ⅩⅩ银行支农再贷款的信贷产品新模式取得成效总结汇报材料
ⅩⅩ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其中:县级辖区1个(ⅩⅩ农村信用联社),14个农村金融机构,全部开展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工作已建立农户信用评价体系的农村金融机构14个。
ⅩⅩ辖区内乡镇数10个,行政村208个,其中已评定为信用村的43个。
辖区内农户64736户,其中已建立信用档案数农户41803户,已评定信用农户36882户。
自从ⅩⅩ年人民银行在全国范围内发放支农再贷款以来,工作区对已建立信用档案的农户发放贷款41420户,累计发生额为100869万元,余额为5144万元,其中不良贷款户数为933户,不良贷款余额为414万元。
十余年来,在地区信贷产品创新思想的指导下,ⅩⅩ农村信用联社不断加大农户贷款投放额度,使ⅩⅩ广大农民受到莫大益处。
一、信贷产品创新模式选择的背景
ⅩⅩ人民银行协同信用联社工作人员针对传统农户贷款模式存在的问题,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发现:一味将金融业的传统做法向“三农”移植,就会“水土不服”,只有从农村的实际出发,才能创造出“适销对路”的信贷产品,传统农户贷款模式弊端产生最大的不足就在于套搬传统金融理论,没有立足农村实际研究支农措施。
因而,根据边远少数民族农村的实际,改革传统农户贷款模式,推出适合农户信用评定贷款新模式。
二、破除传统农户贷款模式弊端进行信贷产品创新模式选择主要作法。
(一)进行信贷风险防范措施整合,推出农户信用评定贷款新模式。
根据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区域化布局,围绕当地优势、整合资源,合并同类型的农业产业协会,鼓励农民合作社等灵活的组织形式发展完善,通过农民合作组织内部信用资源整合,在支农再贷款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尽可能发挥相关协会的组织协调担保作用,尽量避免农民各自为战的经营方式。
在实践工作中,人民银行、农村信用社和相关产业协会联合起来,用支农再贷款和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的双重作用,创新信贷扶持模式,引导农业集约化经营之路,使农业产业发展形成合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基于上述基本情况,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整合,推出农户信用评定贷款新模式。
如,推行“协会+担保+信贷”或“协会+担保+农业保险+信贷”模式,创新流程,掌握主要环节:
(1)文明信用评定;
(2)初步核定贷款额度;
(3)农民协会农户组建互助担保小组,并在信用社备档小组农户加入农业保险并向信用社提出信贷申请。
(4)签订联户联保合同
(5)信用社依法审贷确定信贷扶持模式,逐村逐户审查审批贷款额度,统一授信,信用社对信贷扶持申请人情况进行公示。
(6)签发贷款证,统一授牌。
(7)准确及时建立农户档案
(8)贷款上柜台
(9)贷后监督检查,信用社按照既定模式对合规农户发放专项贷款并负责跟踪使用及到期清收。
这9个环节中,有5项是信用社内部工作,有3项是要求农民协会、农民给予配合,只有1项贷款上柜台是农民贷款时要做的,切实简化了农民贷款手续,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这9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保证了这一模式的严密性。
新的业务流程虽然是9个环节,但实质上就是文明信用创评、联户联保和贷款上柜台三大部分内容。
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通过文明信用创评完成初始化运作,运用联户联保控制风险,通过贷款上柜台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
(二)充分发挥村级信用创评组织的作用,最大限度保障信贷资金安全。
村级评定组织由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基层信用社主任、信贷员、村民信任的德高望重的村民组成,在村民和信用社之间架起桥梁和纽带。
信用创评采取“群众评议群众”的方式,依靠村里的评定组织对该户农民的家庭财产进行合理的估价,对其生产发展的能力进行恰当的评价。
信用评定小组根据每户的家庭情况、经营项目、管理能力及资金实力核定合理的贷款限额,评定结果既让群众心服口服,又让信用社放心。
村两委、贷款农户更加关心贷款质量,相互之间加强监督,基本实现了信用社贷款业务公开透明化、社会化管理。
(三)建立对农民进行信用评价的完整指标体系,把农民的信用完全建立在道德规范的基础上。
统一制定文明信用户的基本条件,以文明户标准条件为基础,着重充实农民信用指标:对拖欠金融部门贷款、不履行合同契约、有弄虚作假和欺诈行为的实行一票否决。
我们对授予的文明信用户按信用等级分类逐户建立永久性信用档案。
农户档案每年进行一次年审,对具备条件的及时吸收入档,
对丧失条件的及时清除,确保了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时效性,为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四)组建农民协会联户联保小组。
