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中医药治疗近况关键词:抑郁症诊断机理研究治疗展望抑郁症属精神科情感障碍和中医郁证的范畴。
中医郁证可以包括西医的神经官能症、狂躁忧郁症、癔病、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
该病是当今精神疾病中一种发病十分广泛的疾病,其治疗各具特色,且有一定疗效。
近五年来中医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抑郁症的文章有近114篇,本文就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信息综述如下,以期能为以后的临床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1临床研究1.1诊断有关抑郁症所采用的诊断标准以及所采用的量表各有不同。
李氏[1]参照《中医诊疗常规》中郁证的诊断标准。
孙氏[2]参照DSM-Ⅲ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并排除躯体疾病并发的精神障碍。
邵氏[3]参照《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中郁证的诊断。
严氏[4]肝郁证诊断参照《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一书。
张氏[5]肝郁证诊断参照《中医证候诊疗规范》。
林氏[6]参照ICD-10明确诊断为产后精神病的治疗满4个疗程者。
胡氏[7]参照《精神病防治学》中抑郁状态诊断标准,经HAMD(24项)评分在20分以上者,并排除躯体疾病所致的继发性抑郁及药物禁忌者。
刘氏[9]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诊断量表)评分在20分以上,GRDS抑郁程度量表(17项)评分在16分以上者为抑郁症诊断。
陈氏[10]参照CCMD-Ⅱ-R中抑郁性神经症的诊断标准,按HAMD(17项)评分在≥17分者。
邵氏[11]参照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精神疾病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按(15项)评分诊断。
蔡氏[12]参照卢尚玲等主编的《内科临诊备要》中所拟诊断标准。
陈氏[13]参照CCMD-Ⅱ-R 中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1.2治疗1.2.1按辨证论治分型治疗:xx[3]将郁证分为五型:肝气郁结型,治以疏肝理气解郁之法,方用柴胡、白芍、元胡、香附、当归、郁金、青皮、甘草等;阴虚火旺型,治以滋阴清热、镇心安神之法,方用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柴胡、山栀、丹皮、磁石、珍珠母等;心脾两虚型,治以健脾养心、益气补血,方用党参、茯苓、白术、川芎、白芍、当归、生地、黄芪、枣仁、远志、龙眼、甘草等;忧郁伤神型,治以益气安神,方用淮小麦、甘草、大枣、柏子仁、枣仁、茯神、合欢皮等;气虚血瘀型,治以益气养心、化瘀安神,方用黄芪、白术、茯苓、益母草、郁金、鸡血藤、佛手、远志、菖蒲、枣仁等。
治疗神经衰弱186例,显效55例,有效85例,无效46例,总有效率75.3%;焦虑症50例,显效12例,有效2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0%。
韩氏[14]将郁证分为实证和虚症二型:其中实证又分为肝气郁结和痰气交阻型,分别治以疏肝理气解郁和化痰行气解郁,方用柴胡疏肝饮和半夏厚朴汤加减;虚症又分为心神失常和心肾阴虚型,治以养血安神和滋养心肾,分别方用甘麦大枣汤和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加减,收效颇好。
陈氏[16]将老年性抑郁症分为二型:心脾两虚型,治以健脾养心、益气补血,方用归脾汤加减;阴虚火旺型,治以滋阴清热、镇心安神,方用滋水清肝饮加减,治愈6例,好转12例,未愈4例。
xx[17]将脑卒中性抑郁症分为三型:心阴不足型,治以滋阴养心、清热安神,方用百合地黄汤加减;脾肾阳虚型,治以温补脾肾,方用四逆加人参汤加减;瘀热内阻型,治以活血化瘀,方用大黄庶虫虫丸加减,疗效较好。
