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的测量教学设计
【数数】
学生数一数1000中有几个零。
【数数】
学生仔细数
【计数】
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估计学生不难得出:
10
【思考】
向办法测量铅笔的长度。
【测量铅笔】
用刻பைடு நூலகம்尺测铅笔。
【观察】
观察手中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值和最大量程。
【重新测量】
学生再老师的指导下重新规范测量铅笔。
【回答】
学生纷纷报出自己的读数。
(2)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体现了理论知识能够指导实践活动,同时理论强调和尊重经验事实对理论的检验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长度的单位及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正确使用刻度尺。
(二)教学难点
(1)运用科学计数法计数。
(2)正确使用刻度尺。
五.教学思路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积极认真,在读数时应事实求是。
(2)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学会与老师同学合作交流。
(3)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相关问题,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进而喜欢科学、亲近科学。
(四)STS目标
(1)将测量的理论知识指导下,科技中用声纳来测量测量潜水艇与障碍物的距离,充分体现了理论知识来源于现实,同时又服务于社会,促进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本节课中采用的学法主要有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七.教学手段
本节课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演示为教学手段,同时运用学生手中的刻度尺为学具展开教学。
八.教学过程
教学任务与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任务一】
(1)长度
(2)引出长度的单位
【教学环节一】
(大约2分钟)
设疑激趣
导入新课
(1)请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笔是长是短,引出长度。
教学评价
【教学环节四】
(大约5分钟)
巩固练习
体现应用
【教学评价】
(一)完成练习
1.一千米等于多少厘米?
的科学计数法为什么?
3.谈谈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
(二)填写表格
还有哪里不懂
你学到了什么
还想了解什么
【】【】【】
以练习和填写表格的形式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评价。
【教学任务五】
总结,布置作业
【教学环节五】
(大约3分钟)
(2)如何用自行车当量程来测量路程呢?
【提问】
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周围同学帮忙解答。
【提出方案】
在提出问题后,作出猜想,提供方案,解决问题,并与周围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
在这个环节中,知识不是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由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题作用。
【教学任务四】
【教学任务三】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环节三】
(大约7分钟)
回顾质疑,
解答疑难
(1)学生提问,周围同学和老师一起回答。
(2)教师提出疑问,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如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等。
【过渡】
同学,学习了这节课,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PPT展示问题】
(1)你能用普通的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吗?一支铅笔的直径呢?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长度的单位,知道常用的单位,如米、千米、厘米、毫米。
(2)理解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学会换算1km=1000m和1m=100cm=1000mm。
(3)理解科学计数法,会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科学计数。
(4)理解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能规范使用刻度尺。
(5)了解测量值读数时如何估读,知道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6)了解除了刻度尺以外的其他常用测量工具,如卷尺、皮尺、声纳和雷达等。
(7)理解测量的方法,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一些常见的问题,例如:如何用自行车测量路程等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测量时仔细观察,积极认真地投入到整个测量的过程中。
(2)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初步体会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收集证据、验证假设并沟通交流,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二)本节知识的知识结构
二.学情分析
(一)初一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辨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教材中许多内容他们已经具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如他们在小学的时候已经接触过刻度尺,这对教学是有利的。
(二)本节长度的测量是初一学生第一次再课堂上学习测量的有关知识,虽然学生已经接触过刻度尺,但是很多学生往往还不能正确使用刻度尺,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对于数值的估读在以前没有接触过,因此测量值的估读是本节课的难点,但是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没有的测量的估读提出很高的要求,但是学生应当会区分误差和错误的区别,这也是学生的一大难点。
【教学任务二】
(1)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3)其他测量长度的工具。
【教学环节二】
(大约28分钟)
尝试发现
探究新知
【提问】
同学们,你们所了解到的长度单位有什么呢?
