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以及参考答案

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以及参考答案

八年级初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13小题)1.“月亮走,我也走”中的“月亮走”、“腾云驾雾”、“列车里的旅客一动不动”三种运动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三种运动现象所选取的参照物分别是地球、云和列车或列车里的人B.三种运动现象所选取的参照物分别是云、云和列车或列车里的人C.三种运动现象所选取的参照物分别是地球、地球和列车或列车里的人D.三种运动现象所选取的参照物分别是云、地球和列车外的树木2.A、B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同向走到距离12m的同一目的地,如图所示是它们的路程时间图象.由图可以得到()A.物体A用时3s就到了目的地,物体B用时7s才到目的地B.物体A用时3s就到了目的地,物体B用时10s才到目的地C.物体A的平均速度为4m/s,物体B的平均速度为1.71m/sD.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只是速度不同3.小云同学在一次测木块长度时,用两把刻度尺进行了测量,如图所示,则以下测量结果最接近木块值的是()A.3.2cm B.3.24cm C.3.3cm D.3.5cm4.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三次测得文具盒的宽度分别为6.20cm、6.21cm、6.20cm,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测量结果最后应记作6.20cmB.此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mmC.6.21cm这个记录结果是错误的D.6.20中最末一位数字“0”是有意义的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B.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C.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D.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6.下列实验中,探究声音产生条件的是()①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②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③放在钟罩内的响铃闹钟,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听到铃声明显减小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7.根据下表中几种物质的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物质名称固态水银金铜铁钨固态氢熔点/℃﹣38.8106410831535341﹣259A.铜球掉入铁水中不会熔化B.在零下255℃时,氢是固态C.用钨制成的灯丝不易熔化D.水银温度计可测量零下40℃的气温8.下列所述的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现象的一组是()①吃冰棒解热;②烧开水时冒“白气”;③冰冻的衣服干了;④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上出现了一层雾.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9.平面镜是人们常用的工具,下面是某物理兴趣小组对平面镜的探究:方博同学在观察平面镜成像时,得出以下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A.烛焰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虚像B.若把点燃的蜡烛移近平面镜,它的像变大C.若把蜡烛的位置和它的像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起来,则连线与镜面垂直D.当点燃的蜡烛远离平面镜时,它的像也逐渐远离平面镜10.一束阳光照射到平面镜上,与镜面的夹角25°,转动平面镜,使光束与镜面的夹角增至3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间的夹角与原来相比()A.减少了5°B.减少了10°C.减少了15°D.减少了20°11.图中四个选项中,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和矫正情况的是()A.乙甲B.丙甲C.乙丁D.丙丁12.如图有三只相同的玻璃杯,盛有等质量的酒精、纯水、盐水.ρ盐水>ρ纯水>ρ酒精,则甲、乙、丙玻璃杯中分别是()A.甲是纯水、乙是酒精、丙是盐水B.甲是纯水、丙是酒精、乙是盐水C.乙是纯水、甲是酒精、丙是盐水D.丙是纯水、乙是酒精、甲是盐水13.某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在徐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水的体积随温度变化的研究,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图象,从图象中可以得到以下信息,其中正确的是()A.水在0℃到4℃间体积逐渐减小B.水在4℃时的密度最小C.水在4℃时的体积最大D.水的密度一直保持不变二.填空题(共14小题)14.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如图所示,测量值是cm,秒表的读数为mins.15.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从某地同时同向出发,它们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两物体运动较快的是.当运动30s时,甲、乙两物体之间的距离为m.16.医生给孕妇做B超,说明声波能够传递;医生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够传递.17.如图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发声体在;我们仅凭声音就可判断对方是谁,这是通过声音的进行判断的,多数人能够听到声音频率范围约为20﹣20000 .18.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小冰粒,冰粒下降过程中成水形成雨.冷藏室中取出的盒装酸奶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酸奶盒表面会附有一层小水珠,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热量液化形成的.19.常用液体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规律制成的,图中体温计的读数是℃.图中体温计的分度值是℃.20.漫步苏子河畔,看到河边水中浸没的石块,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了,这是由于光的的缘故,秋天的清晨河面浮着缕缕薄雾,雾是水蒸气(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该过程要(选填“吸热”或“放热”);夏天雨后的苏子河常在彩虹的映衬下显得分外妖娆,彩虹是由于光的现象形成的.21.在某大型阅兵仪式上,队员们之所以能够站的这么整齐是利用光的原理,扫一扫可团购餐饮,扫一扫二维码被人们广泛利用,如下乙图所示的二维码,扫描仪获取的条形码信息是利用了光的再经过摄像头将光转化成数字信号.22.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是沿传播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m/s,若光从月球传到地球约用时1.3s,则月球到地球的距离大约是km.23.