1.2.2基本方加减治疗:林氏[18]采用解郁汤(逍遥散、甘麦大枣汤、定志丸)为基本方治疗郁证32例,痊愈20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6%。
张氏[5]采用逍遥舒心丹(醋香附、柴胡、炒枳壳、炒白芍、川芎、丹皮、甘草等)治疗肝郁症30例,治愈9例,显效13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
陈氏[19]自拟调气开郁健脾汤(柴胡、郁金、香附、菖蒲、白术、茯苓、黄连、甘草等)治疗郁症43例,痊愈27例,显效7例,好转6例,无效3例。
李氏[20]采用舒肝解郁、活血化瘀法,方用柴胡疏肝汤合生化汤加减,治疗经前期躁狂抑郁症30例,痊愈16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
胡氏[7]采用平心忘忧汤(磁石、礞石、枳实、黄柏、半夏、厚朴、神曲、肉桂、苏叶、菖蒲、生姜等)治疗抑郁症470例,痊愈330例,好转95例,无效45例,总有效率90.4%。
卢氏[22]采用疏肝开郁汤(柴胡、菖蒲、胆星、郁金等)治疗34例抑郁性神经症23例痊愈,11例好转。
肖氏[23]采用补心丹(太子参、丹参、当归、生地、玄参、白芍、远志、麦冬、合欢皮、朱茯神、枣仁、柏子仁、首乌、柴胡、菖蒲等)以益心安神,养血柔肝健脾,治疗抑郁性神经症有一定疗效。
段氏[24]采用舒心合剂(百合地黄汤合逍遥散,再加合欢皮等)以疏肝养阴,解郁安神,治疗抑郁性神经症45例,治愈7例,显效3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8%。
范氏[25]采用逍遥丸配合归脾丸和六味地黄丸治疗抑郁性神经症有效率达85%。
赵氏[26]采用抑虑康治疗焦虑、抑郁征群90例,痊愈61例,显效12例,好转8例,无效9例。
张氏[27]采用逍遥散治疗抑郁性神经症58例,痊愈17例,显效24例,有效12例,无效5例。
秦氏[28]自拟鸡血藤(鸡血藤、当归、川芎、红花、丹参、葛根、菖蒲、远志等)和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抑郁症174例,治愈89例,显效40例,有效3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3%。
蔡氏[12]自拟解郁宁神汤(柴胡、当归、郁金、炙南星、炙百合、合欢花、夜交藤、香附、茯苓、丹参、枣仁等)治疗郁证42例,痊愈26例,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2%。
王氏[29]采用越鞠丸加减治疗卒中后抑郁33例,有一定疗效。
张氏[30]主用逍遥散加减治疗隐匿性抑郁症33例,治愈24例,显效6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100%。
马氏[31]采用舒郁调神汤(柴胡、郁金、菖蒲、桃仁、红花、枳实、柏子仁、远志、煅龙牡、丹参等)以舒肝解郁、活血化瘀、调气安神,治疗中风后抑郁症128例,治愈50例,显效39例,有效2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90.62%。
李氏[32]采用疏肝清热、活血化瘀及安神法,方用柴胡、当归、川芎、赤芍、青皮、枣仁、栀子、生地、菊花、郁金、丹参、龙骨、龙胆草、合欢皮等治疗抑郁性神经症31例,痊愈17例,显效10例,好转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6%。
1.2.3中西医结合治疗:孙氏[2]采用三环类抗抑郁剂合疏肝行气,破血解郁中药治疗隐匿性抑郁症110例,有效率达98%,与单纯西药治疗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3]宋氏采用阿米替林合甜梦口服液治疗抑郁性神经症40例,治疗组28例,有效率达89.47%。
与单纯西药阿米替林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
陈氏[13]采用阿米替林合柴胡疏肝散治疗抑郁症35例,有效率为97%,疗效高于单纯西药组。
