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要点第15章动物的运动1. 1、动物的运动意义: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种族繁衍都有重要。
2、动物的栖息环境大体上可分为:水中、陆地和空中三大类,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2.运动系统的组成: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运动系统的作用:起着支持、连接、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3.骨的基本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结合课本图);(1)骨膜中含血管、成骨细胞等,血管为骨提供营养,成骨细胞有再生、修复功能;(2)骨质包括骨密质与骨松质。
骨密质特点:位于骨干外周部分,致密坚硬,有较强的抗压能力。
骨松质特点:位于骨干内侧和骺端,呈蜂窝状(终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位于骨松质内)(3)骨髓特点:幼年时骨髓腔与骨松质内的骨髓都为红骨髓,有造血功能;在成年阶段,骨髓腔内的红骨髓被脂肪取代,称为黄骨髓,暂时性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如失血过多)可恢复造血功能。
(4)长骨具有既坚硬又轻便的特点:坚硬性(与骨密质有关);轻便性(与骨松质、骨髓腔有关)4.骨的生长包括两个方面:长长和长粗。
骨膜内层成骨细胞的作用: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骺端软骨层细胞的作用:与骨的长长有关。
5.骨的成分主要是:有机物和无机物。
有机物主要是:骨胶蛋白,它的特性是:使骨具有韧性;无机物主要是:钙盐,它的特性是:使骨具有坚硬性。
骨是人体最大的“钙库”;时期有机物无机物骨的特性儿童少年期多于1/3少于2/3硬度小,不易骨折,易变形老年期少于1/3多于2/3弹性小,硬度大,易骨折成年约为1/3约为2/3既坚固又有弹性6.关节是指能活动的骨连结,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结合课本图形)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具有灵活性和牢固性两个特点。
灵活性的结构特点是:关节腔内的滑液,关节面上有一层关节软骨。
牢固性的结构特点是:关节头、关节窝外有关节囊,在关节囊周围有韧带加固。
7.骨骼肌是一个器官,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
人体有600多块骨骼肌。
肌腱:由结缔组织构成,起固定作用,分别附着于相邻的骨上。
肌腹:属于肌肉组织,是骨骼肌收缩的部分,内有血管和神经9.躯体运动的形成: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
骨骼肌收缩时,牵引骨绕着关节活动,产生运动,这过程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完成。
一个运动通常是由多块骨骼肌协调完成的。
10.屈肘与伸肘: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手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都舒张;直臂提重物时,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都收缩。
(结合课本图)第16章动物的行为11.动物的行为:动物体在内外刺激下所产生的活动表现。
动物的行为受神经系统与激素的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这是在漫长的进化(自然选择)中逐渐形成。
12.根据动物行为的发生,可分为先天性行为(本能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最简单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习惯化。
13.社群的判断:是否有分工合作、等级划分等。
常见的有:狮子、蜜蜂、蚂蚁、狒狒等。
★注意:攻击行为与防御行为的本质区别为:是否为同种动物。
同种动物这间的攻击行为的明显特点:虽然斗争激烈,但很少受到致命伤害。
劳伦斯被称为“现代动物行为学之父”14.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实验法。
观察法与实验法的本质区别:是否对研究对象(动物)施加外界影响。
联系:实验法是以观察法为基础,离不开观察法;观察法可以没有实验法。
第17章生物圈中的动物1、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同时促进了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
生产者:绿色植物;分解者:腐生性微生物2、各种生物之间的捕食与被捕食的营养关系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链写法:草→蝗虫→青蛙→蛇→鹰3、动物对环境的影响:动物能促进植物的繁殖和分布。
4、我国许多的特有珍稀动物:哺乳类——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白唇鹿、白鳍豚;鸟类——褐马鸡、黑颈鹤;爬行类——扬子鳄;两栖类——大鲵;鱼类——白鲟、中华鲟。
5、保护动物的多样性要在遗传物质、物种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制定保护战略和采取保护措施。
动物多样性保护:就地保护、易地保护、法制教育和管理。
其中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而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卧龙—大熊猫、王朗—金丝猴、洋县—朱鹮、斑头雁、棕头鸥—青海湖)易地保护是补充措施.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22.微生物概念:在生物圈中凡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按作用分为:生产者(自养型)、消费者(寄生性)、分解者(腐生性)。
分解者:腐生性微生物为主(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注意:蚯蚓和粪金龟子等腐食性动物也是分解者)23.微生物的分类无细胞结构:如病毒(全部寄生)。
单细胞微生物:如细菌(分裂生殖)、酵母菌(出芽生殖)等。
多细胞微生物:如霉菌、蘑菇(孢子生死)等。
24.微生物的生活场所:主要场所是土壤,重要场所是动植物的体表或体内。
25.微生物的生活方式有:腐生、寄生、自养等。
(1)腐生:如细菌(枯草杆菌、乳酸菌)、真菌(蘑菇)、霉菌等,属于分解者(2)寄生:如细菌、真菌和所有的病毒,属于消费者(3)自养: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如蓝藻、硫细菌、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
26.具有固氮作用的微生物:如根瘤菌、黏球菌。
27.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酵母菌:酿酒(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制作面包(有氧产生二氧化碳);乳酸菌:制酸奶(无氧条件下),制泡菜(无氧条件下);甲烷细菌:产生沼气;食品的腐败: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抗生素:由霉菌和放丝菌产生;醋酸杆酸:制醋。
