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官制度范本
强化监察职能,以察举(汉代选官制度。始于武帝时, 由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合格即任以 官职,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秀才等。是士大夫仕 进的主要途径)、征辟(所谓“征辟”制,也可以分为 “征”和“辟”两类。朝廷特征士人,为“征召”。 长 官自行辟除士人,为“辟除”)等选授官员,尤其是首开 先端,以儒学作为选官的标准,将儒学与仕途相结合,从 而确立了儒学在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中的主宰地位。秦汉是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奠基时期。
可见,清沿明制既有其历史原因,又有着实际统治的需 要,并非偶然的产物。
为了保证满族贵族的特权和利益,清初在中央机构中突出 了满族贵族的地位,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成员,由八和 硕贝勒和八大臣组成,多是满族贵胃世爵,汉族官僚不能参 予,所议“俱系国家重大机密事务’,拥有很大的政治权力, 有时“虽至尊无如之何”,有“国议”之称。
绪论
绪论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之沿革
“文官”一词,作为较通用的法律术语,是在近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但是,文官的确切含义 和范围,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也很不相同。如果根据 其最一般的特征界定,那么,文官便是指武职人员 以外的国家公务人员。
中国古代虽然不常用“文官”一词,但接近于近 现代文官内涵的称谓和制度是存在的,其称谓如“ 文官”、“文职”、“文选”、“文阶”等等。所 以,许多中外学者都承认中国古代存在文官制度。
二.清代前期文官体制的改革
辅政部门上,顺治十五年(1658年),改内三院为内阁, 由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士的品级,改为正五品。
不过,在中国古代实践中,文官的确定较为复杂 。官员在资、阶与其职任常常分离,文职出身者任 武职、武职出身者任文职屡见不鲜。所以,确定“ 文官”范畴,不仅要看其出身,更要依其实际职任 。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之沿革
汉朝大量承用秦律,同时又加以发展,如进一步完善考 核官吏的“上计” (地方守﹑相向朝廷申报一岁治状的 制度。汉代,郡国守﹑相于岁终遣吏赴京师上计。汉律中 有《上计律》,是处置上计事务的专门律条。西汉时从郡 中派到中央去上计的人为丞或长史﹐东汉时有专职的上计 掾﹑史。)制度。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之沿革
第二章清代文官制度的阶段性发展
一.清入关前的政权建设和文官制度的形成
满洲人(其前身为女真人)出兵或打猎,按族党屯寨 进行。每人出一支箭,十人为一牛录(汉语“箭”的意 思),其中有一首领,叫“牛录额真”(汉语译为“佐 领”)。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 建立了黄、红、白、蓝四旗,分别打黄旗、红旗、白旗、 蓝旗。
一.清入关前的政权建设和文官制度的形成
一.清入关前的政权建设和文官制度的形成
以上中枢辅政的,包括人事、民政、财政、文教、礼仪、 司法、军务、工程营建等方面行政职能部门,以及监察和民 族管理诸部门的相继建立和正常运转,反映出清国的政治制 度已经基本上纳入了封建化的轨道,各类文职机关已经相继 建立和正常运转,各衙门各级文官逐渐配备齐全并已正常执 行职务。
四十三年(1615年)扩大为八旗。原四旗名称冠以 “正”,另四旗名称以黄、红、白、蓝冠以“镶”,即为: 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新 增的四旗的旗子,镶黄旗的旗子在黄色旗上镶红边,镶白 旗的旗子在白色旗上镶红边,镶红旗的旗子在红色旗上镶 白边,镶蓝旗的旗子则在蓝色旗上镶红边。每旗原则上应 该包含二十五个牛录,每个牛录有三百人,共计七千五百 人。)
在中央机构中,多以诸王主持各部院的工作。顺治五年 (1648),朝廷虽明令规定六部设汉尚书员,但汉尚书很 少有掌握实权的,“各衙门奏事,但有满臣,未见汉臣”。 作为统治策略的另一手,清王朝为了巩固本身的地位,又对 汉族地主官僚及其知识分子竭力笼络并加以控制和利用,以 扩大对全国进行统治的基础。
他们对归顺清王朝的明朝官吏以原官照旧录用,允许并鼓 励明朝降官举荐人才,对一些知名人士,朝廷以礼征入,分 别授官或加以提升任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长期处于分裂对峙状态,战乱 不断,各朝政权迫于形势,不得不尚武而轻文。同时,门 阀势力不断发展,支配着社会政治和经济。这些原因导致 了文官制度没有得到顺利的发展。
这一时期文官制度方面最有特色的内容是九品中正选官 制(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州郡 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任中 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中正的职权主要是 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中正根据家 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 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 ﹑下上﹑下中﹑下下。但类别却只有二,即上品和下品。 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而获得二 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 选拔之权。)。
凡此,都为大清王朝的建立作了必要的准备。
1644年清兵入关,宣告大清王朝在全国统治的开始, 它将入关前的政权机构转变为全国性的政权机构,同时进一 步采取明朝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史称“清沿明制”。
清沿明制的出现,一因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仍属于封建 社会晚期,以明王朝为代表的封建性国家政治制度,仍大体 上与当时的社会基础相适应;二因满族在入关前20年,一直 处于将其奴隶制国家的政治体制转型为封建国家体制,入关 后进一步沿袭明制是原有方针政策的继续;三因入主中原以 后,对各级衙署官名以及赋税、行政、法律等方面沿用明制, 对广大汉族人民是一种怀柔,可以缓减新王朝履行统治的阻 力。
顺治二年(1645年),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尚在进行战争的时 候,清政府即在全国范围内举行“乡试”,恢复科举制度; 翌年,又在北京举行“廷试”,考试名额1446名。“乡试” 考额基本上是“廷试”的20倍,一时间全国参加科举的近3 万人,这不但在一定程序上缓和了汉族地主和知识分子的反 抗情绪,而且取得了必要的人才以充实各级政权,换取到相 当一部分汉族知识分子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