吐措施地质方案 编写建议
汇报提纲
一、措施选井选层建议 二、地质方案编写内容
措施选井选层原则:
1、氮气辅助吞吐措施选井选层界限:井下技术状况 不清、系统压力达不到配注压力(或吸汽能力差)、边 水能量强的相对均质油层、汽窜严重的薄油层(小于3米, 汽窜通道大于3条)、距离断层或剥蚀线近(平面距离小 于30米)的井层原则上不能实施氮气辅助吞吐措施;
30℃ 40℃ 50℃ 60℃ 70℃ 90℃
K=1.60
0.0000
60℃ 70℃
80℃ 90℃
20
25
30
0.3438 30℃
0.2488
40℃ 0.51061℃7
压力梯度(MPa/m)
(3)中渗管中当温度高于60℃时启动压力降为0; 1.0
(4)低渗管中当温度高于70℃时启动压力降为0。
0.5
氮气的非混相驱替作用,能降低水相相对渗透率; 氮气优先进入水体,降低油水界面:针对边水活跃的油藏,注入的氮
气利用油水间粘度差,首先进入水锥,使其被迫沿地层向构造或油层 下部运移,使水锥消失,并且降低油水界面,降低油井综合含水; 氮气具有良好的可压缩性和膨胀性,在能量释放时具有解堵、助排、 驱替和气举等作用。
(3) 稠油随温度变化渗流特征
L33133井油样
2.5
40℃ 50℃ 30℃ 0.3387
60℃ 70℃
2.0
90℃ 30℃
K=6.73
1.5
1.0
0.1742
40℃
0.0478
50℃
压力梯度(MPa/m)
3.0
40℃ 50℃
2.5
60℃ 70℃
90℃ 80℃
2.0
1.5 K=2.55
1.0
0.5
0.0
0
8
40℃ 0.2803
50℃ 0.2285
60℃0.1208
70℃0.0600
80℃ 0.0000
90℃
16
24
32
40
压力梯度(MPa/m)
0.5
0.0 0
60℃ 0.0117
70℃0.0000
80℃
10
20
30
40
50
流量(m3/d)
(1)细管中L33133井油样的温度拐点为63.53℃; (2)高渗管中温度高于70℃启动压力梯度降为0;
90℃
0
10
20
30
40
50
流量(m3/d)
汇报提纲
一、措施选井选层建议 二、地质方案编写内容
地质方案编写内容 1、井史简介及目前开发层状况(累计注采情况及目
前产状)。要求附油层基础数据表。 2、影响目前开发层生产效果的主要问题分析(高周
期吞吐效果差、边水影响、能量低、原油粘度高等)。 要求附周期吞吐效果表、原油粘度分析资料(粘度、胶 质沥青质含量、含蜡量)。
不同粘度稠油流动的温度拐点决定措施类型
稠油油样
选取的油样类型及对应井号
类型 分区
层位
埋藏深度 (m)
油层温度 (℃)
油层温度下脱 气原油粘度
(mPa·s)
平均孔隙度 (%)
平均渗透率 (μm2)
粘度范围 (mPa·s)
取样井
特稠油 零区 Ⅲ6
346
30.5
18778
32.0
2.1
10000 L33133
0.3745
30℃
40℃0.2655
50℃0.1832 0.0800 60℃
70℃0.0000
80℃
12
15
不同粘度稠油流动的温度拐点决定措施类型
粘度(mPa s·)
(3)特稠油粘温关系(L33133井)
1000000
100000
42700
10000
50℃:10715mPa·s
1000
100
10
1 0
压力梯度(MPa/m) 压力梯度(MPa/m)
(2) 稠油随温度变化渗流特征
2.5 2.0 1.5 1.0 0.5 0.0
0
G419井油样
30℃ 40℃ 50℃30℃
60℃ 70℃ 90℃
0.0608
4.0
40℃0.0432
3.5
K=6.73
3.0
2.5
2.0
50℃ 0.0386
1.5
0.0033
1.0
普通 七区 Ⅳ1-2
326
稠油 125区 Ⅵ3
600
29.6 41.8
4363 3364
32.0 25.7
3.4 1.03
5000 2000
L7806 G419
两种油藏类型,三个单元3口井
不同粘度稠油流动的温度拐点决定措施类型
粘度(mPa s·)
(1)常规稠油粘温关系(L78
措施选井选层原则:
2、氮气辅助吞吐选井选层建议:采出 程度相对小于25%(非均质严重中厚油层小 于35%)的普通稠油、特稠油井层。
