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07级地理科学付瑶1256407041一、前言从2010年5月25日——5月28日和7月4日——7月9日近八天的时间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
在课堂上我们已经掌握了综合自然地理的理论知识,但对实地考察以及对知识的运用还存在着欠缺,所以,我们充分利用了这次野外实习的机会,从西到东横穿了东北平原,从西到东的路线为乌兰浩特市——白城市——洮南市——通榆县——长岭县——长春市——蛟河市——敦化市——二道白河镇——长白山。
由于区域跨度大,时间有限,我们的野外实习采用乘车的方式进行,到典型的观察点下车仔细观察。
通过此次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验证了课堂上所学习空间地理规律,从实践中整体体会到了区域自然地带的区别,对自然地理环境各个组成要素的性质、特征、类型、分布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深的认识,加深了对自然地理学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这次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对温带针茅草原栗钙土地带段、温带森林草原黑土黑钙土地带段、温带针阔混交林暗棕壤地带段和区域内非地带因素影响非地带单元的观察以及长白山垂直地带性规律的考察。
综合自然地理的野外实习,不仅让我深刻的认识了理论知识而且让我们掌握了自然地理学的学习方法,更主要的是培养了我们对自然地理学的学习兴趣。
二、区域自然环境概况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北界黑龙江省,南接辽宁省,西邻内蒙古自治区。
处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的腹心地带,东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以图们江,鸭绿江为界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
地处东经122-131度,北纬41-46度之间,东西长650公里,南北宽300公里。
东南部高,西北部低,中西部是广阔的平原。
吉林省在季风气候的影响下,东部地势高的地区降水多于西部,形成了温带湿润区、温带半湿润区和温带半干旱区,同时降雨量还影响各地带段的植被,分别为针阔混交林、以羊草占优势的森林草原以及典型草原的地带性植被。
在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吉林省的土壤从东到西为暗棕壤、黑土黑钙土和栗钙土。
(—)吉林西部实习——以观察点为单元从长春向西走到乌兰浩特市的观察点,如表11、我们选择了人工取土场,125°4′54.8″E,43°58′43.6″N开始观察,海拔大约200m,地形面与学校是一个面,而此处海拔却比学校的低,地形面的地势东高西低。
由于地势较高,地平面微波起伏,此处正处于上升阶段,在流水作用下侵蚀而成。
观察此地的土壤剖面,底部岩石是白色的且有铁质锈斑的湖相沉积物,表层土壤约1m厚的黄土状亚黏土,且越向上黄土颗粒分布越均匀,与下层岩石变化大,可推测此地的黄土并非原地的风化物,而是在外力作用下再次堆积。
用盐酸实验验证土壤中并不含钙,所以黄土是被流水搬运而来。
根据黄土颗粒的胶结程度判断,应为Q2时期的,综上这里是中更新世水成黄土台地。
由于这里的气候是温带半湿润气候,降水集中,季节性冻土和母质的黏重,透水性差,使土壤发生潴育化过程,土壤中有铁锰结核。
由于此地和周围地势起伏不大,降水后一部分流走,一部分留在此处,属于水上处境。