在森林中旅行时请不要随意丢弃矿泉水瓶,因为饮料瓶内进入水后,对太阳光有作用,容易引起火灾.24.幻灯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它是利用当物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原理工作的.在图中所示的幻灯机原理图中,物距是指到的距离.25.冰块熔化成水后,质量,密度.(“变大”、“变小”、“不变”)26.某一物体的质量为600g,运载到月球上后其质量为kg,0.5kg的水全部结成冰后,质量(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0.5kg.27.铝的密度是2.7×103kg/m3,表示的物理含义是,将铝块切去,剩余部分的密度是,合g/cm3.三.作图题(共4小题)28.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甲中画出物体MN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29.如图所示,一条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作出它在水中的折射光线的大致路径.30.在如图的方框内填入适当的透镜.31.完成图中通过凹透镜的光路.四.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32.某小组同学利用光具座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应调整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2)已知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f=15cm,如图所示,要使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只移动其中一个的位置,其余两个不动,可行的措施是:.(3)如果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将蜡烛移至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当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时,该像是倒立、的实像;当烛焰放在距凸透镜12cm处时,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4)实验中,燃烧的蜡烛逐渐变短,光屏上的像会逐渐向(填“上”或“下”)移动,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可将蜡烛向(填“上”或“下”)调整.(5)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当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33.如图是某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如图所示:在0到6分钟,该晶体要(“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或“不变”),晶体处于(“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在6到12分钟时,该晶体要(“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或“不变”),晶体处于(“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第12分钟以后,晶体处于(“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该晶体从开始熔化到熔化完毕共用了分钟.34.某同学在做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白纸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1)实验室提供了厚薄不同的两块玻璃板,你应选择(选填“厚”或“薄”)玻璃板进行实验.(2)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的目的是;选用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3)试验中,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选填“前侧”或“后侧”)观察,直至蜡烛B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代替法”).(4)实验时,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五.计算题(共2小题)35.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 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100s.求:(1)该汽车在600s内行驶的路程.(2)汽车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36.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如果从某处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出的超声波经4s返回海面.该处海水的深度是多少?沪粤版八年级初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3小题)1.、【解答】解:“月亮走,我也走”中的月亮走,研究的对象是月亮,参照物是云,“腾云驾雾”相对于云运动,选择的参照物是云,“列车里的旅客一动不动”选择的参照物是列车或列车里的人;故选:B.2.【解答】解:AB、物体A用时3s就到了目的地,物体B用时10s才到目的地,故A错误,B正确;C、根据图示可知,物体A的平均速度为vA===4m/s,物体B的平均速度为vB===1.2m/s,故C错误;D、从图中可以看出,A物体在0~3s内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在0~3s 内的A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物体在4~7s内处于静止状态,所以B物体在0~10s内做变速运动,故D错误.故选B.3.选B.4.【解答】解:A、文具盒的宽度为L==≈6.20cm.此选项正确;B、在三个测量值中,“2”对应的单位是mm,所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mm.此选项正确;C、在6.21cm中,6.2cm是准确值,0.01cm是估读值,此测量结果正确.此选项错误;D、6.20中最末一位数字“0”,表示物体的长度非常接近6.2cm,“0”是估读值,是有意义的.此选项正确.故选C.5.选B.6.【解答】解:声音产生的条件是﹣﹣振动;①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溅起水花则说明音叉在振动,也就说明音叉发声靠振动;故说明了声音发生的条件;②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说明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说明了音调的影响因素;③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部分,听到的铃声明显减弱;说明当介质越来越少时,声音的传播就越难,推想后可得,无介质声音就不能传播,故说明了声音传播的条件;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看到笔尖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①④正确,故选:D.7.