第19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29.生殖: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
由生殖系统来完成的。
30.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见课本结构图)主要性器官(性腺):是睾丸,功能为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附属性器官:附睾(贮存精子)、输精管(输送精子)、阴茎(排出精液和尿液)。
31.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见课本结构图)主要性器官(性腺):是卵巢,功能为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附属性器官: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作用的场所);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阴道(精子进入女性体内、婴儿产出(分娩)、月经排出的通道)。
32.发育的过程:(开始在输卵管中,后来在子宫中)(1)受精卵在输卵管形成,在进入子宫的过程中,进行细胞分裂形成胚胎。
(2)受精卵是新生命的开端。
(3)胎儿在子宫内的发育时间一般为280天(40周)左右的过程。
33.胚胎发育过程所需的营养提供:初期为卵黄;发育后期通过胎盘从母体内获得养料和氧气,并排出废物。
(胎儿、脐带、胎盘结构图见见课本)。
34.35.青春期发育特征:身高和体重突增,脑和内脏功能趋于完善,性发育和性成熟(最突出特征)。
注: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生殖系统)的差异;第二性征:男性表现为长胡须、喉结突出、声音洪亮而低沉。
女性表现骨盆宽大、乳腺发达、声调较高。
38.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
39.昆虫的变态发育包括不完全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
(见课本相关图)(1)不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经历: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如蝗虫、蟋蟀、椿象、蜻蜓和蝼蛄等的发育过程。
(2)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如家蚕、蜜蜂、蝴蝶、金龟子、蚊和苍蝇等的发育过程。
40.青蛙(两栖动物)生殖发育特点是:卵生,体外(水中)受精、体外发育,变态发育。
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见课本相关图)蛙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和水中,用肺和皮肤(辅助)呼吸。
41.鸟类的生殖发育特点:卵生,体内受精,体外发育。
鸟卵(已受精)的结构中,胚盘发育成雏鸟;卵黄提供主要营养;卵白提供营养和水分;系带固定卵黄;气室提供氧气;卵壳及卵壳膜保护卵。
(结合结构图见p83)42.有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
特点:后代具有较强的生活力和变异性。
受精卵是新生命的起点。
43.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
特点:速度快、后代能保持母体的遗传性状,但后代生活力会下降。
44.植物的无性生殖:(注意课本相关图)(1)营养生殖:包括扦插、嫁接和压条。
嫁接成活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要紧密结合。
(注意:区分接穗和砧木)嫁接法常用于改良果树的品质和培育优良品种。
(2)组织培养原理:细胞全能性。
第20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45. 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总称。
46. 相对性状是指:同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遗传:亲代与子代性状相似的现象。
变异:亲代与子代或子代个体间存在性状差异的现象。
47.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 和蛋白质。
起遗传作用的是DNA 分子。
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
48. 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
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
49. 人体细胞的染色体由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组成:男性,22对常染色体+XY 性染色体;女性,22对常染色体+XX 性染色体。
精子染色体组成:22条+X 或22条+Y ;卵细胞染色体组成:22条+X 。
生男生女取决于卵细胞同哪种精子结合,卵细胞与X 精子结合则生女(性染色体组成为XX ),卵细胞与Y 精子结合则生男(性染色体组成为XY )。
生男生女机会均等,为1:1。
生殖细胞也叫配子,是联系上下代的桥梁。
50.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
51. 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位于成对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称为等位基因,包括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用大写字母表示)和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用小写字母表示)。
基因型: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常用字母组合表示,如AA 、Aa 和aa 。
(注意:只有两个隐性基因组成的基因型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人体成对的基因,与成对的染色体一样,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表现型:生物个体的某一具体的性状表现,常用文字描述表示,如单眼皮、双眼皮等。
53. 生物变异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①可遗传的变异是: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②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54. 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遗传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降低人口素质。
常见遗传病:白化病、红绿色盲、血友病、先天性痴呆等。
55. 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禁止近亲结婚,可以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又叫遗传商谈),与有效的产前诊断、选择性流产措施相配合,能有效地降低遗传病发病率,改善遗传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提高人口素质。
体细胞 生殖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