【讲述】
刚刚大家讲了几种常见的长度单位,如米,厘米,现在将长度单位补充完整,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千米、厘米、毫米、微米和纳米。其分别用符号来表示米(m)、千米(k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归纳小结
布置作业
【提问】
请一位同学进行总结。
【补充归纳】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长度的单位及单位的换算,并且学习了刻度尺的使用方法。还学习了如何用测量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其他问题。
【布置作业】
请大家完成作业本相应的练习。
【归纳】
一位学生进行归纳。
归纳小结使学生知识体系系统化。
(2)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长度的单位的学习。
【引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想一想,你的手中的笔长不长呢?
【讲述】
刚刚有同学说自己的铅笔长,也有同学说自己的铅笔短,其实大家刚刚说的是铅笔的长度。
【过渡】
有同学说铅笔长,有同学说铅笔短,那么首先,我们来看看长度究竟有哪些单位来表示。
【思考】
学生拿出自己的笔,有的学生可能说长,有的学生可能说短。
【提问】
学习了以上这些长度,那么大家知道米和千米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
【归纳】
有些同学说的非常正确,米和千米之间存在这样的换算关系:
1km=1000m,
另外再补充其他单位的换算关系,请看:1m=100cm=1000mm
【提问】
大家看一下1000有几个零?
【提问】
那么
零呢?并请大家抄一下这个数。
【讲述】
【阅读】
书本中其他常用的测量工具。
这样设计是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长度单位以及米和千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教师加以补充和归纳,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扩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达成了知识技能目标中:理解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学会换算1km=1000m和1m=100cm=1000mm以及理解科学计数法,会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科学计数。
(三)回顾质疑,解答疑难
师生互相提问,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四)巩固练习,体现应用
完成几道练习,巩固知识。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请一位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和小结,最后教师布置适当作业。
六.教学方法
(一)教法
本节课中采用的教法主要有设疑诱导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发现法。
(二)学法
考一考学生再生活中,如何知道门窗的长度,在学生作出回答后,紧接着告诉学生其实我们都可以来当一会小小科学家,把自己当成科学家,想一想,如何了解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从这两个问题中,引出本节课学习的新课:长度的测量。
(二)尝试发现,探究新知
首先学习长度的单位以及单位之间的换算,在这之后穿插学习科学计数法。然后学习最用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学会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紧接这了解其他测量工具。
【强调】
大家再用刻度尺之前,首先要注意你所使用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值和最大量程。
【提醒】
刚刚有些同学测量是是把铅笔随意放在刻度尺上测的,这是不规范的,大家一定要注意物体要左右边缘一定要与刻度尺的刻度线平行。
【提问】
大家刚刚测出的铅笔的长度是多少?
【讲述】
当我们的读数介于两个数之间时,如4.4cm和4.5cm之间是,大家线记下,再估读一位,如4.45cm。大家要注意误差不能等同与粗无,误差时不可避免的,它总是存在的,错误却是可以避免的。
浙江教育出版社 科学 七年级(上)第一章
第三节《长度的测量》教学设计
课题:长度的测量
课时: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分析
本节《长度的测量》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三节,本节内容是学生已经在前面两节课初步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以及科学家的探究工作后,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上学习测量的有关知识。学生在本节课中会学习如何测量长度,本节知识中的产度的单位的学习,未接下来学习其他单位,如温度的单位打下基础,而本节知识中刻度尺的学习,未接下来学习带有刻度的工具,如温度计、量筒的学习埋下伏笔。因此我认为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初中科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节。
先让学生自己用刻度尺测量,有的学生可能操作部规范,此时教师加以点播,指出测量的注意事项,不规范的同学此时就能更好的加以改正。这样教学使得学生印象更深,同时也达成了知识技能目标中理解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能规范使用刻度尺。
了解测量值读数时如何估读,知道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了解除了刻度尺以外的其他常用测量工具,如卷尺、皮尺、声纳和雷达等。以及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在测量时仔细观察,积极认真地投入到整个测量的过程中,突出了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