【解答】解:A、铁水的温度是1535℃或1535℃以上,高于铜的熔点,铜球掉入铁水中就会熔化,故A错误;B、氢的凝固点是﹣259℃,在﹣255℃时,高于凝固点,是液态,故B错误;C、因为金属钨的熔点高,不易熔化,因此用钨做白炽灯的灯丝,故C正确;D、水银的凝固点为﹣39℃,测量零下40℃的气温时,没等到测出当地气温,里面的水银已经凝固了,无法使用,故D错误.故选C.8.【解答】解:①吃冰棒解热;是由于冰棒熔化吸热;②烧开水时冒“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滴;③冰冻的衣服干了;是冰升华为水蒸气;④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上出现了一层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滴;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9.【解答】解:A、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蜡烛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A是正确的;B、蜡烛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蜡烛的大小一样大,所以B是错误的;C、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所以C是正确的;D、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因此蜡烛远离平面镜时,其像也远离平面镜,所以D是正确的.故选B.10.【解答】解:平面镜转动前,入射角的度数为:90°﹣25°=65°;此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夹角为:65°×2=130°.平面镜转动后,入射角的度数为:90°﹣30°=60°;此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夹角为:60°×2=120°.则平面镜转动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间的夹角比原来减小了,减小的度数为:130°﹣120°=10°.故选B.11.【解答】解:在以上四个图中,乙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是正常的眼睛;丙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丙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发散一下,因此带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如甲图;丁图佩戴的是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治疗的是远视眼;因此能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和矫正情况的是丙甲.故选B.12.【解答】解:由密度公式的变形式m=ρV可知,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与密度成反比,即体积大的密度小,体积小的密度大.由图可知,V乙>V甲>V丙,则ρ乙<ρ甲<ρ丙,所以乙杯中装的是酒精,甲杯中装的是纯水,丙杯中装的是盐水.故选 A.13.【解答】解:图象的横轴是温度,纵轴是体积,所以该图象是体积随温度变化的图象.温度从0℃﹣4℃逐渐升高,而水的体积在减小,4℃时最小.所以A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水的质量一定,体积减小,由公式ρ=知:密度增大.所以B、D选项错误.故选A.二.填空题(共14小题)14.【解答】解: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木块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为3.00cm,末端对应的刻度值为5.8cm,估读为5.80cm,木块长度为5.80cm﹣3.00cm=2.80cm;秒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4min和5min之间,偏过中线,说明秒针已转过一周,示数大于30s;大盘的分度值是0.2s,秒针对应的数值为34.2s.故答案为:2.80;4;34.2.15.【解答】解:(1)甲的速度:v甲===0.13m/s.乙的速度:v乙===0.4m/s.所以甲运动较慢,乙运动较快.(2)由图知,甲运动30s运动了4m,乙15s运动了6m,乙进行匀速运动,所以乙30s要运动12m,所以甲乙相距12m﹣4m=8m.故答案为:乙; 8.16.【解答】解:医生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医生给病人做B超诊断病情,说明声波能够传递信息.故答案为:信息,能量.17.【解答】解:当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所以发声的音叉应该在振动;不同的人发出的音色是不同的,我们仅凭声音就可判断对方是谁,这是通过声音的音色进行判断的;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感受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到20000Hz.超过这个范围,人耳是听不到的.故答案为:振动;音色;Hz.18.【解答】解:(1)人工降雨的原理是:干冰升华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小冰粒,属于凝华现象;(2)这些小冰粒在下落过程中有固态变为液态水,属于熔化现象;(3)从冰箱冷藏室中取出的盒装酸牛奶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酸奶,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酸奶盒上,液化放热.故答案为:凝华;熔化;放出.19.【解答】解:(1)体温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2)由图可知,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玻璃管中的液面对应的刻度比37℃多了8个小格,故示数为37℃+8×0.1℃=37.8℃.故答案为:热胀冷缩;37.8;0.1.20【解答】解:漫步河畔,看到河边水中浸没的石块,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了,这是由于光从水斜射到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形成的,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秋日的清晨河面浮着缕缕薄雾,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彩虹是由于光的色散现象形成的.故答案为:折射;液化;放热;色散.21.【解答】解:队员们之所以能够站的这么整齐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扫描仪获取二维码信息,是二维码反射的光经过摄像头对光的折射而成像之后,通过软件识别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进而转换为数字信号.故答案为:直线传播;反射.22.【解答】解: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由v=得,月球到地球的距离大约是s=vt=3×108m/s×1.3s=3.9×108m=3.9×105km.故答案为:直线;3×108;3.9×105.23.【解答】解:因为瓶中进入水之后,瓶中的水形状是中间厚、边缘薄,符合凸透镜的形状特点,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如果热量集中,会造成树叶燃烧,造成火灾.