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宜居县城建设试点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最新)
一、XX年宜居县城建设成效
XX年,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关会议精神,牢牢把握省级宜居县城建设试点契机,紧紧围绕《XX县省级宜居县城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坚持规划、建设、管理“三统筹”,城市面貌日益改善,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形象日益凸显。
(一)高起点规划绘蓝图。
一是不断找准城市定位。
按照“不贪大、不求洋、只求精”的城市建设理念,将县城定性为“现代XX山水园林城市”,确定了“一城”、“两片”、“双心”(城东组团综合服务中心、XX组团综合服务中心)、“五组团”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形成了“城东片区城绕山、城西片区山绕城”的独特城市景观效果,塑造了特色街区与城市整体风貌有机结合、建筑天际线与山脊线自然融合的人居环境。
二是着力完善规划体系。
按照“高起点定位,前瞻性规划”的思路,聘请中规院、XX省规划设计研究院等知名度高、经验丰富的规划编制设计单位,完成城市控规维护以及宜居县城、城市绿地系统、地下管线及综合管廊等多个专项规划编制,对县城重要节点、重要地块开展城市设计并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总规、控规、修规、专规齐全的规划体系全面形成。
三是严格规范规划管理。
先后出台《XX县规划管理技术规定》、《XX县城新建小区景观与配套设施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确保城市规划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严
格规划审批管理,严把“三个关口”、坚持“三个审查”、实施“四个公示”,定期不定期开展规划专项巡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建设行为,有力维护了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高标准建设夯基础。
一是做大城市规模。
按照“东扩、西进、南延、北拓”的思路,建成11条16.5公里市政道路,城市建成区拓展至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13万人,“一江两片、拥江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二是做强城市功能。
新开发商住小区55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22.6万平方米,新建公租房500套,整治河道6.8公里,铺装人行道18万平方米,配套建设城东停车场和四星级影院,城市功能日益完善、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三是做优城市品位。
按照“显山、露水、增绿、见秀”的要求,高规格打造2300余亩金松湖城市生态公园,已建成城市公园达6个,建成区绿地面积达650公顷,城市绿地率39.5%、超国家园林城市标准8.5%,人均绿地面积25平方米、超国家园林城市标准16平方米,居民就近进入公园步行距离不超过400米,现代山水园林城市魅力日益彰显。
(三)高效能管理树形象。
一是健全管理机制。
整合城管、交警、市监等多部门力量构建大城管格局,建立社区网格化城市管理体系,积极推行管理、执法、服务“三位一体”人性化管理机制,初步实现城市管理从被动式向主动式、从粗放型向精细型、从碎片化向系统化“三个转变”。
二是提升管理水平。
加强智慧城管建设,建成数字化城管平台、“天网”视频图像共享平台、智能交通平台,对重点部位、重要场所全覆盖设立视频监控,实现城市管理数字化、影像化、可视
化,确保管理无盲区、服务无死角、监管无空白。
三是强化综合治理。
大力实施城市生活垃圾、车辆秩序、市容市貌、弃土运输、建筑工地、市政设施管护“六大”专项整治;扎实开展“平安XX”建设,深入推进“五无”(无访、无诉、无案、无毒、无邪)建设,建立“六张网”(街面巡逻防控网、城乡社区防控网、单位内部防控网、实时视频监控网、实有人口管理网、阵地控制网)治安防控体系,全力创造宜居宜业、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XX年工作计划
XX年,是XX决战决胜脱贫摘帽、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持续高品质、大手笔推进宜居县城建设。
一是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体系。
突出“生态自然、宜居宜业”理念,聘请国内外一流团队,高水平编制旧城提升等修建性详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专项规划,建立“多规合一”运行管理机制,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二是更高品位推进宜居县城建设。
加快总投资21亿元的宜居县城PPP项目建设,建成嘉陵大道、金松路等7条市政道路,启动三桥连接线、河西中部组团内部路网建设,进一步拉大河西片区城市骨架。
大力完善城市功能,改造XX镇老政府片区3号地块等城中村棚户区31万平方米,启动200万平方米沿江河滩湿地公园建设,完善3个城市公园内部景观配套。
三是进一步强化城市精细管理。
深入推进城管体制改革,划转住建、市政园林、环保、水务、交警等部门相关职能及行政处罚权至城管部门,加强队伍建设,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加快构建大城管
格局。
整合城市管理、基础警务、交通治理等执法力量下沉社区,在社区的统一领导下,条块联动、共管共治,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