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标准测试卷及答案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琢.磨zhuó譬.如pì小心翼.翼yì咄.咄逼人duóB.狭隘.ài 绽.开zàn 参差.不齐cī花团锦簇.cùC.热忱.chén 浸.满qìn 气喘吁.吁xū人迹罕.至hǎnD.硬.朗yìng 抚.弄fǔ拈.轻怕重niān 刚直不阿.ē2、下面词语书写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A.人迹罕至花团锦簇默不关心疲倦不堪B.轰堂大笑见意思迁截然不同恍然大悟C.沉默寡言不毛之地大相经庭麻木不仁D.惊慌失措刨根问底混为一谈水波粼粼3、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B.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
C.得知考试成绩,小明伤心极了,眼泪淅淅..,连饭也吃不下。
..沥沥D.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有效机制,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B.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
C.随着《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公布,将助推南分站在新一轮发展的起跑线上。
D.好读书,读好书,形成了习惯,你就可以与智慧结伴同行,与高尚朝夕相处。
5、选出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B.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C.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D.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给自己一点时间,背上行囊,带上简单行李和照相机,自己写字,自己拍照,走走停停.踏访古村落, ;梦游江南, ;游走大漠, ;探访名山, ;江南的烟雨客,独到塞北看寒雪……所有的一切,需要我们在路上!①聆听佛语梵音,晨钟暮鼓②坐在老房子前发呆,阳光温柔抚摸③入目的便是黄沙白草,长河落日④感受杏花春雨,听苏子吟唱,渔歌互答A.③①④② B.②④③① C.①②③④ D.②①④③7、按要求古诗文默写:(1)水何澹澹,____________。
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
(曹操)(2)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3)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4)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观沧海》中展示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秋风吹散马蹄声。
(谭嗣同《潼关》)(7)把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的颔联和颈联补充完整: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8)默写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生论善学者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
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①,盍改之乎?不然,迨②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③。
”(注)①厌:满足。
②迨:等到。
③炯戒:明显的警戒。
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或谓/君不善学B.君/但志之而不思之C.迨年/事蹉跎D.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愠(________)(2)始(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
(1)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
(2)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4.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用原文回答)5.读完上面这则故事,说说从王生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学习方面的启示。
1.A2.(1)恼恨(2)才3.(1)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学习别人好的地方。
(2)学习最忌讳的事,莫过于满足自己所学的知识你为什么不改正呢?4.①学贵善思;②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
5.①好学更要得法;②虚心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
1、父亲的轮廓袁哲生①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