故答案为:会聚.24.【解答】解:由图可知,镜头是凸透镜,此时成的是幻灯片的像,所以物距是幻灯片到镜头的距离.故答案为:幻灯片;镜头.25.冰块熔化成水后,质量不变,密度变大.(“变大”、“变小”、“不变”)【解答】解:冰块熔化成水后,其质量不变,密度变大;故答案为:不变;变大26.【解答】解:某一物体的质量为600g,被拿到月球上后位置发生变化,物质多少没有变化,所以质量不变,仍为600g,即0.6kg;0.5kg的水全部结成冰后,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物质多少没有变化,所以质量不变.故答案为:0.6;等于.27.【解答】解:铝的密度是2.7×103kg/m3,表示的物理含义是:1m3的铝质量为2.7×103kg.将铝块切去1/3,质量变小,体积变小,但密度是不变的,仍是2.7×103kg/m31kg/m3=10﹣3g/cm3所以2.7×103kg/m3=2.7g/cm3.故答案为:1m3的铝质量为2.7×103kg;2.7×103kg/m3;2.7.三.作图题(共4小题)28.【解答】解:先作出物体MN的端点M、N在平面镜中的对称点M′、N′,连接M′点和N′点,即为物体MN在平面镜中的像,注意辅助线和像用虚线,如图所示:29.如图所示,一条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作出它在水中的折射光线的大致路径.【解答】解:首先过入射点O作出法线,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据此作出它在水中的折射光线的大致路径,如图所示:30.在如图的方框内填入适当的透镜.【解答】解:由图可知,左图中,光线经过透镜变的远离了主光轴,对光线起到了发散作用,应填凹透镜;右图中,光线经过透镜变的靠近了主光轴,对光线起到了会聚作用,应填凸透镜.如图所示:31.完成图中通过凹透镜的光路.【解答】解:对于凹透镜,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通过凹透镜射向焦点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如图:.四.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32.某小组同学利用光具座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应调整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2)已知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f=15cm,如图所示,要使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只移动其中一个的位置,其余两个不动,可行的措施是:透镜向右移动或向左移蜡烛.(3)如果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将蜡烛移至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当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时,该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烛焰放在距凸透镜12cm处时,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不能(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4)实验中,燃烧的蜡烛逐渐变短,光屏上的像会逐渐向上(填“上”或“下”)移动,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可将蜡烛向上(填“上”或“下”)调整.(5)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当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解答】解:(1)为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需要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位置跟烛焰中心的位置大致在同一高度.(2)透镜向右移动或向左移蜡烛,使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3)如果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将蜡烛移至10cm刻度线处,烛焰距凸透镜40cm,此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烛焰放在距凸透镜12cm处时,此时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4)实验中,燃烧的蜡烛逐渐变短,向下运动,所以光屏上的像逐渐向上移动,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应向上移动蜡烛或向下移动凸透镜.(5)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即物距减小时,像距越来越大,像变大.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上;(2)透镜向右移动或向左移蜡烛;(3)缩小;不能;(4)上;上;(5)减小.33.【解答】解:由图可知,从0到6分钟过程中,晶体温度从20℃升高到80℃,需吸收热量,此时物质处于固态;在6到12分钟过程,晶体温度为80℃不变但继续吸热,此时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第12分钟后,晶体温度上升,表示熔化过程结束,物质处于液态;该晶体从第6分钟开始熔化,至第12分钟熔化结束,熔化过程共用了6分钟.故答案为:吸收;升高;固态;吸收;不变;固液共存态;液态;6.34.【解答】解:(1)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2)因为玻璃板既能让光透过也可以反射光,容易确定像的位置,而平面镜是不透明的,无法确定像的位置,所以选用玻璃板;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两只蜡烛等长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用的.(3)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A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4)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不会变化.故答案为:(1)薄;(2)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3)前侧;等效替代法;(4)不变.五.计算题(共2小题)35.【解答】解:(1)由v=得: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s1=v1tl=8m/s×500s=4000m,汽车在模拟公路上行驶的路程: s2=v2t2=20m/s×100s=2000m;汽车在600s的行驶总路程: s=s1+s2=4000m+2000m=6000m.(2)由v=得:汽车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的总时间:t=t1+t2=500s+100s=600s,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v===10m/s.答:(1)该汽车在600s内行驶的路程为6000m;(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10m/s.36.【解答】解:超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t=×4s=2s,由v=得此处海的深度:s=vt=1500m/s×2s=3000m.答:该处海水的深度是3000m.。

相关主题