2、乘车行至翁克,地势开始升高,这是一个高台地,在流水作用下,地形面侵蚀强烈,此处属于松辽分水岭的一部分。
该观察点底部岩石为红色砂砾岩,与上一点相比岩石颗粒胶结更紧实,可判断高台地形成于Q1时期。
红色砂砾岩磨圆较好,所以此处岩石也是被洪水搬运堆积,所以此地是一个Q1时期的洪积台地。
此处海拔比上一点高,且Q1时期的洪积台地上没有Q2时期的黄土台地堆积,因此可能原因有二个:一是在Q2时期发生洪水之前这里就发生了构造运动抬升了;二是Q2时期的洪水小,没淹没这里,后来地势抬升了。
由于地势较高,水文特征是残积处境,将土壤中的钙淋溶,在半湿润区,淋溶不彻底,土壤为淋溶黑钙土,植被本应该是森林草原,但现在已被人类开垦,种植上了农作物。
3、观察点是温带亚湿润气候区的阶地平原。
判断这里为阶地而不是台地的原因是土壤剖面呈二元结构,不是漫滩的原因是二元结构上已经发育了土壤。
这里海拔150m,由于地势抬升不高,所以地形面侵蚀很弱,地势较平坦。
根据岩石的颗粒的胶结程度判断为Q3时期的亚砂土,土壤发育成黑钙土,原生植被是典型的羊草草原,但现在已被人类耕作。
4、霍林河的泛滥平原霍林河是一条季节性的河流,观察点是霍林河河漫滩上。
海拔100m左右,由于地势较低,有属于半湿润区气候,强烈的蒸发作用使地下水流向地表,土壤发生盐碱化地球化学过程,受地下水的影响,土壤发育为盐化草甸土。
由于不缺水,盐度高,植被是草甸草原。
霍林河来回摆荡,带来了大量的沙,在风的作用下形成了现在的沙丘,沙丘逐渐变大形成沙垄,在远处形成了闭流区。
沙丘上现已生长了柳树和草本,说明沙丘较湿润且已成固定沙丘。
5、观察点是洮儿河西岸的一个取土坑,海拔150m,比洮儿河地势高,西部是大兴安岭褶皱构造,正式这种构造结构使大兴安岭大量的降水沿着岩层流入此地,虽然这里的降水量少但土壤含水量不低,同时土壤中的盐分又被流水冲到洮儿河附近,所以这里土壤的盐碱度低。
因为这里土壤不缺水,盐碱化程度又低,所以可以生长湿生植被,许多的土地都已被人种植水稻。
观察土壤剖面下层的岩石,由于颗粒胶结不好,判断为Q4时期的砂砾岩。
岩石磨圆程度一般,分选不好,推测是河流冲积物堆积形成,此地是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不能形成大量的地表径流,所以可能是大兴安岭的暴雨径流将砾石带到此处堆积。
底部岩石具有二元结构且上层的砾石颗粒细,下层的颗粒粗,所以可以断定这里是Q4时期的高河漫滩。
由于地下水充足,在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少量的地表降水在地下水的顶托作用下,将钙带到土壤下部淀积,所以土壤为草甸黑钙土。
6、大兴安岭老洪积扇的山前台地大兴安岭一共有两个洪积扇,观察点是大兴安岭的老洪积扇的山前台地。
洪积扇台地底部砾石已经倾斜,说明形成年代久远。
根据砾石颗粒的胶结度判断为Q1时期的洪积台地,且岩石颗粒中含有红色氧化物,说明形成时温度很高。
大兴安岭Q1时期的洪积台地上有Q4时期的洪积台地,Q4时期的洪积台地分布范围广,其原因有二:一是大兴安岭的山地在Q1时期发生洪水后抬升了,Q4时期的洪积物被冲击的更远,所以覆盖在Q1洪积台地上,但大兴安岭并未升高,所以这种说法不成立;二是Q4时期的降水多了,形成特大洪水,将洪积物冲得更远,覆盖在Q1洪台上,由于Q1时期气候干热,所以此种说法可以被接受。
此地海拔217m,地势很高,是一个高台地,虽然地下水充足,但由于地势高,对土壤没有影响,水上处境,加上此地是半干旱区,降水量很少,所以钙积层在土壤中堆积且厚,土壤发育成栗钙土。
植被本应该是针茅草原,但地势低洼处却是羊草草原,我认为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地势的差异导致,地势低洼处受地下水的影响,土壤水分充足,所以生长羊草。
7、此处是大兴安岭上洮儿河发育的谷地,观察点是一个丘陵,底部岩石是酸性火山岩,透水性好,气候又是半干旱气候,降水量少,土壤中的钙积层比上一点更厚,土壤发育为典型的栗钙土。
植被在透水性好的岩石下生长为针茅草原。