氮气辅助吞吐措施: 1、氮气助排 2、氮气吞吐 3、氮气辅助热处理
➢氮气助排
氮气助排的目的是扩大了蒸汽波及体积,有效补充地层能 量,增加油气藏流体的压力,从而有效改善油井生产效果。
0.0783 60℃
0.0000
70℃
80℃
此类油井原油粘度低,渗透率小于20..0505μm2,5 还需10注蒸汽15 20
流量(m3/d)
不同粘度稠油流动的温度拐点决定措施类型
(2)常规稠油粘温关系(G419井)
粘度(mPa s·)
100000
100009420
1000
50℃:6110mPa·s
60℃ 0.000070℃ 0.5
80℃ 0.0
10
20
30
40
50
0
流量(m3/d)
30℃ 60℃
40℃ 70℃
50℃ 90℃
K=1.60
3
6
9
流量(m3/d)
(1)细管中G419井油样的温度拐点为59.12 ℃;
(2)高渗管中当温度高于60℃时启动压力梯度降为0;
(3)低渗管中当温度高于70℃时启动压力梯度降为0。
油层条件:
1、能量低,含水小于90%的油井; 2、单井点生产的特薄层(小于3.0米)油井; 3、薄层(厚度在3-5米)采出程度小于25%、中厚油层 (厚度大于5米)采出程度小于35%、相对均质的普通稠 油、特稠油油井。
➢氮气吞吐
氮气吞吐作用机理主要为:
氮气在油藏中存在气阻效应,更易进入低渗透层段,将处于束缚状态 的原油驱替为可流动的原油,对原油产生“抽提”或“携带”作用;
100
10
1 0
41.8℃ 48.54℃
20
40
60
80
100
温度(℃)
G419井脱气原油的粘温关系曲线
G419井口的脱气原油 属常规稠油,测定的原 油粘度的半对数与温度 关系曲线为两条斜率不 同的斜直线,其交点在 48.54 度 之 间, 即 存 在 温度拐点。
120
不同粘度稠油流动的温度拐点决定措施类型
压力梯度(MPa/m)
2.0
K=6.73
1.5
40℃ 0.0000
1.0
50℃ 0.0000
0.5
60℃ 0.0000
0.0
0
5
10
15
20
25
30
(1)细管中不存在启动流压量(m力3/d)梯度;
(2)高渗管中不存在启动压力梯度;
1.0 0.5 0.0
0 3.0 2.5 2.0 1.5
5
10
15
流量(m3/d)
10000 7500
1000
50℃:1820mPa·s
原油属常规稠油,测 定的原油粘度的半 对数与温度关系曲
线为一条斜直线,
100
不存在温度拐点,
即 L7806 井 的 脱 气
10
原油在地层条件下
1
29.6℃
为牛顿流体。
0
20
40
60
80
100
120
温度(℃)
此类油井原图油粘L7度806低井脱,气不原油存的在粘温温关度系曲拐线点,只需注氮气补充能量,
30.5℃ 59.12℃
20
40
60
80
100
温度(℃)
L33133井脱气原油的粘温关系曲线
L33133井 脱气原油 的粘温曲线呈现两段 式特征,即存在一个 温度拐点,此拐点即 为由非牛顿流体变为 牛顿流体的转变点, 此点所对应的温度值 为59.12℃左右。
120
不同粘度稠油流动的温度拐点决定措施类型
地质方案编写意见
3、目前开发层潜力分析。 剩余油潜力描述:控制地质储量,原始平均含油饱和度,
累计核实产油,剩余地质储量。 剩余油分布描述:依据饱和度监测资料或油层静态资料分
析剩余油潜力井段、出水井段。 4、针对问题及潜力,提出措施意见,对措施后注采参数进行 设计,预测措施效果。
结束语
“油藏认识是基础、工艺优化是保障、过程管 理是关键”,在对单井剩余油潜力及分布类型的 筛选、排序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做到 一井一策,加强生产过程管理,优化注汽组合、 注汽方式、注采参数,充分发挥氮气作用,提高 注氮效果。
压力梯度(MPa/m)
流量(m3/d)
5.0
40℃ 50℃ 60℃30℃ 0.5319 400℃.3447
70℃ 90℃ 30℃
4.0
80℃
3.0 K=1.60
2.0
50℃0.3005
0.176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