吴氏[8]采用氯丙咪嗪或阿米替林或多虑平合中药,有效率为100%,与单纯西药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亓氏[34]自拟解郁汤(柴胡、枣仁、合欢、夜交藤等)加氯氮平或奋乃静,治疗抑郁性神经症52例,痊愈32例,显效14例,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1%。
1.2.4其他疗法:姜氏[35]采用滋肾疏肝、健脾理气、宁心安神之法,取肝俞、肾俞、心俞、神门、内关、风池为主穴,针灸治疗老年期抑郁疗效满意。
杨氏[36]采用电针百会、印堂治疗抑郁症有效率达88.9%。
吴氏[37]采用健脾疏肝、养心安神,攻补兼施,针刺心肝脾三经及任督脉俞穴,配合捏脊或头部按摩,治疗抑郁症有一定疗效。
黄氏[38]采用注射人参加当归注射液,另加苯巴比妥钠,同时配合心理疗法,治疗郁证86例,有效率93.02%,疗效优于单纯水针组(P<0.05)刘氏[9]采用调理髓海、解郁安神法针刺百会、风府、风池、上印堂为主治疗中风后抑郁症30例,总有效率达80%。
林氏[6]采用电针神门、本神、心俞、神道、后溪治疗产后精神障碍抑郁型53例,有效率达88.68%,与毫针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邵氏[11]采用气功功法松静功之一拟异相睡眠催眠气功配合音乐疗法治疗抑郁症有效率达75%。
李氏[39]应用解郁液劳宫穴离子透入,配合针刺鸠尾、大陵、足三里、安眠等穴治疗抑郁性神经症258例,显效83例,有效136例,无效39例,总有效率84.9%。
2机理研究2.1病因病机研究有关抑郁症的发病机理至今仍不十分清楚,但以往大量资料均提示某些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对情绪的异常有明显影响。
近几年来从中医学角度对抑郁症机理的研究涉及不多。
方氏[40]总结戴思恭郁证“主中焦说”。
王氏[41]总结张景岳六淫、七情致郁说。
金氏[42]提出“七情所扰,病归于肝”的理论,指出七情内伤,是引起肝郁的主要因素。
胡氏[7]提出“本病皆因于痰火”的理论。
郑氏[44]提出“脑神-心神-五脏神-情志活动”为信息反馈轴心是郁证产生的机理理论。
严氏[4]研究提示肝郁证患者免疫机能的改变与环核苷酸的代谢紊乱、尿木糖排泄率下降以及血浆皮质酮升高有关。
赵氏[45]研究分析认为免疫指标学异常、免疫力低下是肝郁证的重要发病环节,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失调的结果。
2.2药理药研究虽然目前临床上所运用的抗抑郁中成药不少,但对其作用机制、配伍效应、药物动力学等药理药化机制的研究却为之甚少。
崔氏[46]从中药巴戟天中分离到种个抗抑郁活性成分。
秦氏[47]研究提示积雪草挥发油具有抗实验性抑郁作用。
3展望通过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抑郁症概况的回顾与分析,发现中医药治疗抑郁症有辨证施治、专方专药、针灸等诸多方法,其研究已有较大进展,具有一定的潜力和优势,但在诊断和疗效标准、证型规范等方面尚存在不少问题,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一般的临床经验总结或诊疗观察上,因此提出以下相应的研究设想。
3.1需尽快使诊断规范化,疗效标准统一化中医药治疗本病,无论是采用辨证分型或专病专方,均有较好疗效,许多资料都设立了对照组,证明了其疗效优于西药或与西药相比无明显差异。
然而由于大多数病例报道诊断不够明确,诊断标准不统一,有些报道所收集的病例统称为郁证,未采用公认、客观的疗效评定标准,也就难以评价其临床疗效。
因为研究方法的不规范,诊断和疗效评判标准的差异,以致影响了其结论的科学性和可信性,影响了目前中医药治疗本病总体水平的评估,因此就需要尽快使诊断规范化,疗效评判标准统一化,在临床研究方面须设计周密,使辨证和用药更客观。
另外,目前许多专家对抑郁症的中药治疗辨证分型不一致,有的甚至不分型,没有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这一长处。
辨证统一了,临床上也就可以横向比较,可以有目的地对方药进行反复筛选和验证,为今后做药理实验打下基础。
3.2加强病因病机研究综观百余篇文章,无论是从西医还是中医学角度,有关本病病因病机的研究很少,以致目前临床上仍缺乏足够的可供参考的客观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