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民乐的发展及前景分析
作者:张蓓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43期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软实力的最佳体现,虽然受到经济、政治等发展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但并不总是和经济、政治发展亦步亦趋的,文化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相对的独立性。
民乐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一直盛行在当代的社会中,随着时代的进步,民乐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成为当今备受瞩目的新民乐。
本文通过对新民乐的演奏风格、商业包装、对传统民乐的继承和发展、对新民乐逐渐“西方化”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一下新民乐的发展前景。
【关键字】新民乐发展文化传承
文化虽不能决定经济上的发展、政治上的进步,却深深影响着国民的思想和意识,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整体精神风貌。
在这个稳定中求发展的时代里,固步自封就等于自取灭亡,为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也就必须增强自己的民族文化,防止他国的文化渗透。
就拿我国的民乐发展来说,在我国国际化的过程中,其他国家的摇滚乐、爵士乐等等新式乐曲风格不断冲击着民乐的地位,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改革创新,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成为万人瞩目的新民乐。
一、新民乐对传统民乐的继承和发展状况分析
1.新民乐对传统民乐的继承。
传统的民乐在器材选择上都会使用中国传统的乐器,如箫,鼓,筝,唢呐、二胡、古琴、琵琶、三弦等等常见的乐器,这些乐器大都是有着悠久的历史,甚至某些还会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传说。
这些多种多样、制作精良的乐器不仅体现了我国的古代人民在音乐方面的追求和造诣,更体现了他们的智慧和高尚情操;其次,传统民乐的乐曲大都是由诗歌或是一些对称押韵的典籍故事构成,而且有些民乐甚至会以古代知名的人物事迹改编而成,或是传播一种思想,或是赞扬一种美德,被人吟诵至今,广为流传。
2.新民乐对传统民乐的发展。
在当今的时代,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冲突不可避免,因此新民乐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事。
相比于传统的民乐,新民乐在乐器选择上不再单一使用中国传统的器材,而是选择“中西合璧”,引进西方的特色乐器,使之与中国乐器相互配合,得到水乳交融的理想效果,就像是西方的钢琴就受到了我国人民的广泛喜爱;其次,新民乐的取词也变得越来越通俗化,更加适合现在直观明朗的生活态度,受到大家的赞赏。
谱曲有的轻快、有的悠扬、有的感伤、有的哀婉动人,更加适合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这些变化都大大丰富了我国的新民乐,使得民乐的发展更加喜闻乐见。
二、新民乐的演奏风格的变化及未来发展预期探索
从新民乐的演奏风格来看,它与传统民乐演奏最大的不同就是在舞台上的装饰。
传统民乐在传统思想、表演理念,或是时代发展不足等种种因素的限制下,一直传承者古代那种规规矩矩、一成不变的演奏方式,演出的场景只需搭个台子,稍微营造一下当时的气氛就行,有时用到的道具也只有桌子、扇子等小物件,那时的想法是:这些简单的场景设置只是搭配而已,传统民乐的演奏主要凭借着演员的高超的技术,其他的都只是陪衬,无关紧要。
但是,现在的新民乐却更加注重舞台的设置,他们要求灯光和演员的默契配合,要求场景设置得精妙绝伦,不留一点瑕疵。
这种做法使得民乐演出更具现代化的色彩,能够准确抓住观众的眼球,力求把演出打造得美轮美奂。
新民乐的发展前景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点,在现在文化渗透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民乐的发展借鉴西方文化也不是,不借鉴西方更不是,民乐的发展正处在这样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地步。
我们须得承认,西方文化的传入,中西方的文化经历一个“抵抗-磨合-互助”的过程是在所难免的,我们应该做的事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尽量保持住自己本心,借鉴却不能照抄照搬、崇洋媚外。
借鉴西方文化中优秀的、有利于民族文化发展的精华来滋补现在发展疲累的民乐,在相互借鉴中促进民乐的发展和进步。
三、对民乐进行适度的商业包装
民乐作为大众的消遣娱乐的方式,自古以来都是一种高雅的,文人志士所推崇的文化形态,在我国历朝历代的发展中一直处在屹立不倒的地位,这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
而现在我们所说的“商业包装”不是将这种文化形态完全的世俗化、价格化,而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将其打扮成为一种商业元素,运用现在经营管理的创作模式对其进行加工,甚至将其用广告做宣传,用现在的媒体技术作媒介,类似于演唱会、公益汇演等模式以此为途径来扩大新民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是与经济条件相结合的一种新民乐的传播手段。
都说市场是检验产品的最好的工具,把新民乐这种新出产的商品投入到市场中去,让大众来评定新民乐发展的好与坏,是一种最简单直接、直观明朗的方式,而且透过大众的反应,可以明确知道这种改变的得与失,是值得去尝试的。
四、结束语
新民乐的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西方化”的过程,其中牵扯着众多的元素和影响,它的发展前景也不是固定的,值得我们的期待。
参考文献:
[1] 刘璇. 从新民乐的发展看当代中国民族器乐文化[J]. 黄河之声. 2013(04)
[2] 单蕾. 浅谈中国当代的“新民乐”现象[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4(05)
[3] 刘金祥. 浅议传统民乐与新民乐的可融合性[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