在搞好文明信用评定的前提下,我们积极引导文明信用户在自愿的基础上由农民协会牵头,组建联户联保小组。
农户联保小组自由组合,把文明信用户、农民协会担保结合在一起,成为利益共同体,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了解,相互监督和制约。
(五)科学、合理确定授信额度。
文明信用评定小组和信用社审贷小组共同把关,确保了授信额度的科学性、合理性,特别是要依靠评定组织对每个信用户的家庭财产状况进行估算,作为核定额度的重要依据。
(六)推行贷款上柜台。
文明信用户需要贷款时持贷款证和身份证直接到信用社营业柜台办理贷款,不需要找基层信用社主任、村两委、支农协理员办理,贷款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文明信用户手中,在核定的额度内,什么时间贷、期限长短由自己说了算,这是改革前后本质的变化。
(七)做好贷后监督检查。
贷款发放后,在规定时间内信贷人员及时跟上监督检查。
重点检查贷款的使用是否正常,有无转借他人或更改用途造成风险的问题。
如发现上述有关问题,提前收回贷款,并给予相应的信贷制裁。
这样,就构建起以信用社、基层信用社主任为中心,以村两委、农民协会为纽带,以开展信用创评、组建联保小组、发放贷款证、推行贷款上柜台等为核心内容,以支农和自身业务发展为目标的支农营销网络。
通过外部的信用创评活动,再到内部完善的贷款上柜台的机制,内外两方面改革相互结合、相互呼应、整体推进,实现了农户贷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改造,许多农户手中有钱,马上还贷款,需要时随用随贷,避免贷款到期前逐户催收带来的大量人力、物力的消耗,小额农户贷款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四、“三农”信贷产品创新的主要特点及成效
推行“协会+担保+信贷”或“协会+担保+农业保险+信贷”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显著特色的,符合ⅩⅩ旗情、社性的扶持“三农”信贷工作新路子。
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按照换位思考的观点,更多地站在农民的角度安排金融工作措施,设身处地为农民着想,体现客户是上帝的经营理念一是贷款流程“复杂其中、简便其表”。
在流程设计上,信用社充分进行换位思考,以农户为中心,设身处地为农民着想,最大限度为农民提供方便,体现了客户是上帝的经营理念。
农户只需要参加文明信用评定,评为文明信用户后,持贷款证、身份证,直接到信用社填写贷款申请书,办理相关手续,即可获得贷款。
大量的复杂的劳动由信用社工作人员来完成,农户感觉不到这种复杂性,而是感到贷款时非常简便快捷。
二是贷款的主动权实现了在信用社与农户之间的换位。
与过去贷款模式相比较,现在老百姓掌握贷款主动权,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贷多贷少、期限长短由农户自己说了算,来了以后信用社马上就得办手续,耽误一会儿都不行。
三是减少了农户利息支出,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以前农户贷款到期后,怕还上后再贷难,资金闲置时也不想还,甚至逾期不还。
现在农户根据生产需要自主安排贷款,随用随贷,符合农业生产的规律,看似利率高,实则为农户减少利息支出。
(二)巧妙借助社会力量实现社会化服务,提高了工作效率,防范了信贷风险。
一是农户贷款规模低成本扩张,实现了由“零售”向“批发”的转变。
过去,对农户贷款是逐户考察放贷,现在逐村以农民协会为单位集中信用评定、集中授信、流程化管理,巧妙借助社会力量完成了大量自身难以完成的贷款考察、贷后管理等工作,农户贷款从原来的“乡村土路”驶入“高速公路”。
二是阳光操作,防范了信贷风险。
新流程使农户贷款象工厂里生产产品一样流程作业,过去在贷款对象的选择、贷款额度的确定上比较盲目,现在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广泛接受农民群众监督,大大提高信用社贷款的透明度,农户贷款实现阳光化、公式化。
(三)发挥信贷杠杆作用,教育与惩戒并重,激发广大农民潜在的传统美德和文明底蕴,提高农村基层政权的威信。
在经济学自利假设的意义上,好的制度可以使有违约动机的农民,不敢也不能违约。
对农民实施广泛的文明信用评定,“一人不还
款,全村受牵连”,不讲信用,就对不起父老乡亲。
村民个人的信用行为与村集体及个人的利益(信誉+收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自我约束、相互监督的村民自治氛围,村民实现了“要我讲信用”到“我要讲信用”的转变,讲信用成为村民内在的迫切要求与愿望。
村干部、农民协会积极组织、协调、服务、引导,解决原来一家一户信用缺乏“贷款难”的问题,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消除了过去行政手段、强迫命令所造成的抵触情绪,恰到好处地调整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有效促进农村稳定,找到新农村建设的最佳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