8、观察点是大兴安岭的迎风坡,海拔450m左右,周围植被的优势种是蒙古栎、山杏,根据植被判断是针阔混交林,所以这里的降水量变大了,对面较低坡面上植被却是森林草原,所以这里应该是大兴安岭垂直带针阔混交林的下届,土壤发育为暗棕壤,但却是幼年暗棕壤,我推测是这里的气温低,土壤发育慢或者土壤演化的时间短。
(二)吉林省东北实习——以自然区为单元记录1、蛟河自然区如表2(1)山地地形面我们的观察点是是蛟河市附近的拉法山,拉法山属于断块山。
拉法山坡面陡峭,拉法山岩石是花岗岩不能是喀斯特地貌,也不是海水侵蚀岩石底部,在重力作用下岩石崩塌,因为海水的涨落会侵蚀岩石上出现成排的海蚀洞,但拉法山没有,拉法山是断块山,它有断裂面,所以拉法山是由于构造运动导致的坡面陡峭。
拉法山岩石裸露,说明土壤发育不好,幼年土。
海拔870m ,地势高,虽然处于温带湿润区,但是残积处境,植被为演替初期的植被。
攀登拉法山的时候发现拉法山有洞,这里开发时间短,不可能是人工挖掘,同时拉法山的岩石不是玄武岩,玄武岩凝结时有气泡,被水侵蚀后会有洞,这里是花岗岩,且结晶颗粒小,岩石结晶颗粒不好,所以为浅成岩,当火山喷发后有很多水汽,花岗岩冷凝后就形成了气泡洞。
(2)丘陵地形面浑圆状丘陵,花岗岩山体,但此处花岗岩的结晶颗粒比拉法山的花岗岩结晶颗粒大,说明结晶好,深成岩,在发生构造运动时离地缝合线较远,说明花岗岩形成于海西期构造运动。
岩体的颜色较浅,还有大量的硅,所以是酸性花岗岩。
海拔370m左右,岩石透水性好,在温带湿润区发育地带性土壤——暗棕壤。
(3)台地地形面在土壤剖面上,有黑色条纹,颗粒组成较细的沉积物,和颗粒较粗颜色较浅的砂砾沉积岩互层,估计是中生代静水沉积和流水沉积互层,是湖相沉积物。
台地面上起伏不平,比丘陵的侵蚀还严重?这是因为这里已被开垦耕种而且台地的岩石为湖相沉积岩,风化物颗粒细,透水性差,降水落到地面形成地表径流,所以侵蚀严重;而丘陵是花岗岩母质,结晶颗粒大,风化物粗,透水性好,降水渗入地下,且丘陵上的植被降低了降水对地表的冲击作用,所以受侵蚀程度较弱。
(4)河谷地形面海拔大约100m ,地势低,受地下水影响,土壤水分充足,所以这里的土壤发育成草甸土,植被为湿生植被。
2、敦化自然区敦化自然区在表3中已简单介绍,在这里不再叙述。
通过对蛟河和敦化自然区的野外实习,深刻认识到了自然区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及自然区的平亢地处境,一个自然区有完整的山体分布规律,地理各要素的相互影响,使山体形成一个组合系列。
(三)二道白河阶地阶地底部岩石是Q1时期的玄武岩,但玄武岩上面有火山灰分布,而台地面没有火山灰,火山灰不呈面状分布,说明火山灰是被流水冲击到这里,而不是火山喷发到这里。
由于火山灰透水性好,所以虽然是温带湿润区但不形成上层滞水,地势较高,所以地下水对土壤的作用弱,土壤发育为地带性土壤——暗棕壤,也生长地带性植被针阔混交林。
(四)长白山垂直带长白山山势高耸,地形起伏变化大,自然环境复杂多样。
从山下到山上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候、土壤、生物等呈现四个界限分明的垂直植被景观带。
由下至上依次为针阔混交林带、针叶林带、岳桦林带和高山苔原带,如图1针阔混交林带位于长白山下部,是长白山山地垂直带的基带,分布在海拔700—1100m ,该地带的植被类型是红松针阔混交林。
地势平缓、气候温和湿润,生物群落复杂,灌木种类较丰富,藤本植物非常发达,林下草本植物繁多。
母质是玄武岩的风化物——黄土状沉积物,由于母质黏重,降水不易下渗形成上层滞水,所以土壤是白浆化暗棕壤。
针叶林带位于针阔混交林带上部,海拔在1100――1700m之间,这里气温显著下降,空气温度大,冬季严寒,夏季凉爽,以优质的红松、云杉、冷杉、落叶松为主,树干通直,高大挺拔,冬夏郁郁葱葱,林下阴暗潮湿,苔藓植物特别茂盛,是苔藓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