②每当母亲用一些类似“牙膏没有从最尾端挤出”“冰箱门没关紧”“看电视超过半个小时”等等小事向我兴师问罪,并且总是将矛头转向我的成绩上面去时,我便知道,夜里,父亲又会来到我的房间。
③父亲个性之中有一种非常腼腆的特质,他总是等我和母亲都睡着以后,才蹑手蹑脚地轻轻扭开门把,走进我的房间,在小书桌的台灯底下压一张纸条;有时,纸条里面还会包着一张五十块钱的钞票。
偶尔,在情况较糟的时候,父亲会在纸条上用歪斜支离的字迹写下“忍一时,风平浪静”与我共勉;这句话成了我们彼此之间的默契,那表示父亲知道在我和他一样敏感而容易受伤的心灵中,又遭受了一次无情的考验。
父亲识字不多,我记得他总是把“风平浪静”写成“风平浪近”,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特殊情谊。
在父亲要来的那个晚上,临睡前,我总是记得检查一下房门是否上锁了,从来没有失误过。
④曾经有过几回,父亲来的时候我并未睡着,我听到父亲用力握住门把,再缓缓转开的声音,便立刻翻过身去面向墙壁眯着眼睛。
尽管父亲极力不愿发出声响,我还是听到一双塑胶拖鞋在黑暗中静静地走向书桌,然后是纸张摩擦桌面的窸窣声,和父亲迟重的呼吸声……有时,父亲会拉开椅子,把台灯扭开一点点亮,然后坐在我的书桌前沉默不动,过了好一会儿,才靠上椅子。
离去前,父亲会替我把桌上的书本和作业簿摆放整齐,然后才扭熄台灯;在那一刻,我的眼前又恢复成一片黑暗。
⑤我从不知道父亲坐在我的椅子上时,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也从来不敢抬起头来,用一声叫唤,或者一双清醒的目光来打破沉默。
也许我没有勇气,怕自己会在父亲面前哭了起来;更让我恐惧的是,若是走下床来,不幸看见父亲的眼角也含着泪光,默默地坐在我的书桌前,我该如何面对那种时刻?⑥高三那年,是我生命中的第一个难关;当时,在我不觉生命有何可喜的脑筋里,的确曾经生起过自杀的念头。
我不知道父亲是否经历过联考的压力,不过,在那没完没了的一年里,的确只有父亲曾经察觉到我想死的念头。
⑦接近联考的某个夜晚,我正在学校提供的晚自习教室里作考前冲刺,日光灯管把教室照得明亮而冷清,同学们都埋首书桌、互不交谈。
我选了一个邻接走廊靠窗的座位,设法让自己专心在书本上;突然,我听到一阵用手指关节轻轻敲打玻璃的声音,抬起头来,父亲的脸出现在窗格里面。
父亲必定是不愿吵到其他正在看书的同学;我体会了他的心意,便悄悄地从座位上站起来,绕到教室的后面出去和他会合。
⑧我永远记得和父亲并肩坐在空荡、黑暗的体育馆长椅上,而心里渴望着时光永远停止,或是快速跨过的情景。
父亲先是取出温热的蒸饺和我一起吃,他细心地把白色保丽龙的盒子掀开,然后为我撕开卫生竹筷子的封套。
我知道那是父亲在夜市入口的小摊上买的,摊子后面是宏光钟表行,隔壁是间杂货铺,杂货铺的天花板上吊着一包包的干鱿鱼和紫菜,老板娘是个扎着一条蓝围裙的胖女人……父亲取出口袋里的卫生纸放在我前面备用,他像面对一位长辈似的对待我,令我终生感激。
我知道父亲拙于言辞,在面对生命中难以省略的伤痛时,更无力打破沉默。
⑨吃蒸饺的时候,我想起那些蒸饺原先排列在小蒸笼里冒着蒸汽的模样;我想起那个卖蒸饺的老人坐在圆凳上,被一团团白色水汽模糊了脸孔的形象;我仿佛看见父亲孤独地走上前去,两眼茫茫的老人从圆凳上站起来,剥下一只保丽龙盒子,再给它穿上一层透明的塑胶袋,然后掀开其中的一个蒸笼盖……我想到那些蒸饺原先蹲在竹笼子里高兴地窃窃私语着的样子,我想到这个世界上必定还有类似蒸笼那样温热且快乐的角落。
那天晚上,是个寒冷的夏夜,父亲和我相对无语,临走前,他对我说了一句话:“好好活下去,不一定要在意别人的话,人生有时候要走自己的路。
”⑩那句话同时把我和父亲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父亲成了我心目中的无名英雄,我永远忘不了,那天晚上,他为了避过校门口警卫的询问,索性爬墙离开的那一幕。
在淡蓝色的月光映照下,他奋力攀上围墙,骑在墙顶上向我挥手,并且很诚恳地将手掌划向眉梢,向我行了一个军礼,然后才纵身跳落校外的小路上。
⑪我站在墙内,听到父亲落地的一声轻响,顿时热泪盈眶。
我紧握双拳,叮嘱自己永远不可再有绝望的念头,要好好活下去。
1.为什么说“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2.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1)我也从来不敢抬起头来,用一声叫唤,或者两道清醒的目光来打破沉默。
(句中“从来”不可删去,理由是什么?)(2)我想到那些落饺原先蹲在竹笼子里高兴地窃窃私语着的样子。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3.第③段详细描述了父亲夜里来“我”房间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仔细揣摩第⑩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说说父亲当时是怎样的心理?5.文章标题为“父亲的轮廓”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请你对“轮廓”的理解。
2、留守乡村的爷爷蒋曼①孩子的爷爷在乡下,八十多岁了,嗓门洪亮,身体硬朗,还能参加各种劳动。
他似乎从未有退休打算,每天都很忙碌,忙着照顾他的鸡、鸭、蔬菜和庄稼。
②前不久,接他到城里住过几天,可他老是记挂着乡下:菜该灌肥,该撒点草木灰,寄养在邻居家的看门狗还是天天回来睡,水沟要刨刨,不然树苗的根要烂了,母鸡们都下蛋在山上,便宜了黄鼠狼。
在他的土地上,有太多需要他的物和事,从未有被生活丢弃的感觉。
③从孩子的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
④平常日子,他会仔细地安排家里地里的活计。
菜长出来了,鸡长大了,就在它们之间编一道竹篱笆;赶集时,买点不常见的菜苗,种出来,看着都感觉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